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 蘇浙聯軍攻取南京和成立中央臨時政府

關燈
當漢一陽一激戰之際,蘇浙聯軍正會攻南京。

    11月初,上海、浙江、江蘇先後宣布獨立,但自古為兵家必争之地的東南重鎮南京,尚為清廷所控制,并駐有重兵。

    這對臨近各省是個很大的威脅。

    革命一黨一人幾次策動守軍起義均未成功。

    蘇浙滬革命一黨一人為了減輕武漢的壓力,發展東南地區的革命力量,決定聯合攻取南京。

     一、駐甯新軍與舊軍的鬥争 南京城内,原駐有以徐紹桢為統制的新軍第九鎮步兵第十七協,第十八協三十六标一個營,及炮标、騎标、工程、辎重等營,總人數約七千人。

    另有江防會辦、江南提督張勳統率的江防軍二十營,趙會鵬統率的江甯巡防軍五營,王有宏統率的新防軍(又稱緝私隊)十營,由未裁綠營及饑民新編成的巡防軍十營,江甯将軍鐵良新練的步兵一标、炮兵一營及督署衛隊等,分駐城内外。

    舊軍總兵力約二萬人。

     著名的革命一黨一人趙聲等曾在第九鎮進行兵運工作,因而該鎮官兵具有一定的民一主革命思想。

    武昌起義後,該鎮官兵進一步向革命方面轉化。

    兩江總督張人駿和江甯将軍鐵良認為新軍不可恃,不予補充彈藥,并派江防營進行監視。

    10月31日,張人駿又命第九鎮限期從市内移防至距城六十五裡的秣陵關,由江防營及巡防營負責城内守衛,每人補充子彈五百發。

    第九鎮官兵對此憤憤不平,紛紛要求起事,但苦無彈藥,不敢輕動。

    第九鎮移駐秣陵關後,張勳等派人監視,觀察動靜,并企圖謀刺徐紹桢。

    徐紹桢本無意革命,但被張人駿、鐵良所一逼一,且各标營的革命呼聲甚高,遂下決心聯絡革命一黨一人,舉行起義。

    他一面派人去上海領取彈藥,一面入城聯絡巡防軍、督署衛隊為内應,相約于11月8日以演習為名,同時行動,襲取南京城。

    不料城内一些同情革命的人自行于7日倉促發動,被張勳調兵鎮壓,很多革命一黨一人犧牲。

    清軍緊閉城門,嚴密戒備,并增派步兵三個營、騎兵一個營防守雨花台,在通濟門、漢西門增設了山炮和機關槍。

     第九鎮聞城内起事,遂于11月8日誓師,兵分三路,進攻南京城。

    其部署是:右路以步兵第三十六标第三營(缺一隊)、騎兵第九标第一營(缺一隊),經曹家橋向通濟門進攻;進城後,占領督署。

    左路以步兵第三十三标第三營、騎兵第九标第三營,經鐵心橋、安德門向漢西門進攻;進城後,消滅清涼山守軍,占領饷械局。

    中路以步兵第三十四标、騎兵第九标第二營,經姑一娘一橋、花神廟向雨花台進攻;進城後,分軍渡江,占領浦口。

    同時,約鎮江步兵第十八協第三十五标進攻朝一陽一門;進城後,占領将軍署。

    當時,第九鎮官兵每人隻有子彈三五發,重武器則有炮無彈。

    上午11時,各路部隊在無名緯河南岸高地集結待命,準備夜間行動。

    中路的騎兵因求戰心切,竟不顧統一号令,單獨北進,在一逼一近雨花台時,遭清軍炮擊,退至花神廟。

    這時,步兵三十三、三十四兩标,也先後發起進攻,因無統一指揮,形成各自為戰。

    黃昏,中路部隊向雨花台發起沖擊,遭敵火力壓制,傷亡較大。

    當晚,革命軍連續三次沖鋒,終因彈藥不足,守軍工事堅固,未能奏效。

    待至9日拂曉,革命軍彈藥用盡,被迫退往鎮江。

     二、蘇浙聯軍會攻南京(參見附圖二十五) (一)聯軍總司令部成立和攻城作戰部署 新軍第九鎮進攻南京失敗後,徐紹桢赴上海與革命一黨一洽商。

    上海都督陳其美與江、浙各省起義軍将領集會,決定組織蘇浙聯軍,攻取南京,配合武漢革命軍的作戰,發展東南各省的革命形勢。

    會議推徐紹桢為總司令,設司令部于鎮江,設總兵站于上海。

    11月15日至20日,各處革命軍陸續集中于鎮江及其西南地區。

    計有:江蘇軍步兵四營、炮兵一隊、騎兵一隊,約三千人,由劉之潔統帶,駐句容、丹一陽一等地;浙江軍步兵二标(缺二營)、遊擊隊二營、騎兵一隊、炮兵一營(攜炮四門)、工程辎重各一隊,共三千餘人,由朱瑞統帶,駐高資;淞軍①步兵六百人,由黎天才統帶,駐鎮江金山河;滬軍步兵一千人,由洪承典統帶,駐鎮江;鎮江軍步兵二協,約四五千人,由林述慶、柏文蔚統帶,駐高資、下蜀和鎮江。

    此外,還有前來會師的其它零星部隊和起義海軍艦艇十四艘。

    總兵力一萬四千餘人。

     在聯軍開始集結的同時,總司令部召開了兩次軍事會議,研究确定先驅逐南京城外清軍,奪取鎊要塞炮台,再攻取南京城。

    具體部署如下:以淞軍為右翼,攻取烏龍山及幕府山炮台;浙江軍為中路,由麒麟門進占紫金山,向朝一陽一門、太平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