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 蘇浙聯軍攻取南京和成立中央臨時政府

關燈
進攻;江蘇軍為左翼,經淳化鎮向雨花台進攻;鎮江軍為預備隊,随同中路前進,進攻天保城;滬軍擔任警戒;海軍配合陸軍進攻,掩護、運載陸軍登岸;鎮江軍一部及揚州徐寶山部進攻浦口,斷敵退路。

     (二)聯軍三面進攻,奪占城外各要點 南京城垣高厚,北有烏龍、幕府兩山,南有雨花台,紫金山天保城扼其中,均築有堅固工事。

    城内外炮台環列,易守難攻。

    清軍司令部設在北極閣。

    紫金山有野炮十七門,雨花台有要塞重炮一門,各城門配有野炮多門,由江防營分别監守。

    皇城内有旗兵及巡防兵五營,準備三路機動。

    其餘兵力分駐于城内外各炮台及交通要道,每處有一營至數營不等。

    清軍晝夜巡邏,防守嚴密,但士氣低落,有不少官兵同情革命。

     11月24日夜,右路淞軍和浙江軍一營,乘兵艦直趨烏龍山麓,在守台官兵内應下,很快攻占了烏龍山炮台。

    25日晨,又 将幕府山炮台占領。

    革命軍當即用炮台的大炮向清軍北極閣司令部及獅子山炮台轟擊。

    清軍慌作一一團一,水師營參将率戰船四十隻歸順,下關東西炮台守軍亦降。

    同日,中路浙江軍進至馬群,清軍五個營據守四道防線,進行頑強抵抗。

    經數小時激戰,浙江軍突破敵人防線,斃傷清軍甚衆。

    清軍統領王有宏亦被擊斃。

    下午2時,又攻占孝陵衛,前出至紫金山一線。

    26日,清軍以三營兵力向幕府山、以五營兵力向孝陵衛實施反擊,均被聯軍擊退,縮入城内。

    此時,左路江蘇軍已占領上方鎮、高橋門,進一逼一雨花台。

     (三)聯軍攻占南京城 11月27日,聯軍進行攻城準備。

    28日,中路浙江軍向朝一陽一門發起攻擊,因攻城器械不足,多次擲放炸藥轟城不果,并遭天保城清軍炮火襲擊,傷亡多人。

    左路江蘇軍進攻雨花台,亦未奏效。

    第一次攻城遂告失敗。

    為了迅速攻下南京城,聯軍總司令部決定集中鎮江軍、浙軍、滬軍近萬人,合力進攻天保城。

    另以江蘇軍一部進攻雨花台,作為牽制。

    天保城位于紫金山半山腰,地勢險要,上築要塞炮台,有炮十餘門、機關槍四挺,由江防兵一營及旗兵四百人防守。

    11月30日,聯軍向天保城發起攻擊,清軍據險頑抗。

    在敵火炮和機關槍掃射下,聯軍 傷亡較大,無法前進。

    随後,聯軍組織敢死隊,以一隊從紫金山正面攻天保城東側,另一隊攻其側背。

    第二次攻擊發起後,敢死隊不怕犧牲,攀岩登壁,勇一猛一沖鋒,各軍亦相繼跟進。

    清軍不支,遂假示投降。

    聯軍受騙,死傷百餘人。

    革命軍官兵憤極,冒死前進。

    經一一夜激戰,将守敵全部殲滅。

    聯軍控制了這一俯瞰全城的制高點後,即于次日淩晨用繳獲的大炮向朝一陽一門、富貴山、太平門等處轟擊,連連命中目标。

    此時,雨花台也被江蘇軍攻占。

    由于圍繞南京的制高點相繼為聯軍所控制,城内清軍頓形動遙張人駿、鐵良等于當天夜間逃遁;張勳率部由漢西門逃出,經浦口逃往徐州;城内殘存的清軍開城投降。

    12月2日,聯軍開進南京城,受到城内居民熱烈歡迎。

     蘇浙聯軍在兵力數量上不占優勢,其所以能取得攻城作戰的勝利,主要由于來自不同地區的各支武裝能夠一團一結一緻,在聯軍司令部的統一指揮下,協同作戰,發揚了不怕犧牲和壓倒敵人的一精一神;在作戰指揮上,注意集中兵力各個攻占制高點,迫使清軍喪失守城的信心,從而比較順利地奪取了南京城。

    蘇浙聯軍攻取東南重鎮南京,對袁世凱是個沉重打擊,大大減弱了北洋軍攻陷漢口、漢一陽一的意義;對資産階級革命派是個很大的鼓舞,開始扭轉了革命軍株守武昌的不利形勢。

    從此,革命一黨一人以南京為基地,形成一個新的革命中心,并為南京臨時政一府的成立奠定了基矗 三、臨時政一府的成立和反對袁世凱 篡權鬥争的失敗 武昌起義後,随着全國革命形勢的迅速發展,迫切需要建立一個統一的中央政一府。

    但這時,一些革命一黨一人的權勢思想、地域觀念和宗派情緒有了發展,革命營壘中原有各派系間的矛盾日趨尖銳。

    經過分化、組合,形成了湖北、江浙兩大集一團一。

    兩集一團一對于臨時革命政一府的人選和所在地點争論不休,相持不下,以緻造成臨時政一府難産,同時,也喪失了聯合起來,共同反擊北洋軍的有利時機。

     袁世凱的北洋軍雖然攻占了漢口、漢一陽一,但已師老兵疲,官兵厭戰情緒日益增長。

    而這時北方和東北的革命運動正在蓬勃展開,南方獨立各省正派出援兵源源向武昌集中。

    北洋軍不僅無力攻占武昌,而且後方不穩,進退兩難。

    在這種局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