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 江蘇讨袁作戰
關燈
小
中
大
帶繞進;或分兵入淮河一帶,會同倪嗣沖軍進攻壽縣正一陽一關和安慶,再由長江順流而下。
①但馮國璋不願受遠程跋涉之苦,也不肯配合倪軍作戰,仍沿津浦路緩慢地前進。
(二)保衛南京之戰(參見附圖二十七) 黃興等出走,北洋軍又已一逼一近,南京城内動蕩不安。
時在鎮江運動讨袁的國民一黨一激進分子何海鳴、韓恢②以及戴天仇(即戴季陶)、詹大悲等人,聞蘇北讨袁作戰失敗,黃興出走,遂相繼趕赴南京領導讨袁作戰。
8月8日,何海鳴率第一師百餘人,占據江蘇都督府,再次宣布獨立,舉陳之骥為江蘇都督,何自任江蘇讨袁軍臨時總司令。
陳之骥于黃興離甯後即投靠袁世凱,曾于8月3日緻電袁,請他電饬程德全赴甯,“速籌善後”①。
此次趁受職之機,陳派該師第三十一團一包圍都督府,拘捕何海鳴;10日又到江北,拟與馮國璋商洽獻城之策。
陳之骥剛離城,從六一合退守南京的該師二十九一團一官兵,擊散擁陳的第三十一團一,放出何海鳴,仍舉為讨袁軍總司令。
11日,第三次宣布獨立。
戴天仇見何海鳴仍為總司令,竟負氣出走②。
南京第三次獨立後,何海鳴等推舉前江蘇都督府顧問張堯卿①為江蘇都督,并下令驅逐杜淮川,命原第十一團一團一長徐濤為第一師師長,原第二十六一團一團一長吳浩為衛戍司令,何自兼第八師師長。
同時,招募城内及城郊各縣的退伍官兵,組成第三軍②,下轄第五、第六兩師,以韓恢為讨袁軍副司令兼第三軍軍長①。
何命第一師駐守富貴山、雨花台等高地,第八師駐守獅子山、天保城諸炮台,其它部隊駐防于各城門,決心固守南京。
南京保衛戰,在整個讨袁戰争中是打得最激烈的。
北洋軍東線的張勳部與徐寶珍師在揚州會合後,其先頭部隊于8月8日渡江進攻鎮江。
駐守鎮江的第三十一旅旅長張振發和第三十二旅代旅長盧祥麟棄軍脫逃,部隊無人指揮;駐守焦山、象山的官兵稍加抵抗,也慌亂逃散。
張勳軍輕而易舉地占領了鎮江。
13日,張、徐軍進抵高資、龍潭。
次日,分兵向明孝陵、紫金山和太平門進攻。
14日拂曉,張勳派敢死隊十餘人,首先将軍旗插上紫金山頂,繼命旅長方更生、一團一長趙振東等督大隊步兵搶攻紫金山。
天保城守軍當即以大炮猛轟敵人,炸死趙振東,炸傷方更生及兩個管帶。
張勳不顧傷亡,催令步兵蜂擁而上,終于攻占紫金山主峰,随後,又派兵進攻天保城。
天保城位于紫金山西側,築有堅固的炮台工事,是屏一蔽南京的重要支撐點。
守衛天保城炮台的系第八師工程營。
8月17日,張軍突襲天保城,工程營不支而退,天保城落入敵手。
19日,江蘇軍八師二十九一團一向天保城反攻,将該陣地奪回。
張勳懸重賞,驅使部隊續攻天保城,并分兵一部向雨花台進攻,以分散守軍兵力。
南、北兩軍反複争戰,天保城三失三得,至21日午後,終被北軍奪占。
與此同時,張勳率主力于19日上午猛攻太平門。
該門守軍懸旗誘降。
張勳受騙,揮兵擁入太平門。
霎時,城門外地雷轟響,張軍前隊死傷過半,急欲退出,又被埋伏一在城外的守軍勇一猛襲殺。
張軍死傷慘重,慌忙後撤。
