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漢口、漢陽保衛戰
關燈
小
中
大
一、清軍南下攻鄂
武昌起義的消息傳到北京,清政一府極為惶恐,于10月12日确定如下應急措施:将瑞澂革職留任,令其“克期克複省城”;命河南巡撫寶棻就近派兵一協,星夜馳援武漢;停止永平(今河北盧龍縣)秋一操一,速調北洋陸軍兩鎮“赴鄂剿辦”;由海軍提督薩鎮冰、長江水師提督程允和率兩艦隊①“即日赴援”;任陸軍大臣蔭昌為欽差大臣,“所有湖北各軍及赴援軍隊,均歸節制調遣”。
由于當時京漢鐵路運輸能力有限,加之尚需補充彈藥,清廷決定從10月13日起,将所調陸軍分批南運,并于河南信一陽一設總糧台,負責南下部隊的後勤補給。
北洋軍将領多系袁世凱的親信,清廷恐蔭昌指揮不靈,不得不于14日下谕重新起用貶回河南“養脖的袁世凱為湖廣總督②,“督辦剿撫事宜”。
同日,清政一府決定将北洋六鎮和禁衛軍編組成三個軍,并明确規定了各軍的任務: 第一軍以蔭昌為軍統(亦稱總統)。
由陸軍第四鎮和第二鎮的混成第三協、第六鎮的混成第十一協編成。
該軍第四鎮即向孝感附近集中,第三協及第十一協二十二标速趨滠口,掩護大軍南下。
第二軍以軍谘府正使馮國璋為軍統。
由陸軍第五鎮、第三鎮的混成第五協、第二十鎮的混成第三十九協編成。
“迅速籌備,聽候調遣”。
第三軍以貝勒載濤為軍統。
由禁衛軍、陸軍第一鎮編成。
“駐守近畿,專司巡護”。
10月17日,蔭昌到達信一陽一,坐鎮指揮。
袁世凱一面要挾清廷,一面又對清廷表示忠心,于19日奏陳在冀魯豫招募一萬二千五百人,編成湖北巡防軍二十五個營(後更名為武衛右軍),參加對起義軍的“圍剿”。
二、劉家廟争奪戰 (一)雙方作戰企圖及兵力部署 漢口保衛戰首先是從争奪劉家廟開始的。
劉家廟在漢口以北十公裡處,瀕臨長江,周圍地勢平坦,水網溝渠縱橫,部隊不便展開。
劉家廟車站(即江岸車站)為南下清軍必經之路,也是革命軍保衛漢口的前哨陣地。
第八鎮統制張彪逃到劉家廟以後,湘、豫援軍亦先後到達。
他得悉清廷派蔭昌率軍南下後,便決定固守既有陣地,然後配合南下清軍向武漢反攻。
當時,集結在劉家廟的清軍,有辎重第八營及四十二标殘部,湖南駐嶽州巡防營兩個隊,河南新軍二十九協五十八标兩個營及一個巡防營,另有騎兵數十人,共約二千餘人。
清軍在劉家廟以南構築工事,沿鐵路兩側進行防禦;預備隊配置在劉家廟東北的丹水池地域。
不久,南下清軍先頭部隊進抵劉家廟東北的滠口;薩鎮冰所率艦隊也大部駛至武漢江面,并派魚雷艇在江面巡弋,防阻革命軍從武昌渡江增援。
湖北軍政一府得知清軍南下消息後,于10月15日召開軍事會議,确定趁南下清軍尚未全部集中時,先敵發起進攻。
其方針是:“拟先擊攘漢口之敵,逐次向北進攻,以阻止清軍南下。
”①為此,決定向漢口增兵,首先肅清盤踞劉家廟之敵。
當時,駐守漢口的革命軍為步兵第二協,下轄步兵第三标(統帶姚金镛)、第四标(統帶謝元恺),另配屬騎兵一營、炮兵一标(欠一營)、工程兵一隊、敢死隊兩個大隊,共四千餘人。
其進攻部署是:右翼為第四标,左翼為第三标(欠一營),分别從鐵路兩側進攻劉家廟以南之敵;炮兵及工程隊配置在洋商跑馬場東側;預備隊在第四标之後跟進。
此外,以駐武昌的第五協為增援漢口的預備隊,令駐漢一陽一的步兵第一協派一個标移駐漢口,負責接濟彈藥。
由第二協統領何錫藩任前線指揮。
(二)革命軍攻占劉家廟 10月18日黎明,革命軍在炮兵支援下發起進攻,很快一逼一近劉家廟車站,與清軍展開肉一搏戰。
因後續部隊遭敵艦炮火攔擊,未能及時投入戰鬥,以緻進攻受挫,部隊退回大智門車站附近。
18日上午10時,步兵第一協的一隊士兵,突然從右翼發起沖擊,其勢甚猛,迅速突入清軍陣地,守軍一部乘火車北撤。
該隊乘勝追擊,進展順利。
但因其餘部隊未能及時跟進,形成孤軍深入,翼側暴露。
北逃之敵忽停車阻擊,革命軍遭受很大傷亡,不得不再次退回大智門一帶,僅留百餘人(内有鐵路工人數名)隐蔽在鐵路兩側,監視清軍行動。
革命軍兩次進攻受挫後,重新調整部署,令兩個敢死大隊分别在第三、第四标之後,督同步隊前進。
18日中午12時後,革命軍再次發起進攻。
由于新兵不善利用地形,傷亡較大,進展遲緩,至午後3時才推進五六百米。
這時,敢死隊全部投入戰鬥,炮兵一部向敵右翼猛烈轟擊。
下午4時,清軍急派步兵一标、炮兵一隊乘車急赴劉家廟增援。
