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辛亥革命前的國内形勢
關燈
小
中
大
權利。
以孫中山為代表的革命派,代表資産階級中下層的利益,主張用暴力推翻清王朝的君主專制統治,建立民一主共和國,為發展資本主義開拓道路。
孫中山(1866—1925),廣東香山(今中山)人。
名文,字德明,号日新,後改号逸仙。
童年時,對洪秀全的反清壯舉懷有敬慕之情。
青年時代,對清王朝的腐朽暴虐深為憎恨,但也受到改良主義的影響。
1894年2月,曾上書李鴻章,提出變法自強主張,結果遭到拒絕。
從此,他便毅然擺脫改良主義的羁絆,率先舉起民一主革命的旗幟。
1894年,他在檀香山創立興中會。
1895年與1900年,在廣州和惠州(今惠一陽一)三洲田組織了兩次起義,雖然都失敗了,卻為資産階級革命派的武裝反清揭開了序幕。
起義失敗後,孫中山奔走國外,進行革命的宣傳和組織工作。
1905年8月20日,孫中山在日本東京促成了興中會與華興會、光複會等革命一團一體的聯合,成立中國同盟會。
在同盟會成立大會上,一緻選舉孫中山為總理,黃興于為庶務(負責本部日常工作)。
會議還通過了“驅除鞑虜,恢複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不久又闡釋為民族、民權、民生三大主義)的政治綱領,并決定暫設總部于東京,在國内外分設支部,支部之下設立各省區分會。
同盟會的成立,使資産階級革命派有了全國一性一的統一政一黨一,标志着中國的民一主革命運動進入了一個新階段。
同盟會成立後,一面同改良派展開針鋒相對的論戰,堅持隻有推翻清朝君主專制統治,中國才有前途;一面積極在國内外發展組織,聯絡華僑、會一黨一和新軍,發動武裝起義。
在同盟會的領導和影響下,從1906年起,各地革命一黨一人組織的武裝起義,先後達十多次,大緻可分兩種情況: 一種是以運動會一黨一為主的武裝起義。
如1906年12月湘、贛邊界的萍浏醴起義習;1907年5月的廣東潮州黃岡(屬饒平縣)起義,6月的惠州七女湖(屬歸善縣)起義,9月的欽州防城起義,12月的廣西鎮南關起義;1908年3月的廣東欽州上思起義,4月的雲南河口起義。
此外,還有光複會領一導一人徐錫麟、秋瑾發動的皖浙起義。
革命一黨一人之所以依靠會一黨一,是因為會一黨一是一支有組織的力量,容易一呼而集,其成員大多處在社會最底層,富有反抗一精一神,且與農民群衆有較多的聯系,在反清起義中常常可以起沖擊作用。
但會一黨一的成分複雜,紀律松一弛,缺乏明确的政治方向,沒有充足的饷械,更少訓練。
孫中山等雖然提出了“整理和指導”會一黨一的主張,但一般都是在未經認真教育改造的情況下,便倉促起義,以緻“發難易,成功難”,不能堅持長期的鬥争。
上述這些起義,大多在粵、桂、滇邊陲地區。
這與孫中山先奪取南方數省,然後揮師北進的指導思想有關;同時,這些地區便于從國外購運軍一火,獲得财力、人力的援助。
從單純依靠會一黨一和依賴外援這兩個側面,反映出孫中山等人對武裝起義的艱巨一性一、複雜一性一,以及廣泛而又深入地發動工農群衆的必要一性一,還缺乏認識。
另一種是以運動新軍為主的武裝起義。
當時,運動新軍具有一定的便利條件。
一是新軍士兵多數來自比較貧苦的農民家庭,容易激發其革命情緒。
二是新軍選募的士兵,一般需要粗通文墨;其薪饷也高于舊式軍隊。
當時正處于廢除科舉前後,許多貧寒的知識分子為尋求出路,便“投筆從戎”,“秀才當兵”成為較普遍的現象。
而這些知識青年,容易接受民一主革命思想。
三是新軍的中下級軍官,多數從武備學堂的學生中選拔任用,另一部分則從日本等國的軍事學校留學歸國的學生中選拔。
這樣,就有一大批資産階級、小資産階級知識分子進入新軍,其中有些人是同盟會員,他們利用合法身分,秘密地從事革命活動。
經過革命一黨一人的積極活動,開始出現了以新軍為主的起義高一潮。
如1908年11月由熊成基等領導的安慶馬炮營起義,1910年2月由倪映典等率領三千新軍進攻廣州城的起義,1911年4月27日爆發的著名的廣州黃花崗起義①。
這些起義,或因勢寡力單,或因布置不周,或因缺乏統一指揮,且與當地群衆均無聯系,因而也都失敗了。
但愈來愈頻繁的武裝起義,引起了清廷極大震驚,于是三令五申,嚴饬各省督撫加強對新軍的防範。
而在革命一黨一人方面,則不斷吸取了經驗教訓,激勵了革命鬥志。
新軍工作做得最有成效的是武漢革命一黨一人。
當時在武漢影響較大的革命一團一體是文學社和共進會。
文學社是由科學補習所、日知會、軍隊同盟會、振武學社等革命小一團一體演變而成,成立于1911年初,由蔣翊武①任社長。
