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節 戰争失敗的原因

關燈
這次反抗英國入侵西藏的戰争,是在高寒山地進行的,盡避中國在地形氣候、兵力動員、物資補給等方面具有十分有利的條件,但是最後仍以失敗告終。

    究其原因,除了清廷政治腐敗外,在軍事上也有許多值得重視的教訓。

     一、清政一府對外妥協,實行不抵抗政策,使西藏地方政一府和軍隊陷入孤立無援境地 清政一府在義和一團一運動和八國聯軍入侵的沖擊下,元氣大傷,為了維持其反動統治,對帝國主義更加卑躬屈膝,以求苟安一時。

    戰前,清政一府對于中國的近鄰尼泊爾、不丹、哲孟雄等國不積極進行聯合抗英的争取堡作,結果在英國的威脅利誘下,這三個鄰國成了英軍侵藏的基地,增加了西藏軍民抗英戰争的困難。

    英國武裝入侵後,清政一府執行不抵抗政策,嚴令各地文武官員“不準與英兵生事”,嚴重束縛了西藏軍民的抗英手腳,使英國輕易地占領了許多隘口、要塞。

    曲眉仙角之戰,英軍殘暴地屠一殺我國人民,清政一府不但不加譴責,反而稱頌侵略軍“恩威并著,造福西藏”①,其媚外行徑到了極為可恥的程度。

    為迫使西藏地方政一府聽其号令,清政一府對西藏人民的抗英鬥争不僅不予支持,反而采勸釜底一抽一薪”的反動政策。

    駐藏大臣有泰甚至颠倒黑白,把戰争的起因歸咎于藏民“不遵約束”,“執拗無理,膽大妄為”。

    他聲稱“今欲折服其心,非任其戰任其敗終不能了局”②,因而對西藏噶廈屢次請調援兵和資助軍饷等不予置理,對達賴征調援兵也百般阻撓,故意尋找借口,躲在拉薩不與英軍談判,任其長一驅一直一入,起了英國侵略軍幫兇的作用。

    正是由于清朝中央政一府不僅不支持西藏地方政一府和軍隊的抗英戰争,反而進行阻撓破壞,這就不可避免地導緻戰争的失敗。

     二、不重視邊防建設,以緻西藏地區部隊少,訓練差,武器裝備非常落後 由于清政一府不重視邊防建設,緻使西藏防務廢弛,很多隘口、險路既未修築工事,也未派兵防守。

    西藏地區遼闊,邊境線長達數千公裡,而駐軍兵額隻有三千餘人,顯然不敷分配,難免形成有險無防的局面。

    1857年(鹹豐七年),駐藏大臣赫特賀曾針對西藏地區兵力單薄,缺額嚴重,武器裝備殘缺不全的狀況,提出了改革方案,建議在額設三千人之外,另增二千一百六十五名“餘侗,妥加訓練,以杜“臨時猝辦”兵不習戰的舊弊。

    可是,腐朽的清政一府竟以“苦累番民”的罪名将其革職查辦。

    由于軍隊平時缺乏訓練,組織紀律不嚴,因而戰鬥中進攻防守無一定隊形。

    西藏民軍雖然作戰勇敢,但不善于利用地形,不懂得在隘口兩側構築既能發揚火力,又能隐蔽自己的工事,結果在敵人火力射擊下,傷亡很大。

    此外,藏軍武器裝備極端落後,近一半人還在使用大刀、長矛。

    火器主要是火繩槍,僅有的幾門舊式火炮,亦缺少瞄準裝置。

    這些武器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