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節 戰争失敗的原因

關燈
僅射速慢,射距近,而且一精一度極差,不能有效地殺傷敵人。

    所有這一切,也都是這次戰争失敗的重要原因。

     三、不懂得因地制宜,趨利避害,以己之長,擊敵之短 這次抗英戰争是在高寒山地進行的,有它自身固有的特點。

    這些特點對敵我雙方的作戰行動都有巨大的影響。

    對英軍來說,雖然部隊訓練有素,武器裝備一精一良,作戰指揮能力較強,但很多士兵不适應高原氣候,染并凍傷等非戰鬥減員不斷增加,加上入侵異國,師出無名,以緻士氣低落。

    高原氣壓低,空氣密度小,風速風向變化莫測,從而影響了射擊的一精一度,相對減弱了英軍的火力優勢。

    西藏地區人煙稀少,物産貧乏,英軍的一切供給,都要依賴于後方。

    由于道路少,部隊愈深入,運輸線愈長,供一應愈加困難。

    據統計,用一頭騾馬馱糧,從印度至江孜,隻能剩下四磅可用的東西,其餘都在路上吃掉了。

    又因交通容量有限,牲畜大量死亡,前送物資數量受到極大的限制。

    所有這些,決定了英軍不可能投入大量的兵力。

    英軍侵入西藏後,為了保障運輸線的暢通,必須派出部隊維護交通,因而能用于前線作戰的兵力,必然逐步減弱。

    由于接濟困難,侵略軍在進軍拉薩途中,不得不二次返回春丕就糧。

    這說明它隻能采取緩慢推進的方針,不可能長一驅一直一入,也不可能實施大範圍的迂回機動。

    這些都是英軍難以克服的弱點。

    西藏部隊雖然在訓練、裝備、指揮等方面不如敵人,但人數衆多,士氣旺盛。

    他們适應環境,熟悉地形,可以就地籌糧募兵,依險據守,或出敵不意地襲擊敵人。

    這些優越條件是敵人無法比拟的。

    可是,藏軍未能因地制宜,趨利避害,以己之長,擊敵之短,能動地争取戰争的勝利。

    作戰過程中,往往隊形過于密集,以緻被敵炮火大量殺傷。

    江孜反擊戰,雖能利用夜暗隐蔽接敵,但在沖鋒時過早大聲呼叫,被敵發覺,加之行動遲緩,以緻影響了奇襲效果。

    敵人侵入我境後,因供一應困難而影響前進速度,但藏軍卻未能有計劃地切斷敵人後方運輸線;在被迫撤退時,亦未實行堅壁清野,結果使敵人在江孜、拉薩獲得了不少軍一火和糧食。

    對于運動之敵,雖曾有一部民軍沿途進行襲擾,但未能選擇隘口險路預先設伏,截擊敵人。

    在曲眉仙角之戰中,藏軍隻注意依托設在大道上的攔阻牆消極防堵,卻不注意利用兩旁山險側擊敵人,更不注意從敵後襲擊,反而遭敵迂回側擊,被迫後撤。

    事實證明,設牆防堵是無法抵擋侵略軍炮火轟擊的,但藏軍卻自始至終沒有改變這種打法。

    江孜之戰,民軍主動出擊,取得了很大的勝利,但在兵力占絕對優勢的情況下,圍敵三個星期而未主動攻擊,結果失去了一舉殲滅敵人的機會。

    所有這些表明,忽視了因地制宜,趨利避害,以己之長,擊敵之短的作戰原則,是無法奪取主動,擺脫被動,避免失敗結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