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 蘇浙聯軍攻取南京和成立中央臨時政府

關燈
下,袁世凱便加緊施展誘和伎倆,以達到其撲滅革命和篡奪革命果實的目的。

    他勾結英國駐中國大使朱爾典,通過英國駐漢口總領事戈飛出面調停,提出停戰議和的建議。

    當時在國内的革命一黨一某些領一導一人,不僅看不到有利的革命形勢,相反對袁世凱心存畏葸和幻想,加之受到妥協勢力的包圍,因而表示願意和談。

    12月18日,雙方代表在上海開始“南北和談”。

    在袁世凱的脅迫和帝國主義的幹預下,南方代表表示,隻要袁世凱贊成共和,一逼一清帝退位,就可以将大總統職位讓給他。

    當時,許多革命一黨一人紛紛反對議和,主張組織北伐軍,用武力完成南北統一,但他們的正确主張不占主導地位,無法阻止和議的進行。

    正當南北代表進行和談之際,革命領袖孫中山于12月25日從海外回到國内。

    因衆望所歸,于29日被獨立各省代表選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并以南京為中央臨時政一府所在地。

    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宣誓就職,中華民國宣告成立。

    盡避孫中山對袁世凱有所戒備,但因受到革命政一府内部妥協勢力的脅迫,和他本人有“但求早固國基”的思想,故在被選為臨時大總統後,不得不緻電袁世凱,作出了“暫時承乏”,“虛位以待”的承諾。

     袁世凱對孫中山就任臨時大總統甚為不滿,通電指責南方 先組政一府,選舉總統,違背和談協約。

    袁還唆使北洋将領段祺瑞、馮國璋等四十餘人發出通電,主張君主立憲,反對共和,聲言要以“開戰”來解決政體問題。

    在袁世凱的軍事訛詐面前,孫中山針鋒相對,激勵各地軍民,積極準備北伐。

    他指出:和議無論如何,北伐斷不可懈。

    1月11日,孫中山宣布自任北伐軍總指揮,黃興為北伐陸軍參謀長,并制定了六路北伐計劃:“以鄂、湘為第一軍,由京漢路前進;甯、皖為第二軍,向河南前進,與第一軍會合于開封、鄭州之間;淮、揚為第三軍,煙台為第四軍,向山東前進,會于濟南;秦皇島合關外之軍為第五軍,山(晉)、陝為第六軍,向北京前進。

    第一、二、三、四軍既達第一步目的後,再與第五、六軍會合,共撲虜廷”①。

    1月13日,北伐軍在津浦鐵路上首戰告捷,敗清軍于宿州等地,戰略重鎮徐州不戰而下。

    湖北的革命軍則由襄樊東下随、棗,并北出河南唐河、鄧縣,威脅南一陽一、洛一陽一。

    段祺瑞害怕後路被切斷,急忙将其大營由孝感撤至信一陽一。

    當時,袁世凱所擁有的反革命軍隊,總數不超過十萬,所控制的地區,隻有河南、山東、直隸等少數省份。

    而分别集結在湖北、江蘇兩省的革命軍各約有十萬之衆,加上其它各獨立省的軍隊,總數不下三四十萬人。

    北方各省的革命一黨一人也在積極活動,準備與北伐軍遙相呼應。

    如果革命軍堅持北伐,袁世凱的北洋軍有可能被擊敗,革命形勢将起重大變化。

    但就在這時,帝國主義公開為其新的代理人袁世凱撐腰。

    它們聲稱隻有由袁世凱統一南北,才肯承認中華民國政一府,并從财政上、軍事上、輿論上對南京臨時政一府施加巨大壓力。

    在臨時政一府中的立憲派、舊官僚,則故意制造種種困難,借此脅迫孫中山妥協;革命一黨一的一些主要領一導一人,在右傾妥協勢力包圍和影響下,也動搖後退;許多獨立省擁兵自重,無意北伐。

    在内外交迫下,不但使北伐半途而廢,孫中山也“心灰意冷”,再次被迫表示,隻要得到清帝退位的确切消息,袁世凱公開宣布贊成共和,他就立即辭職,由參議院選舉袁世凱為臨時大總統。

     袁世凱得到孫中山讓權的諾言後,又迫使臨時政一府承認了關于大清皇帝退位後之《優待條例》,便一逼一迫清帝退位。

    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後帶着六歲的小皇帝溥儀,在養心殿下诏宣布退位。

    13日,袁世凱通電南京臨時政一府,聲稱“共和為最良國體”,作出了“永不使君主政體再見于中國”的虛假保證。

    同日,孫中山提出辭職咨文。

    2月15日,臨時參議院選舉袁世凱為臨時大總統。

    随後,又選黎元洪為副總統。

    孫中山等資産階級革命派,曾想以奠都南京、袁世凱到南京就職、遵守《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等條件來約束袁世凱的獨一裁野心,保證在中國推行資産階級民一主政治。

    但在袁世凱的欺騙恫吓下,上述目的均未實現。

    4月1日,孫中山正式解職,其他一些同盟會領一導一人也“相率下野”。

    在内外反動勢力聯合進攻下,軟弱的資産階級節節退讓,由無數革命志士流血犧牲換來的新生的資産階級革命政權,僅僅存在三個月,即被扼殺了。

    政權落到了袁世凱手裡,開始了北洋軍閥的反動統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