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辛亥革命前的國内形勢
關燈
小
中
大
人。
共進會是一部分原籍長江中上遊的同盟會員,因不滿意總部隻注意在華南邊境發動起義,于1907年秋在日本東京成立的。
1908年10月,孫武、焦達峰①等奉命回國,在漢口設立機關,秘密發展組織,到1910年冬,會員已發展到二千餘人。
在文學社與共進會成立以前,湖北的許多革命一黨一人就以運動新軍為工作重點。
他們認為,“革命非運動軍隊不可;運動軍隊非親身參加行伍不可”①,因而紛紛投筆從戎,在敵人營壘中開展革命活動。
他們注意積蓄革命力量,不輕率發難,反對“暗殺主義”,長期深入士兵之中,進行宣傳組織工作。
文學社與共進會成立後,這方面的工作更有成效,并取得了許多有益的經驗。
在宣傳教育方面,首先從“灌輸知識”着手,在新軍中秘密散發革命書刊,啟發官兵的一愛一國思想。
他們還注意以靈活多樣的形式開展工作,如邀入參加演講會,宣傳民族危機,抨擊時政;或在個别交談中“迎機啟示”;或借“講有關故事以激勵之”;或編唱歌曲、吟詩聯句以傳播革命道理。
他們還利用報紙揭露清廷的各種黑幕和新軍中的貪一污舞弊行為,以激發官兵的反抗情緒。
在組織工作方面,開始時曾“專以發展軍官為主”,後發現軍官“人數過少,一旦發生變故,又以地位關系,不能堅持到底”,遂改為“專從士兵着手”。
①在吸收會員方面,注意嚴格手續,保證組織純潔。
文學社簡章中規定:“凡願為本社社員者,須得本社社員三人以上之介紹,經本社派員調查,認為與本社宗旨相合者,方得為本社社員”。
(為了便于領導,根據新軍的建制,建立自己的組織系統,各标、營、隊設代表一人,平時由标代表參加會議,研究情況,部署工作;各營、隊代表分别按上級代表的部署進行活動,起義時即可成為臨時指揮員。
為了免遭敵人破壞,均按秘密工作原則,實行單線領導,“隻有直的關系,并無橫的聯系”②。
湖北革命一黨一人運用“借矛奪盾”的手段,長期進行争取新軍的工作,使駐湖北新軍中的革命力量日益壯大。
1911年秋,在一萬七千多人的湖北新軍中,參加革命組織的将近三分之一,并有許多革命的同情者。
另外,在武漢周圍各縣,革命一黨一人還聯絡了一批會一黨一、農民、士兵和學生。
三、階級矛盾民族矛盾急劇激化,革命時機趨于成熟 與革命一黨一人聯絡會一黨一、策動新軍組織武裝起義的同時,全國各地群衆的抗租、抗糧、抗捐、抗稅、搶米、反洋教等自發鬥争,也呈現急劇高漲的形勢。
據統計,1909年自發的群衆反抗鬥争為一百三十多次,1910年猛增到二百九十多次。
參加鬥争行列的有各民族和各階層的人民,具有極大的廣泛一性一。
有些鬥争還把反清和反帝結合起來。
蓬勃一發展的全國人民的反抗鬥争,預示着革命的高一潮即将來臨。
為了阻遏風起雲湧的革命風暴,清王朝于1906年又抛出了“預備立憲”的騙局。
結果,不僅遭到革命一黨一人的激烈反對,而且加劇了統治集一團一内部的矛盾和分裂。
1908年,光緒帝和那拉氏相繼死去,年僅三歲的溥儀繼位,改年号為宣統,由其父載沣攝政。
載沣積極推行集權于皇族的政策,首先将掌握軍權的北洋軍閥頭子袁世凱罷黜回籍。
接着,載沣自任代理陸海軍大元帥,并任命其弟載洵為海軍大臣,載濤為管理軍谘處事務大臣,兄弟三人總攬了軍政大權。
同時,對各省督撫的軍權财權作了種種限制。
1911年5月,清政一府頒布新訂内閣官制,任命奕劻為總理大臣,成立了所謂“皇族内閣”。
結果引起漢族官僚的普遍不滿,清朝親貴集一團一的處境更加孤立。
至此,清政一府的“預備立憲”騙局,已被徹底戳一穿。
資産階級立憲派多次請願,要求參政的希望成了泡影,其内部也發生了分化,多數對清政一府産生了離心傾向,少數開始同情或參加革命。
特别是“皇族内閣”成立後,為了換取帝國主義的支持,于1911年5月悍然宣布所謂“鐵路幹線國有”政策,強行接收廣東、四川、湖北、湖南四省商辦鐵路公司,将人民多年争得的路權重新拍賣給帝國主義。
這一賣國行徑,更激起各階層人民的強烈反對,掀起了聲勢浩大的保路運動,其中尤以四川最為激烈。
四川同盟會和哥老會組成保路同志軍,進圍成都,人數不下二十萬。
随之全省沸騰,各地保路同志軍揭竿而起,攻州占縣,形成聲勢浩大的群衆起義。
吳玉章、王天傑還在榮縣宣布獨立,建立革命政權,揭開了辛亥革命戰争的序幕。
為了撲滅四川的革命火焰,清廷派督辦粵漢、川漢鐵路大臣端方,率領部分湖北新軍入川鎮壓。
各省幫命一黨一人在四川保路鬥争的鼓舞下,積極準備起義。
湖北革命一黨一人乘時而發,首義武昌,一個推翻清王朝的革命風暴終于來臨了。
