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武昌首義成功,全國掀起革命高一潮
關燈
小
中
大
一、清軍在武漢的部署和革命一黨一人的起義計劃
清政一府鑒于武漢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對該地的設防一向十分重視。
1895年,湖廣總督張之洞仿效西法,編練了兩鎮裝備齊全、訓練有素的湖北新軍。
1906年,按全國陸軍編制序列,第一鎮改稱陸軍第八鎮,張彪任統制;第二鎮改稱陸軍第二十一混成協,黎元洪任統領。
兩部共有官弁兵夫一萬七千二百五十九人(第八鎮一萬二千零七十一人,第二十一混成協五千一百八十八人)。
此外,在武漢及湖北各地還駐有相當數量的巡防營、水師營等舊軍①。
巡防營由張彪兼管;水師營統領為陳得龍,歸長江水師提督程允和管轄。
武昌起義前夕,新軍在武漢的部署情況是:約有三千人分駐武昌城内,四千人駐武昌城外南湖、塘角等地;約有千餘人駐漢口;約有五百餘人駐漢一陽一。
另有武裝警察二千人和巡防營、督署衛隊等舊軍,駐武昌城内。
當時的湖廣總督瑞澂在武漢駐紮重兵,目的是為了鎮壓革命。
而實際上相當一部分新軍已被革命一黨一人所控制,瑞澂等文武大員已經坐在火藥桶上而不自知。
為了鎮壓四川的保路運動和湖北各地的反清群衆,1911年9月上旬,瑞澂等奉命将第八鎮第三十一标及第三十二标兩個營調赴四川(少數人留守武昌),另将第四十一标和第二十九标的幾個營、隊分别調往宜昌、襄一陽一、鄖一陽一和湖南嶽一陽一等地。
新軍的調動,固然分散了一部分革命力量,但也使湖北反動統治的腹心地區兵力空虛,有利于發動起義。
同年9月14日,在同盟會中部總會②推動下,文學社和共進會決定消除門戶之見,聯合武裝反清。
兩個革命組織建立了統一的起義領導機關。
軍事方面,由蔣翊武任總指揮,孫武為參謀長。
政治方面,由劉公任總理,設軍務、參議、内務、外交、理财等部,負責制造炸彈,起草文告、印信,趕制旗幟、符号等工作。
同時,派人往上海邀請黃興、宋教仁等來漢主持起義。
黃興得知武漢的有利形勢後,便緻電在國外的孫中山,介紹了湖北革命一黨一人卓有成效的工作和起義的決心,提出了&ldquo以武昌為中樞,湘粵為後勁,甯、皖、陝、蜀亦同時響應以牽制之&rdquo的起義方針,認為如此則&ldquo大事不難一舉而定&rdquo③,并要孫中山迅速籌款接濟。
黃興對形勢的估計,基本上符合客觀實際,但他沒有及時去武漢領導起義。
這時,瑞澂等已聞到起義的風聲,開始四處搜捕革命一黨一人,加強了防範。
在這緊急情況下,孫武等人便于9月24日召開了六十餘人參加的骨幹聯席會議,讨論了起義日期和總動員計劃,制定了起義方案。
會議确定于10月6日(一陰一曆中秋節) 舉行起義,并推舉蔣翊武為臨時總司令,孫武為參謀長。
對各标、營的任務确定如下: (一)混成協辎重、工程兩隊負責在塘角放火作為發難信号;同時掩護該協炮營進占鳳凰山炮台及青山,攔擊海軍艦船。
(二)第八鎮工程第八營負責攻占中和門内楚望台軍械庫,并占領中和門,迎接南湖炮隊入城。
(三)第八鎮二十九标二營和三十标一、三營以及測繪學堂學員見到信号後,立即趕往楚望台,協同工程第八營向總督署發起進攻。
(四)第八鎮炮兵第八标在三十二标(留守部隊)掩護下,從中和門進城,在楚望台及蛇山占領發射陣地,向總督署轟擊。
(五)第八鎮和混成協的騎兵,負責城外警戒和通訊聯絡。
(六)第八鎮三十一标、混成協四十一标(留守部隊)負責占領蛇山,掩護炮隊占領發射陣地。
(七)混成協四十二标駐漢口的部隊占領武勝關;四十二标駐漢一陽一兵工廠的部隊控制兵工廠和占領龜山炮台。
(八)憲兵營起義者,負責偵察官方情報,将軍事要點之防備情況随時報告起義總司令部。
此外,派人通知湖南的焦達峰,請他按原定成約,屆時起事響應。
會議當天,發生了南湖炮隊少數參加革命一團一體的士兵反抗長官壓迫而企圖暴動的事件,引起了湖北統治當局的注意。
10月3日,湖廣總督瑞澂召集首縣①和管帶以上文武官員緊急會議,決定調巡防營、教練隊等駐守督署及附近各要道;令張彪、黎元洪督率所部日夜巡城;派艦船遊弋江面;對楚望台軍械庫加派人員監守;收繳士兵子彈,實行械彈分離。