該社成立不久,組織迅速發展,約有社員三千
以孫中山為代表的革命派,代表資産階級中下層的利益,主張用暴力推翻清王朝的君主專制統治,建立民一主共和國,為發展資本主義開拓道路。
孫中山(1866—1925),廣東香山(今中山)人。
名文,字德明,号日新,後改号逸仙。
童年時,對洪秀全的反清壯舉懷有敬慕之情。
青年時代,對清王朝的腐朽暴虐深為憎恨,但也受到改良主義的影響。
1894年2月,曾上書李鴻章,提出變法自強主張,結果遭到拒絕。
從此,他便毅然擺脫改良主義的羁絆,率先舉起民一主革命的旗幟。
1894年,他在檀香山創立興中會。
1895年與1900年,在廣州和惠州(今惠一陽一)三洲田組織了兩次起義,雖然都失敗了,卻為資産階級革命派的武裝反清揭開了序幕。
起義失敗後,孫中山奔走國外,進行革命的宣傳和組織工作。
1905年8月20日,孫中山在日本東京促成了興中會與華興會、光複會等革命一團一體的聯合,成立中國同盟會。
在同盟會成立大會上,一緻選舉孫中山為總理,黃興于為庶務(負責本部日常工作)。
會議還通過了“驅除鞑虜,恢複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不久又闡釋為民族、民權、民生三大主義)的政治綱領,并決定暫設總部于東京,在國内外分設支部,支部之下設立各省區分會。
同盟會的成立,使資産階級革命派有了全國一性一的統一政一黨一,标志着中國的民一主革命運動進入了一個新階段。
同盟會成立後,一面同改良派展開針鋒相對的論戰,堅持隻有推翻清朝君主專制統治,中國才有前途;一面積極在國内外發展組織,聯絡華僑、會一黨一和新軍,發動武裝起義。
在同盟會的領導和影響下,從1906年起,各地革命一黨一人組織的武裝起義,先後達十多次,大緻可分兩種情況: 一種是以運動會一黨一為主的武裝起義。
如1906年12月湘、贛邊界的萍浏醴起義習;1907年5月的廣東潮州黃岡(屬饒平縣)起義,6月的惠州七女湖(屬歸善縣)起義,9月的欽州防城起義,12月的廣西鎮南關起義;1908年3月的廣東欽州上思起義,4月的雲南河口起義。
此外,還有光複會領一導一人徐錫麟、秋瑾發動的皖浙起義。
革命一黨一人之所以依靠會一黨一,是因為會一黨一是一支有組織的力量,容易一呼而集,其成員大多處在社會最底層,富有反抗一精一神,且與農民群衆有較多的聯系,在反清起義中常常可以起沖擊作用。
但會一黨一的成分複雜,紀律松一弛,缺乏明确的政治方向,沒有充足的饷械,更少訓練。
孫中山等雖然提出了“整理和指導”會一黨一的主張,但一般都是在未經認真教育改造的情況下,便倉促起義,以緻“發難易,成功難”,不能堅持長期的鬥争。
上述這些起義,大多在粵、桂、滇邊陲地區。
這與孫中山先奪取南方數省,然後揮師北進的指導思想有關;同時,這些地區便于從國外購運軍一火,獲得财力、人力的援助。
從單純依靠會一黨一和依賴外援這兩個側面,反映出孫中山等人對武裝起義的艱巨一性一、複雜一性一,以及廣泛而又深入地發動工農群衆的必要一性一,還缺乏認識。
另一種是以運動新軍為主的武裝起義。
當時,運動新軍具有一定的便利條件。
一是新軍士兵多數來自比較貧苦的農民家庭,容易激發其革命情緒。
二是新軍選募的士兵,一般需要粗通文墨;其薪饷也高于舊式軍隊。
當時正處于廢除科舉前後,許多貧寒的知識分子為尋求出路,便“投筆從戎”,“秀才當兵”成為較普遍的現象。
而這些知識青年,容易接受民一主革命思想。
三是新軍的中下級軍官,多數從武備學堂的學生中選拔任用,另一部分則從日本等國的軍事學校留學歸國的學生中選拔。
這樣,就有一大批資産階級、小資産階級知識分子進入新軍,其中有些人是同盟會員,他們利用合法身分,秘密地從事革命活動。
經過革命一黨一人的積極活動,開始出現了以新軍為主的起義高一潮。
如1908年11月由熊成基等領導的安慶馬炮營起義,1910年2月由倪映典等率領三千新軍進攻廣州城的起義,1911年4月27日爆發的著名的廣州黃花崗起義①。
這些起義,或因勢寡力單,或因布置不周,或因缺乏統一指揮,且與當地群衆均無聯系,因而也都失敗了。
但愈來愈頻繁的武裝起義,引起了清廷極大震驚,于是三令五申,嚴饬各省督撫加強對新軍的防範。
而在革命一黨一人方面,則不斷吸取了經驗教訓,激勵了革命鬥志。
新軍工作做得最有成效的是武漢革命一黨一人。
當時在武漢影響較大的革命一團一體是文學社和共進會。
文學社是由科學補習所、日知會、軍隊同盟會、振武學社等革命小一團一體演變而成,成立于1911年初,由蔣翊武①任社長。
該社成立不久,組織迅速發展,約有社員三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