共進會是一部分原籍長江中上遊的同盟會員,因不滿意總部隻注意在華南邊境發動起義,于1907年秋在日本東京成立的。
1908年10月,孫武、焦達峰①等奉命回國,在漢口設立機關,秘密發展組織,到1910年冬,會員已發展到二千餘人。
在文學社與共進會成立以前,湖北的許多革命一黨一人就以運動新軍為工作重點。
他們認為,“革命非運動軍隊不可;運動軍隊非親身參加行伍不可”①,因而紛紛投筆從戎,在敵人營壘中開展革命活動。
他們注意積蓄革命力量,不輕率發難,反對“暗殺主義”,長期深入士兵之中,進行宣傳組織工作。
文學社與共進會成立後,這方面的工作更有成效,并取得了許多有益的經驗。
在宣傳教育方面,首先從“灌輸知識”着手,在新軍中秘密散發革命書刊,啟發官兵的一愛一國思想。
他們還注意以靈活多樣的形式開展工作,如邀入參加演講會,宣傳民族危機,抨擊時政;或在個别交談中“迎機啟示”;或借“講有關故事以激勵之”;或編唱歌曲、吟詩聯句以傳播革命道理。
他們還利用報紙揭露清廷的各種黑幕和新軍中的貪一污舞弊行為,以激發官兵的反抗情緒。
在組織工作方面,開始時曾“專以發展軍官為主”,後發現軍官“人數過少,一旦發生變故,又以地位關系,不能堅持到底”,遂改為“專從士兵着手”。
①在吸收會員方面,注意嚴格手續,保證組織純潔。
文學社簡章中規定:“凡願為本社社員者,須得本社社員三人以上之介紹,經本社派員調查,認為與本社宗旨相合者,方得為本社社員”。
(為了便于領導,根據新軍的建制,建立自己的組織系統,各标、營、隊設代表一人,平時由标代表參加會議,研究情況,部署工作;各營、隊代表分别按上級代表的部署進行活動,起義時即可成為臨時指揮員。
為了免遭敵人破壞,均按秘密工作原則,實行單線領導,“隻有直的關系,并無橫的聯系”②。
湖北革命一黨一人運用“借矛奪盾”的手段,長期進行争取新軍的工作,使駐湖北新軍中的革命力量日益壯大。
1911年秋,在一萬七千多人的湖北新軍中,參加革命組織的将近三分之一,并有許多革命的同情者。
另外,在武漢周圍各縣,革命一黨一人還聯絡了一批會一黨一、農民、士兵和學生。
三、階級矛盾民族矛盾急劇激化,革命時機趨于成熟 與革命一黨一人聯絡會一黨一、策動新軍組織武裝起義的同時,全國各地群衆的抗租、抗糧、抗捐、抗稅、搶米、反洋教等自發鬥争,也呈現急劇高漲的形勢。
據統計,1909年自發的群衆反抗鬥争為一百三十多次,1910年猛增到二百九十多次。
參加鬥争行列的有各民族和各階層的人民,具有極大的廣泛一性一。
有些鬥争還把反清和反帝結合起來。
蓬勃一發展的全國人民的反抗鬥争,預示着革命的高一潮即将來臨。
為了阻遏風起雲湧的革命風暴,清王朝于1906年又抛出了“預備立憲”的騙局。
結果,不僅遭到革命一黨一人的激烈反對,而且加劇了統治集一團一内部的矛盾和分裂。
1908年,光緒帝和那拉氏相繼死去,年僅三歲的溥儀繼位,改年号為宣統,由其父載沣攝政。
載沣積極推行集權于皇族的政策,首先将掌握軍權的北洋軍閥頭子袁世凱罷黜回籍。
接着,載沣自任代理陸海軍大元帥,并任命其弟載洵為海軍大臣,載濤為管理軍谘處事務大臣,兄弟三人總攬了軍政大權。
同時,對各省督撫的軍權财權作了種種限制。
1911年5月,清政一府頒布新訂内閣官制,任命奕劻為總理大臣,成立了所謂“皇族内閣”。
結果引起漢族官僚的普遍不滿,清朝親貴集一團一的處境更加孤立。
至此,清政一府的“預備立憲”騙局,已被徹底戳一穿。
資産階級立憲派多次請願,要求參政的希望成了泡影,其内部也發生了分化,多數對清政一府産生了離心傾向,少數開始同情或參加革命。
特别是“皇族内閣”成立後,為了換取帝國主義的支持,于1911年5月悍然宣布所謂“鐵路幹線國有”政策,強行接收廣東、四川、湖北、湖南四省商辦鐵路公司,将人民多年争得的路權重新拍賣給帝國主義。
這一賣國行徑,更激起各階層人民的強烈反對,掀起了聲勢浩大的保路運動,其中尤以四川最為激烈。
四川同盟會和哥老會組成保路同志軍,進圍成都,人數不下二十萬。
随之全省沸騰,各地保路同志軍揭竿而起,攻州占縣,形成聲勢浩大的群衆起義。
吳玉章、王天傑還在榮縣宣布獨立,建立革命政權,揭開了辛亥革命戰争的序幕。
為了撲滅四川的革命火焰,清廷派督辦粵漢、川漢鐵路大臣端方,率領部分湖北新軍入川鎮壓。
各省幫命一黨一人在四川保路鬥争的鼓舞下,積極準備起義。
湖北革命一黨一人乘時而發,首義武昌,一個推翻清王朝的革命風暴終于來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