接着,張、徐兩軍又轉向堯化門,組織部隊反複攻城,均被守軍擊退。
張勳複命部隊用雲梯、繩索冒着彈雨攀登城垣,結果梯折索斷,士兵非傷即死。
目睹者譏諷說:張勳軍作戰“直進直退,以生命為比試之具”,其戰法實在“呆笨無比”②。
當東線的張、徐軍向南京進攻時,西線的馮國璋部已修複了鐵路,向南京一逼一近。
8月12日,其先頭部隊抵達浦口。
14日,張宗昌師的兩個營從浦口偷渡長江,在下關登陸後,攻占了幕府山。
但渡口遭到獅子山守軍的炮火猛烈轟擊,後續部隊無法渡江。
馮國璋見從浦口渡江受阻,決定組織部隊從下遊渡江。
16日,馮國璋在滁縣發布渡江攻城命令:以張宗昌第三師所餘部隊(欠第十一團一)和第五師為主攻部隊,于16日晚相繼從卸甲甸(老虎山對岸)渡江,上岸後分别向神策門(今中央門)、鐘阜門(今無此門)和太平門一帶攻擊前進,并分兵一部援助張勳部奪取天保城炮台;以何豐林率第四師第十六一團一和原江蘇軍第三師第十一團一赴老西江口,掩護右翼部隊的安全,并佯示渡江,牽制江蘇軍;以第四師其餘部隊固守浦口至枚管營一線,以炮火轟擊南京城,支援由卸甲甸渡江的部隊。
馮部按預定計劃渡江後,即派施從濱為南岸部隊總司令官,李奎元為第三師代旅長(張宗昌尚留江北),率部連奪北固山、黃家衛、上元門諸要點。
23日,馮軍第十九一團一進一逼一南京城下,進攻太平門。
守軍據城抗擊。
馮軍進攻受阻,遂退駐炮火射程以外。
江蘇軍在保衛南京的作戰中,第八師官兵十分英勇頑強,特别是該師第二十九一團一,始終堅守在最關鍵的部位,屢次打退敵軍的進攻。
張勳軍畏之如虎,“每見黃帽檐之兵至,立即退
①但馮國璋不願受遠程跋涉之苦,也不肯配合倪軍作戰,仍沿津浦路緩慢地前進。
(二)保衛南京之戰(參見附圖二十七) 黃興等出走,北洋軍又已一逼一近,南京城内動蕩不安。
時在鎮江運動讨袁的國民一黨一激進分子何海鳴、韓恢②以及戴天仇(即戴季陶)、詹大悲等人,聞蘇北讨袁作戰失敗,黃興出走,遂相繼趕赴南京領導讨袁作戰。
8月8日,何海鳴率第一師百餘人,占據江蘇都督府,再次宣布獨立,舉陳之骥為江蘇都督,何自任江蘇讨袁軍臨時總司令。
陳之骥于黃興離甯後即投靠袁世凱,曾于8月3日緻電袁,請他電饬程德全赴甯,“速籌善後”①。
此次趁受職之機,陳派該師第三十一團一包圍都督府,拘捕何海鳴;10日又到江北,拟與馮國璋商洽獻城之策。
陳之骥剛離城,從六一合退守南京的該師二十九一團一官兵,擊散擁陳的第三十一團一,放出何海鳴,仍舉為讨袁軍總司令。
11日,第三次宣布獨立。
戴天仇見何海鳴仍為總司令,竟負氣出走②。
南京第三次獨立後,何海鳴等推舉前江蘇都督府顧問張堯卿①為江蘇都督,并下令驅逐杜淮川,命原第十一團一團一長徐濤為第一師師長,原第二十六一團一團一長吳浩為衛戍司令,何自兼第八師師長。
同時,招募城内及城郊各縣的退伍官兵,組成第三軍②,下轄第五、第六兩師,以韓恢為讨袁軍副司令兼第三軍軍長①。
何命第一師駐守富貴山、雨花台等高地,第八師駐守獅子山、天保城諸炮台,其它部隊駐防于各城門,決心固守南京。
南京保衛戰,在整個讨袁戰争中是打得最激烈的。
