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辛亥革命前的國内形勢
關燈
小
中
大
一、帝國主義加緊侵華,清政一府成了“洋人的朝廷”
轟轟烈烈的義和一團一反帝一愛一國運動和反對八國聯軍侵略中國的戰争以後,帝國主義列強直接瓜分中國的一陰一謀,由于受到中國一愛一國軍民的打擊和帝國主義内部矛盾的影響而未能實現,便轉而采取扶植清廷,“以華治華”的策略。
為了加強對清政一府的控制和對中國的掠奪,各帝國主義國家在清政一府的政治、經濟、軍事、外交等要害部門派遣了顧問,以左右清廷的重大決策;在京津、京榆沿線駐紮軍隊,以武力挾制清廷;迫使清政一府簽訂新的不平等條約,以擴大在中國開辟商埠、增加投資、修築鐵路、開發礦藏、内河航運等特權。
至1911年,帝國主義列強在中國開設的通商口岸達八十二處之多,在十六個城市内設有租界,霸占了十幾個省的礦産開發權,取得了粵漢、正太、津浦、隴海等十多條鐵路的修築權。
帝國主義還通過增設銀行,擴大資本輸出,壟斷中國的财政金融。
它們在掠奪中國時,既互相勾結,又互相争奪。
1904年2月,在中國東北境内爆發的日俄戰争,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而清政一府完全放棄了保衛國家領土和主權的職責,竟無恥地宣布“局外中立”,聽任人民遭受屠戮和淩一辱。
俄國戰敗後,東北成為日俄兩國的勢力範圍。
與此同時,英國乘機再次入侵西藏,迫使清政一府與之訂約,攫取了更多的政治、經濟特權。
日俄戰争後,帝國主義列強經過肮髒的交易,暫時緩和了緊張關系,在中國劃分了勢力範圍。
清政一府聽任帝國主義驅使,實際上已成為“洋人的朝廷”。
神州大地進一步陷入了半殖民地的深淵,中國正處在極端深重的民族危機之中。
随着清政一府賣國殘民的面目更加暴露,人民的反抗情緒也不斷增長。
為了維持搖搖欲墜的封建統治,清政一府挂出了一塊實行“新政”的招牌。
自1901年1月(光緒二十六年十二月)那拉氏發布“變法”上谕以後,清政一府陸續頒布了一系列改革法令,如裁汰制兵練勇、編練新軍,裁撤冗衙、節省啊費,振興商務、獎勵實業,廢除科舉、興辦學堂等等。
清政一府在推行“新政”中,最重視的是練兵。
1903年,在北京設練兵處,任命慶親王奕劻為總理練兵事務大臣,袁世凱①為會辦練兵大臣。
1904年9月,練兵處和兵部會同奏定《新軍營制饷章》、《陸軍學堂辦法》和選派陸軍學生遊學章程,确定陸軍以鎮為經常編制。
鎮設統制,每鎮轄步兵兩協。
協設統領,每協轄兩标。
标設統帶,每标轄三營。
營設管帶,每營轄前後左右四隊。
隊設隊官,每隊三排,每排三棚,每棚目兵十四名。
每鎮有馬隊、炮隊各一标,工程、辎重各一營。
合計一鎮将弁兵夫共一萬二千人。
遇有征調,則以二至三鎮為一軍,由朝廷欽派總統節制。
全國計劃編練常備軍三十六鎮,除近畿四鎮、四川三鎮外,其餘各省編練一至二鎮,限二至五年内編成。
新軍的編練工作,大多數省份沒有按期編成。
直至1911年清王朝滅亡時,全國建制完備的新軍隻有十四鎮,其餘隻有一協或不滿一協,總人數約二十六萬人。
在編練新軍的同時,還把部分綠營練勇等改編為巡防營,以加強鎮壓力量。
清政一府推行“新政”,雖然對中國的資本主義經濟和文化的發展起了一些促進作用,但卻同時又給帝國主義擴大對中國的經濟、文化等方面的侵略提一供了方便條件。
為了編練新軍,需要大批饷款,而當時的清廷已“帑藏大绌”,于是巧立名目,加捐加稅,攤派勒索,無奇不有。
這就進一步加劇了人民群衆的不滿情緒。
在此期間,資産階級革命派已經把武裝推翻清王朝的統治提上了議事日程。
二、資産階級革命政一黨一的成立及其領導的反清武裝鬥争 從十九世紀七十年代起,中國開始出現資本主義近代工業。
由于它受到外國資本主義的壓迫和本國封建主義的摧一殘,所以發展非常緩慢。
到二十世紀初期,中國的民族工業有了初步的發展。
1911年,投資在萬元以上的廠礦企業已有五百多個。
随着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中國的民族資産階級也逐漸形成獨立的階級,并産生了一大批資産階級、小資産階級知識分子。
他們中的先進者對深重的民族災難憂患倍增,為了尋求救國救民的真理,紛紛向西方學習;發行各種書刊,宣傳民一主革命思想;組織各種革命小一團一體,積極開展一愛一國革命活動,其中較著名的有興中會、華興會、光複會、科學補習所①等。
由于經濟地位不同,與帝國主義、封建主義之間的親疏關系不同,因而民族資産階級的上層與中下層之間的政治态度也不相同。
