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 江蘇讨袁作戰

關燈
第五師“嚴守準備,未可輕進”②。

     7月16日晨,冷遹師冒着風雨突然向駐韓莊的北洋第五師方玉普旅發動進攻,拟從韓莊進取兖州,爾後向濟南方向發展。

    方玉普率步兵兩個營(攜炮六門、機槍兩挺)固守陣地,連續擊退冷師多次進攻。

    這時,袁世凱急令在兖州以南鐵路沿線待命的張勳軍和駐天津的北洋第四師馳援韓莊。

    17日晨,張勳之義子張文生所率之四營辮子兵及兖州總兵所派之援兵趕到 韓莊,與方玉普旅分左右兩翼向冷師反攻。

    冷師不敵,向利國驿、孫莊退卻。

    18日晨,北洋軍第五師步兵一營、炮兵一連到達韓莊,用炮火向利國驿猛烈轟擊,将車站轟毀。

    冷師又退守柳泉(徐州北二十公裡)。

     7月19日拂曉,劉建藩所率江蘇軍第八師混成支隊趕到柳泉,從鐵路兩側向敵猛攻。

    北洋軍急調五師第二十一團一前往增援,加強兩翼兵力。

    雙方激戰竟日,相持不下。

    20日淩晨,江蘇軍第一師第一旅趕到,與冷師、劉支隊并力反攻,将敵趕回到利國驿一線。

    當日,黃興聞揚州徐寶珍師欲從六一合進攻南京,急令劉建藩支隊撤離前線,回守六一合。

    劉支隊撤走,大大削弱了利國驿前線的兵力。

     在此期間,黃興曾于19日緻電張勳,要張“外察大勢,内顧宗邦”,“率一旅之衆,直搗濟南”③,配合革命軍讨袁。

    張勳是個極端仇視革命的臭名昭著的保皇派,想讓他調轉槍口配合革命軍作戰,無異與虎謀皮。

    張勳對黃興的規勸不僅無動于衷,相反,于20日派出騎兵部隊,由台兒莊繞攻江蘇軍側背,配合利國驿的北洋軍(時北洋第四師已派出兩個一團一由楊善德率領增援利國驿)夾擊江蘇軍。

    這時,被北洋參謀部收買的當地大土匪李扒子部(李扒子已被冷遹打死),也抄襲江蘇軍後路。

    江蘇軍腹背受敵,力不能支,遂拆毀鐵路、橋梁,退守徐州,拟憑借防禦工事進行固守,待機退敵。

    北洋政一府鑒于徐州系蘇北軍事要地,若讨袁軍“擇險固守,萬衆一心”,則其軍事強攻必遭頓挫,遂采勸攻間并用,奇正兼施”①的方針,派人策動冷師騎兵一團一團一長張宗昌倒戈,從内部瓦解讨袁軍。

    當前線讨袁軍退入徐州時,突遭張宗昌一團一襲擊,以緻軍心大亂。

    22日夜,江蘇軍被迫放棄徐州,退往蚌埠。

    不久,第一師第一旅撤回南京,第三師因師長冷遹離隊,由旅長伍崇仁率領移駐鳳一陽一。

    23日,袁世凱任命馮國璋為江淮宣撫使兼第二軍軍長,統一指揮江蘇方向的作戰。

    25日,馮國璋将北洋軍主力集中于徐州一帶,整修鐵路,調集彈饷,進行向南推進的準備。

     三、南京保衛戰 (一)北洋軍分路夾擊南京 徐州之戰後,先後調往江蘇的北洋軍計有:第四師第八旅,第五師第十旅,第二十師步兵第七十九一團一,直隸第一混成旅,張勳的武衛軍以及王廷祯的禁衛軍、雷震春的備補營各一部,總兵力約二萬五千人。

    7月27日,袁世凱緻電馮國璋、張勳,分析了徐州之戰後的江蘇形勢,認為讨袁軍在徐州新敗,鎮江空虛,南京混亂,并據此作出了分兵兩路夾擊南京的部署:令張勳率部由運河水路南下揚州,會合徐寶珍第四師進攻鎮江;馮國璋率四、五兩師由津浦路南下,速取臨淮關,再趨浦口,與張勳部取得聯絡,會攻南京。

    ② 這時,江蘇讨袁領導機構進一步分化。

    7月25日,程德全在上海再次發表通電,要求江蘇各師取消獨立;26日,又緻電黃興,要求“取消讨袁名義,投戈釋甲,痛自引咎,以謝天下”①。

    黃興則因徐州戰事失利,又遇軍隊不服從調動和饷彈難籌等困難,遂失去信心,于28日晚棄職跑回上海。

    代理都督章梓、第一師師長洪承點等也随即離甯。

    黃興等走後,代理江蘇民政長蔡寅、第八師師長陳之骥和代理第一師師長周應時,立即宣布取消獨立,并電催程德全回甯。

    程德全急派杜淮川前往南京接任第一師師長。

    7月30日,撤退至鳳一陽一的第三師也宣布取消獨立,投靠北洋軍。

    數日後,張宗昌發表通電,聲稱由他暫領第三師師長職務,加入北洋軍序列,充當進攻南京的先鋒隊。

    接着,駐蘇州的第二師和駐鎮江的兩獨立旅也宣布取消獨立。

    至此,江蘇的讨袁武裝已失過半,讨袁作戰險象頻呈。

     屬于地方實力派的杜淮川見江蘇軍大多已取消獨立,恐北洋軍乘虛而入,将江蘇這塊肥肉奪走,遂于8月2日緻電袁世凱,懇請馮國璋部暫緩前進。

    袁不肯中途辍兵,于5日電令馮國璋、張勳“仍饬各軍迅速前進,克日到甯,以免曠日持久,别生波折”②。

    于是,馮、張率軍繼續南進。

    7日,張勳的前衛部隊抵達揚州,與徐寶珍的第四師會合。

    西線馮軍,一則由于軍隊龐雜,指揮混亂,大量兵車擁積徐州,調度不靈;二則江蘇軍從徐州南撤時,拆毀鐵軌多處,固鎮鐵橋也被炸毀,因而無法前進。

    袁世凱因多處分兵,後方空虛,戰局持久對其不利,遂于6日電令馮軍離開鐵路線,由蚌埠經和州(今和縣)、蕪湖、太平(今當塗)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