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漢口、漢陽保衛戰
關燈
小
中
大
一陽一。
右翼為混成第十一協和炮兵十九标一隊,分甲乙兩支隊(各約一标兵力)迂回漢一陽一翼側。
甲支隊從新溝渡漢水,經蔡甸(今漢一陽一縣)向三眼橋進攻;乙支隊從舵落口渡漢水,向琴斷口進攻。
另以第八協步兵一标為預備隊,在甲乙兩支隊後跟進。
同時,在漢口歆生路、劉家花園、大智門、招商局、華商跑馬嘗硚口及沿江一帶,設置炮兵陣地,支援渡河部隊。
又在漢水口附近強索民船,進行佯動,掩護迂回部隊渡河。
經過十多天的準備,逐步完成了進攻部署。
正當袁世凱、馮國璋部署向漢一陽一進攻之際,從保定移防石家莊的清第六鎮統制吳祿貞,與駐灤州的第二十鎮統制張紹曾和山西革命一黨一人聯絡,準備響應武昌起義,回師京城,并在石家莊截留運往武漢的軍一火一車。
袁世凱為了穩住北方,消除北上組閣的威脅,收買兇手于11月7日刺殺了吳祿貞。
不久,張紹曾被“開出差缺,解除兵一柄一”。
但此時雲南、貴州、浙江、江蘇、安徽、廣西、福建、廣東等省已先後宣布獨立,清廷正處在四面楚歌之中。
面對全國迅猛發展的革命形勢,和武漢革命一黨一人在軍事上的暫時挫折,老一奸一巨猾的袁世凱在帝國主義唆使下,派親信于11月10日到武昌進行“和平”試探。
因其堅持以君主立憲為停戰議和條件,雖為黎元洪所接受,卻被革命一黨一人拒絕。
袁世凱誘和不成,遂令馮國璋積極準備進攻漢一陽一。
漢口失陷後,軍政一府内部對是否防守漢一陽一,進行了激烈的争論①。
最後決定固守漢一陽一,并電請起義各省迅速出兵,合攻清軍。
軍政一府一面整頓隊伍,組建新軍(即步兵第七協,統領為鄧玉麟;步兵第八協,統領為羅洪升);一面在漢水沿岸及險要地點加緊構築工事,部署防禦。
11月2日,黃興返武昌後,許多革命同志主張戰時總司令應與都督平行,而立憲派和革命一黨一人中的妥協分子,為了保持湖北軍政一府在全國的領導地位,堅持總司令要受都督節制,結果後者占了上風,于11月8日效法劉邦拜韓信為大将的故事,演出了一場由黎元洪登壇拜将的“鬧劇”。
黃興受命後,即赴漢一陽一,在昭忠祠組織司令部,在歸元寺設立糧台,積極布置守城事宜。
當時,退駐漢一陽一的革命軍不足五千人,經過補充,加上新從武昌調來的步兵第六協,共約萬餘人。
适湖南援軍王隆中、甘興典二步兵協(均不滿員)于11月6日、9日先後開抵漢一陽一,總兵力增至二萬餘人。
漢一陽一革命軍沿漢水,背龜山、黑山、仙女諸山,由東向西,自南岸嘴經琴斷口至三眼橋一線,劃區設防。
11月11日,其部署如下:步兵第四協防守南岸嘴至兵工廠一線;步兵第五協(欠第十标)防守兵工廠與鋼藥廠;步兵第二協第四标防守鋼藥廠至黑山西麓;湖南援軍第一協及工程兵一隊防守割絲口至琴斷口一線;湖南援軍第二協及工程兵兩個隊防守美一娘一山、三眼橋、扁擔山一帶,并向蔡甸方向警戒;炮兵在大别山、黑山、仙女山、扁擔山占領發射陣地;步兵第六協在七裡鋪、步兵第十标在歸元寺為預備隊。
由于設防沒有重點,因而處處兵力薄弱。