北洋軍東線的張勳部與徐寶珍師在揚州會合後,其先頭部隊于8月8日渡江進攻鎮江。
駐守鎮江的第三十一旅旅長張振發和第三十二旅代旅長盧祥麟棄軍脫逃,部隊無人指揮;駐守焦山、象山的官兵稍加抵抗,也慌亂逃散。
張勳軍輕而易舉地占領了鎮江。
13日,張、徐軍進抵高資、龍潭。
次日,分兵向明孝陵、紫金山和太平門進攻。
14日拂曉,張勳派敢死隊十餘人,首先将軍旗插上紫金山頂,繼命旅長方更生、一團一長趙振東等督大隊步兵搶攻紫金山。
天保城守軍當即以大炮猛轟敵人,炸死趙振東,炸傷方更生及兩個管帶。
張勳不顧傷亡,催令步兵蜂擁而上,終于攻占紫金山主峰,随後,又派兵進攻天保城。
天保城位于紫金山西側,築有堅固的炮台工事,是屏一蔽南京的重要支撐點。
守衛天保城炮台的系第八師工程營。
8月17日,張軍突襲天保城,工程營不支而退,天保城落入敵手。
19日,江蘇軍八師二十九一團一向天保城反攻,将該陣地奪回。
張勳懸重賞,驅使部隊續攻天保城,并分兵一部向雨花台進攻,以分散守軍兵力。
南、北兩軍反複争戰,天保城三失三得,至21日午後,終被北軍奪占。
與此同時,張勳率主力于19日上午猛攻太平門。
該門守軍懸旗誘降。
張勳受騙,揮兵擁入太平門。
霎時,城門外地雷轟響,張軍前隊死傷過半,急欲退出,又被埋伏一在城外的守軍勇一猛襲殺。
張軍死傷慘重,慌忙後撤。
接着,張、徐兩軍又轉向堯化門,組織部隊反複攻城,均被守軍擊退。
張勳複命部隊用雲梯、繩索冒着彈雨攀登城垣,結果梯折索斷,士兵非傷即死。
目睹者譏諷說:張勳軍作戰“直進直退,以生命為比試之具”,其戰法實在“呆笨無比”②。
當東線的張、徐軍向南京進攻時,西線的馮國璋部已修複了鐵路,向南京一逼一近。
8月12日,其先頭部隊抵達浦口。
14日,張宗昌師的兩個營從浦口偷渡長江,在下關登陸後,攻占了幕府山。
但渡口遭到獅子山守軍的炮火猛烈轟擊,後續部隊無法渡江。
馮國璋見從浦口渡江受阻,決定組織部隊從下遊渡江。
16日,馮國璋在滁縣發布渡江攻城命令:以張宗昌第三師所餘部隊(欠第十一團一)和第五師為主攻部隊,于16日晚相繼從卸甲甸(老虎山對岸)渡江,上岸後分别向神策門(今中央門)、鐘阜門(今無此門)和太平門一帶攻擊前進,并分兵一部援助張勳部奪取天保城炮台;以何豐林率第四師第十六一團一和原江蘇軍第三師第十一團一赴老西江口,掩護右翼部隊的安全,并佯示渡江,牽制江蘇軍;以第四師其餘部隊固守浦口至枚管營一線,以炮火轟擊南京城,支援由卸甲甸渡江的部隊。
馮部按預定計劃渡江後,即派施從濱為南岸部隊總司令官,李奎元為第三師代旅長(張宗昌尚留江北),率部連奪北固山、黃家衛、上元門諸要點。
23日,馮軍第十九一團一進一逼一南京城下,進攻太平門。
守軍據城抗擊。
馮軍進攻受阻,遂退駐炮火射程以外。
江蘇軍在保衛南京的作戰中,第八師官兵十分英勇頑強,特别是該師第二十九一團一,始終堅守在最關鍵的部位,屢次打退敵軍的進攻。
張勳軍畏之如虎,“每見黃帽檐之兵至,立即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