第五節 各省讨袁相繼失敗
關燈
小
中
大
泰部水陸夾擊下失陷。
與此同時,在正一陽一、鳳台等地與倪嗣沖、張鎮芳部作戰的皖軍亦疊遭失利,安徽讨袁作戰遂告失敗。
廣東方面7月18日晚,廣東都督陳炯明宣布獨立,通電讨袁。
陳任都督兼廣東讨袁軍總司令。
當時,廣東有兩師一混成旅。
陳炯明應歐一陽一武的請求,派駐韶關的一個旅往援江西,其餘部隊分為三個支隊:原廣東第一師師長鐘鼎基為第一支隊長,第二師師長蘇慎初為第二支隊長,第五旅旅長張我權為第三支隊長。
拟從8月1日起出師北伐。
但這些部隊的師旅長大都無意讨袁,有些與袁世凱早有勾結。
廣東起事,北洋軍鞭長莫及,袁世凱乃密令廣西都督陸榮廷和廣東副護軍使龍濟光率軍攻粵,答應事成之後,以粵督相許。
龍濟光、龍觐光兄弟樂為效命。
于是,袁封他們為廣東正、副鎮撫使,令其率軍進攻廣東。
8月4日,廣東讨袁軍中的炮兵一團一、辎重營等倒戈擁袁,炮轟都督府,陳炯明倉皇出走,鐘鼎基、蘇慎初、張我權等師旅長當即宣布取消獨立,于是廣東讨袁也遭失敗。
龍濟光率桂軍進駐廣州後,建立了效忠于袁世凱的反動統治。
湖南方面江西、江蘇興師讨袁後,湖南都督譚延闿迫于形勢,也于7月25日宣布獨立,響應讨袁。
并應歐一陽一武之請,派兵一一團一往援江西。
但該一團一躊躇不前,直至江西讨袁作戰失敗,才抵湘贛邊界。
8月14日,譚延闿見鄰近各省讨袁作戰先後失敗,遂宣布取消獨立。
但袁世凱并不因此而對他寬容,10月7日,湯芗銘督湘,将譚解送北京,褫職判罪。
後經黎元洪說情,才被特赦。
四川方面四川在讨袁戰争中行動最晚。
8月4日,川軍第五師師長熊克武率該師于重慶宣布獨立。
熊旋将所部編成四個支隊,以龍光為第一支隊司令,率部經永川、榮昌進取泸州;範榛為第二支隊司令,扼守合川,防禦北路;李樹勳為第三支隊司令,劉植藩為第四支隊司令,分率所部防禦南路。
8日,四川都督胡景伊先派川東宜撫使王陵基率兵五營往攻熊部,繼今川軍第一、二、三、四師師長①各率所部圍攻重慶。
袁世凱也電令鄂、陝、滇、黔四省都督,“酌撥勁旅,會合兜剿”①。
熊克武所部與敵接戰月餘,在泸州、内江、南充等地戰鬥相當激烈。
終因寡不敵衆,且又兵力分散,以緻各路均告失利。
9月10日,重慶北路要地合川又陷敵手。
11日,熊克武見敗局已定,遂潛離重慶,後流亡日本。
這一時期宣布讨袁的,還有福建第十四師師長許崇智,鄂軍駐沙洋第三十二一團一團一長劉鐵,廣西柳州巡防營統領劉古香等,但均在敵軍的進攻或脅迫下,先後歸于失敗。
與此同時,在正一陽一、鳳台等地與倪嗣沖、張鎮芳部作戰的皖軍亦疊遭失利,安徽讨袁作戰遂告失敗。
廣東方面7月18日晚,廣東都督陳炯明宣布獨立,通電讨袁。
陳任都督兼廣東讨袁軍總司令。
當時,廣東有兩師一混成旅。
陳炯明應歐一陽一武的請求,派駐韶關的一個旅往援江西,其餘部隊分為三個支隊:原廣東第一師師長鐘鼎基為第一支隊長,第二師師長蘇慎初為第二支隊長,第五旅旅長張我權為第三支隊長。
拟從8月1日起出師北伐。
但這些部隊的師旅長大都無意讨袁,有些與袁世凱早有勾結。
廣東起事,北洋軍鞭長莫及,袁世凱乃密令廣西都督陸榮廷和廣東副護軍使龍濟光率軍攻粵,答應事成之後,以粵督相許。
龍濟光、龍觐光兄弟樂為效命。
于是,袁封他們為廣東正、副鎮撫使,令其率軍進攻廣東。
8月4日,廣東讨袁軍中的炮兵一團一、辎重營等倒戈擁袁,炮轟都督府,陳炯明倉皇出走,鐘鼎基、蘇慎初、張我權等師旅長當即宣布取消獨立,于是廣東讨袁也遭失敗。
龍濟光率桂軍進駐廣州後,建立了效忠于袁世凱的反動統治。
湖南方面江西、江蘇興師讨袁後,湖南都督譚延闿迫于形勢,也于7月25日宣布獨立,響應讨袁。
并應歐一陽一武之請,派兵一一團一往援江西。
但該一團一躊躇不前,直至江西讨袁作戰失敗,才抵湘贛邊界。
8月14日,譚延闿見鄰近各省讨袁作戰先後失敗,遂宣布取消獨立。
但袁世凱并不因此而對他寬容,10月7日,湯芗銘督湘,将譚解送北京,褫職判罪。
後經黎元洪說情,才被特赦。
四川方面四川在讨袁戰争中行動最晚。
8月4日,川軍第五師師長熊克武率該師于重慶宣布獨立。
熊旋将所部編成四個支隊,以龍光為第一支隊司令,率部經永川、榮昌進取泸州;範榛為第二支隊司令,扼守合川,防禦北路;李樹勳為第三支隊司令,劉植藩為第四支隊司令,分率所部防禦南路。
8日,四川都督胡景伊先派川東宜撫使王陵基率兵五營往攻熊部,繼今川軍第一、二、三、四師師長①各率所部圍攻重慶。
袁世凱也電令鄂、陝、滇、黔四省都督,“酌撥勁旅,會合兜剿”①。
熊克武所部與敵接戰月餘,在泸州、内江、南充等地戰鬥相當激烈。
終因寡不敵衆,且又兵力分散,以緻各路均告失利。
9月10日,重慶北路要地合川又陷敵手。
11日,熊克武見敗局已定,遂潛離重慶,後流亡日本。
這一時期宣布讨袁的,還有福建第十四師師長許崇智,鄂軍駐沙洋第三十二一團一團一長劉鐵,廣西柳州巡防營統領劉古香等,但均在敵軍的進攻或脅迫下,先後歸于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