以康有為、梁啟超為首的改良派,代表資産階級上層的利益。
他們雖然也介紹過西方資産階級的學說,參加過一愛一國宣傳活動,但是不願與清王朝決裂,隻要求實行君主立憲,以取得參政的
為了加強對清政一府的控制和對中國的掠奪,各帝國主義國家在清政一府的政治、經濟、軍事、外交等要害部門派遣了顧問,以左右清廷的重大決策;在京津、京榆沿線駐紮軍隊,以武力挾制清廷;迫使清政一府簽訂新的不平等條約,以擴大在中國開辟商埠、增加投資、修築鐵路、開發礦藏、内河航運等特權。
至1911年,帝國主義列強在中國開設的通商口岸達八十二處之多,在十六個城市内設有租界,霸占了十幾個省的礦産開發權,取得了粵漢、正太、津浦、隴海等十多條鐵路的修築權。
帝國主義還通過增設銀行,擴大資本輸出,壟斷中國的财政金融。
它們在掠奪中國時,既互相勾結,又互相争奪。
1904年2月,在中國東北境内爆發的日俄戰争,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而清政一府完全放棄了保衛國家領土和主權的職責,竟無恥地宣布“局外中立”,聽任人民遭受屠戮和淩一辱。
俄國戰敗後,東北成為日俄兩國的勢力範圍。
與此同時,英國乘機再次入侵西藏,迫使清政一府與之訂約,攫取了更多的政治、經濟特權。
日俄戰争後,帝國主義列強經過肮髒的交易,暫時緩和了緊張關系,在中國劃分了勢力範圍。
清政一府聽任帝國主義驅使,實際上已成為“洋人的朝廷”。
神州大地進一步陷入了半殖民地的深淵,中國正處在極端深重的民族危機之中。
随着清政一府賣國殘民的面目更加暴露,人民的反抗情緒也不斷增長。
為了維持搖搖欲墜的封建統治,清政一府挂出了一塊實行“新政”的招牌。
自1901年1月(光緒二十六年十二月)那拉氏發布“變法”上谕以後,清政一府陸續頒布了一系列改革法令,如裁汰制兵練勇、編練新軍,裁撤冗衙、節省啊費,振興商務、獎勵實業,廢除科舉、興辦學堂等等。
清政一府在推行“新政”中,最重視的是練兵。
1903年,在北京設練兵處,任命慶親王奕劻為總理練兵事務大臣,袁世凱①為會辦練兵大臣。
1904年9月,練兵處和兵部會同奏定《新軍營制饷章》、《陸軍學堂辦法》和選派陸軍學生遊學章程,确定陸軍以鎮為經常編制。
鎮設統制,每鎮轄步兵兩協。
協設統領,每協轄兩标。
标設統帶,每标轄三營。
營設管帶,每營轄前後左右四隊。
隊設隊官,每隊三排,每排三棚,每棚目兵十四名。
每鎮有馬隊、炮隊各一标,工程、辎重各一營。
合計一鎮将弁兵夫共一萬二千人。
遇有征調,則以二至三鎮為一軍,由朝廷欽派總統節制。
全國計劃編練常備軍三十六鎮,除近畿四鎮、四川三鎮外,其餘各省編練一至二鎮,限二至五年内編成。
新軍的編練工作,大多數省份沒有按期編成。
直至1911年清王朝滅亡時,全國建制完備的新軍隻有十四鎮,其餘隻有一協或不滿一協,總人數約二十六萬人。
在編練新軍的同時,還把部分綠營練勇等改編為巡防營,以加強鎮壓力量。
清政一府推行“新政”,雖然對中國的資本主義經濟和文化的發展起了一些促進作用,但卻同時又給帝國主義擴大對中國的經濟、文化等方面的侵略提一供了方便條件。
為了編練新軍,需要大批饷款,而當時的清廷已“帑藏大绌”,于是巧立名目,加捐加稅,攤派勒索,無奇不有。
這就進一步加劇了人民群衆的不滿情緒。
在此期間,資産階級革命派已經把武裝推翻清王朝的統治提上了議事日程。
二、資産階級革命政一黨一的成立及其領導的反清武裝鬥争 從十九世紀七十年代起,中國開始出現資本主義近代工業。
由于它受到外國資本主義的壓迫和本國封建主義的摧一殘,所以發展非常緩慢。
到二十世紀初期,中國的民族工業有了初步的發展。
1911年,投資在萬元以上的廠礦企業已有五百多個。
随着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中國的民族資産階級也逐漸形成獨立的階級,并産生了一大批資産階級、小資産階級知識分子。
他們中的先進者對深重的民族災難憂患倍增,為了尋求救國救民的真理,紛紛向西方學習;發行各種書刊,宣傳民一主革命思想;組織各種革命小一團一體,積極開展一愛一國革命活動,其中較著名的有興中會、華興會、光複會、科學補習所①等。
由于經濟地位不同,與帝國主義、封建主義之間的親疏關系不同,因而民族資産階級的上層與中下層之間的政治态度也不相同。
以康有為、梁啟超為首的改良派,代表資産階級上層的利益。
他們雖然也介紹過西方資産階級的學說,參加過一愛一國宣傳活動,但是不願與清王朝決裂,隻要求實行君主立憲,以取得參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