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袁世凱篡權後的倒行逆施

關燈
北嫌疑盡泯”,達到“行政統一,民國基礎自趨鞏固”③,立即對革命軍進行裁撤。

    駐甯軍隊按照“客軍各回原省,留甯之軍汰弱留強”④的原則,先後解散了十餘萬人。

    南京留守府也于1912年6月14日主動撤銷。

    在江蘇的影響下,南方各省紛紛效法。

    如湖南原有五個師兩個旅,縮編為五十三個守備營和一個混成旅;湖北原有八個師兩個混成旅,先後裁減五個師;江西也裁減八個一團一以上。

    到讨袁戰争爆發時,由革命一黨一人控制的軍隊僅剩十餘萬人。

    其中,江西有兩個師一個混成旅,江蘇有四個師兩個混成旅,安徽有一個師,湖南有一個混成旅,廣東有兩個師一個旅,福建、四川各有一個師。

     此外,袁世凱還施展種種伎倆,拉攏收買南方革命軍的軍官,破壞南方革命軍的一團一結,并制造借口,槍殺革命軍将領,排斥革命一黨一人,使革命勢力受到削弱。

     與此相反,袁世凱所控制的武裝,非但沒有減少一兵一卒,反而大大膨一脹起來。

    在此期間,除繼續加強北洋陸軍七個師和中央禁衛軍一個師外,袁又命馮國璋将原直隸陸軍第一标擴編為混成旅,以劉詢為旅長;把為鎮壓武昌起義而招募的備補軍五路(每路五營)改為拱衛軍,另增募備補軍五路(1913年2月改編為護軍,直隸中央);将原駐奉天的陸軍第二混成協改編為陸軍第二混成旅;令倪嗣沖在皖北編練新軍二十餘營;另增編騎兵第二旅和陸軍混成第一一團一,直屬陸軍部。

    這樣,到1913年初,僅北洋軍和直、豫、魯三省軍隊,就已達二十二萬一千四百餘人①,總數遠遠超過南方革命軍,改變了武昌起義後南多北少的兵力對比情況。

     (二)大量購置軍一火 袁世凱在加緊擴軍的同時,還大量購置軍一火,提高軍隊戰鬥力。

    1913年4月29日,袁指令陸軍部派專員赴天津,通過奧國洋行向德國訂購大宗軍一火,計有野炮十八門、機關炮四十門、機關槍八挺、1888年式快槍五萬支、各種一子彈四百萬發。

    另向奧國訂購1895年式曼利夏步槍一萬四千支。

    同時,密令上海制造局将槍彈五十萬發解送揚州,交徐寶珍師儲存;令福建、德州制造局和漢一陽一兵工廠趕制槍炮運送北京,裝備北洋各師。

    袁還通過大軍一火商雍劍秋接收德國艾哈德兵工廠“無償送給”的步槍六千支,口徑為二百四十毫米的大炮十尊(戰争打響後,德國公使又通過雍劍秋送給袁世凱步槍一萬支、口徑為七十五毫米的大炮二十尊和斯密特手槍等軍一火一批)。

    另由海軍總長劉冠雄出面,向德、美、奧等國訂購新式魚雷艇,其中德國四艘、美國三艘已于1913年初駛達上海。

    這樣,北洋軍在裝備方面也遠遠超過了南方革命軍。

    此外,袁還秘密派人攜大宗款項,到武漢等地購買糧米,以備軍用。

     (三)舉借外債,籌集戰争經費 袁世凱大搞擴軍,使國家财政更顯拮據。

    根據北洋政一府的預算,1913年度的财政收入為四億一千二百六十六萬餘元,而支出則為四億九千七百八十七萬餘元,赤字八千五百二十餘萬元②。

    而這一年全國軍費開支預算,僅陸軍就達二億元以上,後雖一再壓縮,仍達一億六千餘萬元。

    加上海軍用費九百八十七萬元和各項臨時開支,全部軍費約占總支出的五分之二。

    這樣龐大的軍費開支,仍遠不能滿足袁世凱發動反革命内戰的需要。

    為了籌集戰争經費,袁不惜飲鸩止渴,以各種手段向帝國主義國家借款。

    據統計,從1912年1月到1913年4月中旬,袁世凱向外國借款共二十八次,其中全部或大部用于購買軍一火、充當軍政費用的借款有十七次。

    款項較大的有:1912年上半年從外國銀行取得的五次墊款(總計銀一千二百餘萬兩);1912年至1913年瑞記洋行的三次軍一火貸款(共三百五十萬英鎊);1913年4月10日與奧國簽訂的購買軍艦借款(三百二十萬英鎊)③。

    這些借款都是以出賣國家主權或接受高額利息而獲得的。

    但是,袁世凱仍不滿足于以上借款,又于1913年4月26日背着國會,與俄、英、法、德、日組織的“五國銀行一團一”簽訂了二千五百萬英鎊的巨額借款合同,即所謂“善後大借款”。

    該借款合同規定四十七年還清,以鹽稅為擔保,并由銀行一團一指派外國顧問和會計監督中國财政開支。

     袁世凱通過“善後大借款”,博得了帝國主義的歡心和支持,同時更加引起了中國人民的不滿。

    革命一黨一人尤表憤慨,紛紛通電指責,要求袁“立罷前議”。

    孫中山向五國銀行一團一寫信聲明:中國人民不承認非法借款。

    對于革命一黨一人要求嚴懲暗殺宋教仁的兇犯和反對借款的呼聲,袁世凱斥之為“有意破壞,煽動訛言,逞少數人權利之私圖”④。

    5月21日,他公開發表聲明,攻擊孫中山、黃興“左又是搗亂,右又是搗亂”,“除搗亂外無本領”;聲言“彼等若敢另行組織政一府,我即敢舉兵征伐之!”⑤6月,他借口柏文蔚、李烈鈞、胡漢民三都督曾通電反對善後大借款是不服從中央,先後下令将三人褫職。

    與此同時,密令北洋軍沿京漢、津浦路向南開進,決心推行其蓄謀已久的“武力統一”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