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江西讨袁作戰

關燈
的通道,威脅攻贛北洋軍的側背,将贛軍從危難中解救出來。

    但該電被貴州都督唐繼堯截獲,并于7月31日密告黎元洪,緻使三路攻漢的計劃成為泡影。

    唐蟒之援贛部隊也遲遲未至。

     贛軍得不到鄰省的支援,在優勢敵人進攻下,節節後退,完全喪失了反攻的能力。

     三、南昌外圍的作戰 北洋軍攻占黃老門後,乘勝疾進,不戰而得德安;與此同時,還分别占領了南康、瑞昌,鞏固了後方的安全。

    8月7日起,北洋軍便以南昌為目标,分路攻擊前進。

    其進攻部署是:第六師第十一旅于7日由南康乘船沿水路進攻吳城;陸路則分兵兩路進攻建昌,第六師二十二一團一為右縱隊,由拖溝嶺(德安南)出發,沿驿南(德安南十三公裡)一線開進,第二師第五一團一為左縱隊,由德安沿南浔未竣鐵路前進,第六師十二旅(欠二十四一團一)為預備隊,随後跟進。

    上述各部完成當前任務後,乘勢續進,合擊南昌。

     此時,林虎旅已喪失鬥志,不待敵人接近,即放棄建昌,退守山下渡(今永修縣城附近),又被北洋軍擊敗,旋即經奉新退往湖南。

    8月10日,北洋軍未遇抵抗,即進占建昌。

     李烈鈞由湖口退往吳城後,整頓了撤回的部隊,複命方聲濤負責吳城防務。

    8月7日夜,北洋軍馬繼增第十一旅的官兵約七十人,乘坐民船,僞裝難民,利用夜霧乘風直駛吳城東岸登陸。

    吳城贛軍倉促抵抗。

    8日拂曉,馬旅援軍趕到,贛軍不敵,慌亂敗退。

    吳城失守後,李烈鈞率餘部退往南昌。

     留守南昌的江西都督歐一陽一武聞吳城失守,即于9日棄職潛逃。

    歐一陽一武的兩營護兵被憲兵司令廖伯琅控制。

    當李烈鈞于11日率部退至南昌城下時,廖伯琅緊閉城門,拒絕李部入城。

    李烈鈞一面打電話斥責廖伯琅,一面派兵一營攀城而上,打開城門。

    廖伯琅倉皇逃往贛州(後被李純捕殺)。

    李烈鈞進城後,命伍毓瑞率領歐一陽一武留下之兩個營和從吳城撤回之兩個營在樵舍(南昌東北二十公裡)、樂化(南昌北十六公裡)一線組織防禦,抗擊北洋軍。

     8月16日下午,李純令馬繼增第十一旅(欠二十二一團一)由灌口出發進攻樵舍;張敬堯第二十二一團一由山下渡乘船,沿贛江進攻南昌;其餘部隊留守建昌。

     此時,張敬堯之前鋒部隊已抵距南昌六十餘裡之花岩 街①,因陸路進展順利,不願折回山下渡從水路進軍,建議由花岩街經落花街②,從陸路進攻南昌。

    李純同意了張敬堯的意見。

    18日上午9時,張敬堯分兵兩路夾擊落花街。

    贛軍不支,退往高橋(南昌北)。

    中午,張敬堯以第二營從左側,第三營從正面,向高橋發起進攻。

    贛軍堅守陣地,竭力抵抗,兩小時後,陣地被占,退至贛江以東,企圖固守南昌。

    張敬堯部一面發炮猛轟,壓制贛軍,一面由第二營征集船隻,強渡贛江。

    下午6時,張部攻入德勝門,向城内縱深發展。

    伍毓瑞雖率部奮力抵抗,終因衆寡懸殊,彈盡糧絕,隻得撤離南昌城,掩護李烈鈞等人退往湖南。

    李烈鈞、林虎等見敗局已定,遂遣散餘部,隻身潛赴上海,後又亡命海外。

     8月18日,李純部占領南昌。

    不久,駐贛州的贛軍第四旅旅長蔡森率部向李純投降。

    至此,首先發難讨袁的江西全省落入了北洋軍閥之手。

     江西是讨袁戰争的重要戰常贛軍讨袁作戰的迅速失敗,對整個讨袁戰争産生了極為不利的影響。

    失敗的客觀原因是兵力對比懸殊。

    主觀方面,一是内部不純,軍心不齊。

    除陳廷訓、劉世鈞等暗中與袁世凱勾結外,一些中下級軍官也各懷貳心。

    如戰鬥剛剛打響,九江城内的第六一團一團一長就按兵不動,不久,該一團一一個營在沙河前線倒戈;之後,又連續發生成建制的部隊投降和潰散現象。

    這就削弱了自己的力量,動搖了讨袁官兵的士氣。

    二是準備不足,部署不當。

    李烈鈞宣布獨立,是在林虎旅與敵接戰後倉促決定的,在軍事上缺乏應有的準備和周密的部署。

    如九江、湖口為長江要沖,湖汊縱橫,丘陵起伏,利于防守,贛軍如能以重兵扼守,将北洋軍阻止在長江以北或牽制在九江、湖口地區,雖不能決定最後的勝利,但必能延長戰争的時間,有利于其它省份發動讨袁和支援江西。

    由于李烈鈞等慮不及此,緻使九江、湖口迅陷北洋軍手中,戰局急轉直下。

    三是戰術呆闆,不善于利用江西的山嶽叢林和險要山口伏擊殲敵,阻止敵人的進攻,緻使敵軍長驅直進,迅速占領了江西。

    此外,江西全省武力的調遣、擴充,人民群衆的發動等,均未進行,即倉卒首先發難,這在與敵兵力懸殊的情況下,是難有取勝把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