革命軍發炮攔擊不中。
此時,潛伏一在鐵路兩側的革命軍士兵,迅即将十餘丈路軌拆毀,使列車脫軌傾覆。
革命軍乘機發起沖鋒,附近的工人、農民亦手拿鐵鍬、鋤頭、扁擔助戰。
清軍死傷慘重,紛紛後退。
由于當時京漢鐵路運輸能力有限,加之尚需補充彈藥,清廷決定從10月13日起,将所調陸軍分批南運,并于河南信一陽一設總糧台,負責南下部隊的後勤補給。
北洋軍将領多系袁世凱的親信,清廷恐蔭昌指揮不靈,不得不于14日下谕重新起用貶回河南“養脖的袁世凱為湖廣總督②,“督辦剿撫事宜”。
同日,清政一府決定将北洋六鎮和禁衛軍編組成三個軍,并明确規定了各軍的任務: 第一軍以蔭昌為軍統(亦稱總統)。
由陸軍第四鎮和第二鎮的混成第三協、第六鎮的混成第十一協編成。
該軍第四鎮即向孝感附近集中,第三協及第十一協二十二标速趨滠口,掩護大軍南下。
第二軍以軍谘府正使馮國璋為軍統。
由陸軍第五鎮、第三鎮的混成第五協、第二十鎮的混成第三十九協編成。
“迅速籌備,聽候調遣”。
第三軍以貝勒載濤為軍統。
由禁衛軍、陸軍第一鎮編成。
“駐守近畿,專司巡護”。
10月17日,蔭昌到達信一陽一,坐鎮指揮。
袁世凱一面要挾清廷,一面又對清廷表示忠心,于19日奏陳在冀魯豫招募一萬二千五百人,編成湖北巡防軍二十五個營(後更名為武衛右軍),參加對起義軍的“圍剿”。
二、劉家廟争奪戰 (一)雙方作戰企圖及兵力部署 漢口保衛戰首先是從争奪劉家廟開始的。
劉家廟在漢口以北十公裡處,瀕臨長江,周圍地勢平坦,水網溝渠縱橫,部隊不便展開。
劉家廟車站(即江岸車站)為南下清軍必經之路,也是革命軍保衛漢口的前哨陣地。
第八鎮統制張彪逃到劉家廟以後,湘、豫援軍亦先後到達。
他得悉清廷派蔭昌率軍南下後,便決定固守既有陣地,然後配合南下清軍向武漢反攻。
當時,集結在劉家廟的清軍,有辎重第八營及四十二标殘部,湖南駐嶽州巡防營兩個隊,河南新軍二十九協五十八标兩個營及一個巡防營,另有騎兵數十人,共約二千餘人。
清軍在劉家廟以南構築工事,沿鐵路兩側進行防禦;預備隊配置在劉家廟東北的丹水池地域。
不久,南下清軍先頭部隊進抵劉家廟東北的滠口;薩鎮冰所率艦隊也大部駛至武漢江面,并派魚雷艇在江面巡弋,防阻革命軍從武昌渡江增援。
湖北軍政一府得知清軍南下消息後,于10月15日召開軍事會議,确定趁南下清軍尚未全部集中時,先敵發起進攻。
其方針是:“拟先擊攘漢口之敵,逐次向北進攻,以阻止清軍南下。
”①為此,決定向漢口增兵,首先肅清盤踞劉家廟之敵。
當時,駐守漢口的革命軍為步兵第二協,下轄步兵第三标(統帶姚金镛)、第四标(統帶謝元恺),另配屬騎兵一營、炮兵一标(欠一營)、工程兵一隊、敢死隊兩個大隊,共四千餘人。
其進攻部署是:右翼為第四标,左翼為第三标(欠一營),分别從鐵路兩側進攻劉家廟以南之敵;炮兵及工程隊配置在洋商跑馬場東側;預備隊在第四标之後跟進。
此外,以駐武昌的第五協為增援漢口的預備隊,令駐漢一陽一的步兵第一協派一個标移駐漢口,負責接濟彈藥。
由第二協統領何錫藩任前線指揮。
(二)革命軍攻占劉家廟 10月18日黎明,革命軍在炮兵支援下發起進攻,很快一逼一近劉家廟車站,與清軍展開肉一搏戰。
因後續部隊遭敵艦炮火攔擊,未能及時投入戰鬥,以緻進攻受挫,部隊退回大智門車站附近。
18日上午10時,步兵第一協的一隊士兵,突然從右翼發起沖擊,其勢甚猛,迅速突入清軍陣地,守軍一部乘火車北撤。
該隊乘勝追擊,進展順利。
但因其餘部隊未能及時跟進,形成孤軍深入,翼側暴露。
北逃之敵忽停車阻擊,革命軍遭受很大傷亡,不得不再次退回大智門一帶,僅留百餘人(内有鐵路工人數名)隐蔽在鐵路兩側,監視清軍行動。
革命軍兩次進攻受挫後,重新調整部署,令兩個敢死大隊分别在第三、第四标之後,督同步隊前進。
18日中午12時後,革命軍再次發起進攻。
由于新兵不善利用地形,傷亡較大,進展遲緩,至午後3時才推進五六百米。
這時,敢死隊全部投入戰鬥,炮兵一部向敵右翼猛烈轟擊。
下午4時,清軍急派步兵一标、炮兵一隊乘車急赴劉家廟增援。
革命軍發炮攔擊不中。
此時,潛伏一在鐵路兩側的革命軍士兵,迅即将十餘丈路軌拆毀,使列車脫軌傾覆。
革命軍乘機發起沖鋒,附近的工人、農民亦手拿鐵鍬、鋤頭、扁擔助戰。
清軍死傷慘重,紛紛後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