(二)革命軍反攻漢口失利 黃興到達漢一陽一後,随着全國革命形勢的發展,以及湖南援軍的到來,漢一陽一防務的逐步就緒,産生了急于收複漢口的思想。
對此,軍政一府内部很多人表示反對,認為目前新兵太多,又缺乏訓練,不宜馬上反攻。
黃興不采納這些正确意見,反而輕信他的軍事顧問、日本人一大元大佐關于漢口清軍“不難擊滅”的意見,并受王隆中聲言如不反攻即率部返湘的要挾,決定反攻漢口,先發制人,以求打亂敵人的進攻計劃。
其部署是:以湖南援軍第一、二協及武漢革命軍第五協(欠第十标)為主攻部隊,從琴斷口渡河,分左、中、右三隊占領博學書院一帶堤防,然後向玉帶門方向前進,攻擊清軍右翼。
步兵第四協、第六協為助攻部隊,俟主攻部隊渡河并發起攻擊後,即由漢一陽一東北端渡河,在龍王廟登岸,向中國街前進,攻擊清軍左翼。
炮兵第一标(欠一營)渡河後在博學書院西南占領發射陣地,支援步兵作戰。
步兵第五協第十标和其餘部隊為預備隊,渡河後,在博學書院西端待命。
11月16日下午5時,工程營在琴斷口架橋完畢。
當晚10時,主攻部隊陸續渡河,抵達預定地點,即向玉帶門方向攻擊 前進,很快推進至玉帶門附近。
後由于清軍猛烈射擊,部隊傷亡較大,遂停止前進。
17日晨,革命軍再次發起沖擊。
清軍不支,逐步後撤。
上午9時許,湖南援軍第一、二兩協進至居仁門一線,武漢革命軍第五協進至王家墩。
黃興即令步兵第四協和第六協奮勇渡河,攻擊清軍左翼,以收夾擊之效。
但該兩協在渡河時,遭到清軍機關槍猛烈掃射,搶渡未成,使主攻部隊失去了有力支援。
不久,清援軍到達,在炮火及機槍火力掩護下,向革命軍反擊。
革命
右翼為混成第十一協和炮兵十九标一隊,分甲乙兩支隊(各約一标兵力)迂回漢一陽一翼側。
甲支隊從新溝渡漢水,經蔡甸(今漢一陽一縣)向三眼橋進攻;乙支隊從舵落口渡漢水,向琴斷口進攻。
另以第八協步兵一标為預備隊,在甲乙兩支隊後跟進。
同時,在漢口歆生路、劉家花園、大智門、招商局、華商跑馬嘗硚口及沿江一帶,設置炮兵陣地,支援渡河部隊。
又在漢水口附近強索民船,進行佯動,掩護迂回部隊渡河。
經過十多天的準備,逐步完成了進攻部署。
正當袁世凱、馮國璋部署向漢一陽一進攻之際,從保定移防石家莊的清第六鎮統制吳祿貞,與駐灤州的第二十鎮統制張紹曾和山西革命一黨一人聯絡,準備響應武昌起義,回師京城,并在石家莊截留運往武漢的軍一火一車。
袁世凱為了穩住北方,消除北上組閣的威脅,收買兇手于11月7日刺殺了吳祿貞。
不久,張紹曾被“開出差缺,解除兵一柄一”。
但此時雲南、貴州、浙江、江蘇、安徽、廣西、福建、廣東等省已先後宣布獨立,清廷正處在四面楚歌之中。
面對全國迅猛發展的革命形勢,和武漢革命一黨一人在軍事上的暫時挫折,老一奸一巨猾的袁世凱在帝國主義唆使下,派親信于11月10日到武昌進行“和平”試探。
因其堅持以君主立憲為停戰議和條件,雖為黎元洪所接受,卻被革命一黨一人拒絕。
袁世凱誘和不成,遂令馮國璋積極準備進攻漢一陽一。
漢口失陷後,軍政一府内部對是否防守漢一陽一,進行了激烈的争論①。
最後決定固守漢一陽一,并電請起義各省迅速出兵,合攻清軍。