革命一黨一人鑒于清軍已有戒備,加之湖南策應起義的準備工作尚未就
1895年,湖廣總督張之洞仿效西法,編練了兩鎮裝備齊全、訓練有素的湖北新軍。
1906年,按全國陸軍編制序列,第一鎮改稱陸軍第八鎮,張彪任統制;第二鎮改稱陸軍第二十一混成協,黎元洪任統領。
兩部共有官弁兵夫一萬七千二百五十九人(第八鎮一萬二千零七十一人,第二十一混成協五千一百八十八人)。
此外,在武漢及湖北各地還駐有相當數量的巡防營、水師營等舊軍①。
巡防營由張彪兼管;水師營統領為陳得龍,歸長江水師提督程允和管轄。
武昌起義前夕,新軍在武漢的部署情況是:約有三千人分駐武昌城内,四千人駐武昌城外南湖、塘角等地;約有千餘人駐漢口;約有五百餘人駐漢一陽一。
另有武裝警察二千人和巡防營、督署衛隊等舊軍,駐武昌城内。
當時的湖廣總督瑞澂在武漢駐紮重兵,目的是為了鎮壓革命。
而實際上相當一部分新軍已被革命一黨一人所控制,瑞澂等文武大員已經坐在火藥桶上而不自知。
為了鎮壓四川的保路運動和湖北各地的反清群衆,1911年9月上旬,瑞澂等奉命将第八鎮第三十一标及第三十二标兩個營調赴四川(少數人留守武昌),另将第四十一标和第二十九标的幾個營、隊分别調往宜昌、襄一陽一、鄖一陽一和湖南嶽一陽一等地。
新軍的調動,固然分散了一部分革命力量,但也使湖北反動統治的腹心地區兵力空虛,有利于發動起義。
同年9月14日,在同盟會中部總會②推動下,文學社和共進會決定消除門戶之見,聯合武裝反清。
兩個革命組織建立了統一的起義領導機關。
軍事方面,由蔣翊武任總指揮,孫武為參謀長。
政治方面,由劉公任總理,設軍務、參議、内務、外交、理财等部,負責制造炸彈,起草文告、印信,趕制旗幟、符号等工作。
同時,派人往上海邀請黃興、宋教仁等來漢主持起義。
黃興得知武漢的有利形勢後,便緻電在國外的孫中山,介紹了湖北革命一黨一人卓有成效的工作和起義的決心,提出了&ldquo以武昌為中樞,湘粵為後勁,甯、皖、陝、蜀亦同時響應以牽制之&rdquo的起義方針,認為如此則&ldquo大事不難一舉而定&rdquo③,并要孫中山迅速籌款接濟。
黃興對形勢的估計,基本上符合客觀實際,但他沒有及時去武漢領導起義。
這時,瑞澂等已聞到起義的風聲,開始四處搜捕革命一黨一人,加強了防範。
在這緊急情況下,孫武等人便于9月24日召開了六十餘人參加的骨幹聯席會議,讨論了起義日期和總動員計劃,制定了起義方案。
會議确定于10月6日(一陰一曆中秋節) 舉行起義,并推舉蔣翊武為臨時總司令,孫武為參謀長。
對各标、營的任務确定如下: (一)混成協辎重、工程兩隊負責在塘角放火作為發難信号;同時掩護該協炮營進占鳳凰山炮台及青山,攔擊海軍艦船。
(二)第八鎮工程第八營負責攻占中和門内楚望台軍械庫,并占領中和門,迎接南湖炮隊入城。
(三)第八鎮二十九标二營和三十标一、三營以及測繪學堂學員見到信号後,立即趕往楚望台,協同工程第八營向總督署發起進攻。
(四)第八鎮炮兵第八标在三十二标(留守部隊)掩護下,從中和門進城,在楚望台及蛇山占領發射陣地,向總督署轟擊。
(五)第八鎮和混成協的騎兵,負責城外警戒和通訊聯絡。
(六)第八鎮三十一标、混成協四十一标(留守部隊)負責占領蛇山,掩護炮隊占領發射陣地。
(七)混成協四十二标駐漢口的部隊占領武勝關;四十二标駐漢一陽一兵工廠的部隊控制兵工廠和占領龜山炮台。
(八)憲兵營起義者,負責偵察官方情報,将軍事要點之防備情況随時報告起義總司令部。
此外,派人通知湖南的焦達峰,請他按原定成約,屆時起事響應。
會議當天,發生了南湖炮隊少數參加革命一團一體的士兵反抗長官壓迫而企圖暴動的事件,引起了湖北統治當局的注意。
10月3日,湖廣總督瑞澂召集首縣①和管帶以上文武官員緊急會議,決定調巡防營、教練隊等駐守督署及附近各要道;令張彪、黎元洪督率所部日夜巡城;派艦船遊弋江面;對楚望台軍械庫加派人員監守;收繳士兵子彈,實行械彈分離。
革命一黨一人鑒于清軍已有戒備,加之湖南策應起義的準備工作尚未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