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 江蘇讨袁作戰

關燈
卻”③。

    當時在南京的一個美國醫士說:第二十九一團一“足以當英雄之名而無愧”④。

     北洋軍兵臨城下,南京城内守軍将領再次發生了内哄。

    第一師師長徐濤和衛戍司令吳浩暗中與敵軍勾結,企圖叛變獻城。

    18日,吳浩以武力威脅何海鳴離開南京。

    何被迫躲入金陵醫院。

    當夜,第二十九一團一一個營圍攻一師司令部,捕殺徐濤;次日,又協同第一師士兵擊散衛戍一團一,吳浩潛逃。

    讨袁将士再一次粉碎了取消獨立的一陰一謀。

     這時,安徽讨袁軍總司令柏文蔚因領導安徽讨袁作戰失利,于8月19日率衛隊營并攜部分糧饷到達南京。

    何海鳴因與都督張堯卿有矛盾,一逼一張将都督一職讓與柏文蔚,并委柏兼第八師師長。

    柏接任後,于21日率部向天保城發動進攻,企圖奪回已失陣地,後因衆寡不敵,未獲成功。

     袁世凱鑒于南京城久攻不下,乃于8月24日急電海軍總長劉冠雄,令其派軍艦迅速載運浦鎮和老西江口的部隊過江,以便全力攻城。

    25日,劉冠雄派“海璞号等艦駛往浦口江面,掩護滞留江北的馮國璋部渡江。

     8月27日夜,北洋軍會攻南京。

    張勳部和馮國璋部第五師從東面攻太平門和朝一陽一門(今中山門),施從濱、李奎元率第三師兩個一團一從北面攻神策門,雷震春部從南面攻雨花台,劉冠雄以艦炮配合馮國璋部攻城西北的獅子山炮台。

    守軍固守城垣和諸要點,大量殺傷敵人。

    張勳見強攻失利,遂在富貴山南側偏僻處挖掘地道,拟用炸藥破城。

     值此城防吃緊之際,新任都督柏文蔚深感守城無望,遂帶侍從官兵由漢西門退出南京。

    柏走後,何海鳴任王憲章為第一師師長,自任江蘇都督兼第八師師長。

    但何“不懂軍事”,“經濟全不公開”⑤,不為某些将領所信服。

    30日晨,何海鳴召集将領會議,決定于次日晚9時分四路反攻盤踞紫金山、幕府山及朝一陽一門外之北洋軍,奪回制高點,扭轉被動局面。

    其部署是:由第一師派出一個支隊由雨花台出擊紫金山之敵;第五師派出一個支隊至朝一陽一門,待第一師與敵接戰時,出城合擊敵人;第八師派出一個支隊至太平門,待第五師出發後,猛攻天保城;第六師派出一個支隊出儀鳳門(今挹江門),襲奪幕府山。

    翌日,總司令部下令将守城之有關部隊集中編組各突擊支隊,準備出發。

    但第一師違令不動,第五師進至朝一陽一門時,因敵人炮火猛烈,不能出城,第八師也就無法進攻天保城。

    江蘇軍的四路反攻計劃遂告流産。

     9月1日上午9時,張勳部用炸藥炸開富貴山南側城牆兩丈餘,部隊蜂擁而入,并分兵三路:一路搶占富貴山,并轟開太平門内守軍設置的沙袋,開門接應城外部隊;一路向南,将朝一陽一門、洪武門(今光華門)夾城轟開,迎接城外部隊入城;一路向西,搶占北極閣、駱駝山、神策門、西華門諸要點。

    城内的江蘇軍與敵展開激烈的巷戰。

    在張勳部的接應下,馮國璋之第三、第五師分别由神策門、洪武門、太平門攻入城内,并在艦炮掩護下奪占了獅子山炮台。

    下午,江蘇軍原朝一陽一門守城司令胡炳炎和護衛一團一團一長李維作等相繼叛變,引敵進占都督府。

    在四面受敵的情況下,何海鳴率部出聚寶門,退向雨花台。

    雨花台原由第一師第三一團一防守,後又增派第八師第二十九一團一赴援。

    該兩一團一為江蘇軍的一精一銳部隊,自9月1日至2日,官兵們忍饑挨餓,日夜苦戰,擊退雷震春部及馮軍第四師多次進攻,斃敵千餘人。

    何海鳴到達後,立即與韓恢等人率二十九一團一向敵反突擊。

    無奈,該一團一官兵已一精一疲力盡,戰鬥力明顯下降,在敵軍的密集炮火下,死傷過半。

    何海鳴隻好放棄雨花台,率餘部退回城内。

    旋遭張勳與雷震春部前後夾擊,部隊潰散,何僅率少數士兵從水西門出走。

    堅守了二十餘日的南京城終于落入敵手。

     北洋軍入城後,張勳縱兵燒殺一婬一掠,馮國璋部放火焚燒下關。

    南京居民繼1864年受劊子手曾國荃的湘軍血洗之後,又一次遭到慘重蹂一躏。

     江蘇讨袁作戰之所以失敗,原因很多。

    主要由于:一是缺乏堅強的領導。

    除程德全從中破壞外,身為讨袁軍總司令的黃興,竟在危難時刻離職出走,對于戰争全局産生了十分不利的影響。

    何海鳴雖意志堅決,但因不谙軍事,不孚衆望,又得不到國民一黨一要人的支持,難于統率全軍和指揮全局。

    二是各部隊主要負責人一大都為動搖分子,戰前卻未進行任何調整和防範,以緻當敵軍壓境時,不是棄職潛逃,就是率部投敵。

    幸有一些堅定勇敢的中下級軍官,率部與敵拚殺,否則,南京城早已陷于北洋軍手中。

    三是指揮不力。

    南京宣布獨立後,讨袁軍的作戰企圖是先攻徐州方向之敵,“大舉北伐”,但在冷遹師尚未作好準備的情況下,倉促發起進攻,實屬輕率之舉。

    徐州前線作戰失利後,何海鳴等雖決心固守南京城,但因内部矛盾重重,且又兵力不足,雖經苦戰,終難抵禦優勢之敵的進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