軍政一府一面整頓隊伍,組建新軍(即步兵第七協,統領為鄧玉麟;步兵第八協,統領為羅洪升);一面在漢水沿岸及險要地點加緊構築工事,部署防禦。
11月2日,黃興返武昌後,許多革命同志主張戰時總司令應與都督平行,而立憲派和革命一黨一人中的妥協分子,為了保持湖北軍政一府在全國的領導地位,堅持總司令要受都督節制,結果後者占了上風,于11月8日效法劉邦拜韓信為大将的故事,演出了一場由黎元洪登壇拜将的“鬧劇”。
黃興受命後,即赴漢一陽一,在昭忠祠組織司令部,在歸元寺設立糧台,積極布置守城事宜。
當時,退駐漢一陽一的革命軍不足五千人,經過補充,加上新從武昌調來的步兵第六協,共約萬餘人。
适湖南援軍王隆中、甘興典二步兵協(均不滿員)于11月6日、9日先後開抵漢一陽一,總兵力增至二萬餘人。
漢一陽一革命軍沿漢水,背龜山、黑山、仙女諸山,由東向西,自南岸嘴經琴斷口至三眼橋一線,劃區設防。
11月11日,其部署如下:步兵第四協防守南岸嘴至兵工廠一線;步兵第五協(欠第十标)防守兵工廠與鋼藥廠;步兵第二協第四标防守鋼藥廠至黑山西麓;湖南援軍第一協及工程兵一隊防守割絲口至琴斷口一線;湖南援軍第二協及工程兵兩個隊防守美一娘一山、三眼橋、扁擔山一帶,并向蔡甸方向警戒;炮兵在大别山、黑山、仙女山、扁擔山占領發射陣地;步兵第六協在七裡鋪、步兵第十标在歸元寺為預備隊。
由于設防沒有重點,因而處處兵力薄弱。
(二)革命軍反攻漢口失利 黃興到達漢一陽一後,随着全國革命形勢的發展,以及湖南援軍的到來,漢一陽一防務的逐步就緒,産生了急于收複漢口的思想。
對此,軍政一府内部很多人表示反對,認為目前新兵太多,又缺乏訓練,不宜馬上反攻。
黃興不采納這些正确意見,反而輕信他的軍事顧問、日本人一大元大佐關于漢口清軍“不難擊滅”的意見,并受王隆中聲言如不反攻即率部返湘的要挾,決定反攻漢口,先發制人,以求打亂敵人的進攻計劃。
其部署是:以湖南援軍第一、二協及武漢革命軍第五協(欠第十标)為主攻部隊,從琴斷口渡河,分左、中、右三隊占領博學書院一帶堤防,然後向玉帶門方向前進,攻擊清軍右翼。
步兵第四協、第六協為助攻部隊,俟主攻部隊渡河并發起攻擊後,即由漢一陽一東北端渡河,在龍王廟登岸,向中國街前進,攻擊清軍左翼。
炮兵第一标(欠一營)渡河後在博學書院西南占領發射陣地,支援步兵作戰。
步兵第五協第十标和其餘部隊為預備隊,渡河後,在博學書院西端待命。
11月16日下午5時,工程營在琴斷口架橋完畢。
當晚10時,主攻部隊陸續渡河,抵達預定地點,即向玉帶門方向攻擊 前進,很快推進至玉帶門附近。
後由于清軍猛烈射擊,部隊傷亡較大,遂停止前進。
17日晨,革命軍再次發起沖擊。
清軍不支,逐步後撤。
上午9時許,湖南援軍第一、二兩協進至居仁門一線,武漢革命軍第五協進至王家墩。
黃興即令步兵第四協和第六協奮勇渡河,攻擊清軍左翼,以收夾擊之效。
但該兩協在渡河時,遭到清軍機關槍猛烈掃射,搶渡未成,使主攻部隊失去了有力支援。
不久,清援軍到達,在炮火及機槍火力掩護下,向革命軍反擊。
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