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袁世凱鎮壓革命黨的作戰總方針和革命黨人的讨袁決策

關燈
一、袁世凱的作戰總方針和兵力部署 早在1913年4月30日至5月3日,袁世凱就連續召集段祺瑞、段芝貴,陳宧、江朝宗、馮國璋等親信及歸其統轄的各省軍隊要人開會,策劃武力對付南方革命一黨一人的辦法。

    5月1日,調陸軍總長段祺瑞代理國務總理,确立了“戰時内閣”體制。

    5月6日,再次召開秘密會議,初步拟定了對南方革命一黨一軍隊作戰的總方針。

    這個方針把用兵的重點放在湘、贛、皖、蘇四省;而以京漢鐵路和津浦鐵路為交通運輸線;以武漢、徐州為進攻出發地;以海軍策應陸軍作戰;拉攏滇、桂、黔三省軍隊作為牽制力量。

    為實現這個作戰方針,确定了如下作戰部署: 1、沿京漢路南進的部隊,主要攻擊目标為湘、贛、皖三剩以駐信一陽一的北洋第六師(欠一部)為主力,河南第一師及混成旅為預備隊,由鄂向贛進攻;以駐皖北的倪嗣沖所部(約步兵一個師、騎兵二個營)、河南雷震春的護軍一部(約步兵五個營、炮兵二個營、騎兵一個營)以及趙倜所部毅軍(約步兵十一個營、騎兵二個營),進攻皖省;北洋第二師為京漢路方向總預備隊。

    另以北洋第六師一部和黎天才的湖北第一師一部,分别駐守武昌、漢一陽一、漢口。

    黎師另一部及雷震春護軍備補兵一部,自荊州至新溝、蔡甸一帶設置防禦陣地,警戒湘剩 2、沿津浦路南進的部隊,主要攻擊目标為江蘇南京。

    以駐魯南的北洋第五師、駐兖州的張勳武衛軍(約十九個營①)為主力,駐天津的北洋第四師、山東混成旅之一部為預備隊,經徐州進攻南京;山東混成旅另一部防守濟南;揚州徐寶山①部(約步兵一個師)為牽制部隊。

     3、以拱衛軍、北洋第二師一部并奉軍一部,負責防守北京。

     4、以駐張家口的何宗蓮第一師為機動部隊,防備粵軍由海路北上,或準備由海路南下攻粵。

     5、姜桂題毅軍駐張家口一帶,防禦蒙軍襲擾①。

     6、調閩軍一部進駐上海,并調駐西陵、南苑、定縣等處的第三師一部随往,以防不測。

     7、第三師及第一師另一部由海路運往南方,登陸地點臨時決定。

     此外,對由革命一黨一人任都督的湖南、廣東,也作了相應部署。

    對于湖南,一旦譚延闿響應讨袁,即三路出兵進攻:一路由貴州的唐繼堯派駐在鎮遠的部隊直下常德;一路由陸榮廷派廣西的部隊由南向北進攻;一路由黎元洪派部隊由嶽州向南進攻。

    對于廣東,若陳炯明宣布獨立,則任命副護軍使龍濟光為廣東都督,令其率所部進攻廣州。

    另派海軍遊弋于閩、粵海面,以防止閩粵兩省與南京聯為一體。

     要進軍南方,必先控制湖北,所以袁世凱極力拉攏副總統兼湖北都督黎元洪(李烈鈞被免職後,黎又兼江西都督)。

    而黎此時已完全投入了袁的懷抱,他緻電袁世凱,表示“元洪惟知服從中央”,“決無瞻顧”②,決計讓北洋軍開進湖北,并取得了部分作戰指揮權。

     袁世凱将北洋系統的絕大部分兵力直接用于對南軍作戰,但按實際編制,各師的兵力隻有七成左右,要實現其總的作戰企圖,兵力仍顯單保為此,在直隸、河南、安徽、山東設立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