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漢口、漢陽保衛戰
關燈
小
中
大
兵第五協、敢死隊兩大隊,從漢一陽一調步兵第一協一部,增援漢口,準備于第二天乘勝進攻,驅逐造紙廠之敵。
同時,由新編步兵第六協(統領楊載雄)擔任武昌防務。
軍政一府對于臨陣脫逃的張景良不作斷然處置,僅令炮兵統領姜明經協助指揮。
27日淩晨,清軍集中更大兵力,先于革命軍發起進攻。
其部署是:第四鎮從造紙廠正面進攻;混成第三協從戴家山、姑嫂樹迂回革命軍翼側。
革命軍依托陣地,堅決抵抗。
而張景良既不親臨前線指揮,又不給部隊及時補充彈藥,以緻戰不多久,部隊彈藥告罄,加之新兵不善于利用地形,部隊傷亡過大,不得不從劉家廟逐步後撤,退守大智門一帶。
清軍進至洋商跑馬常 當晚,軍政一府召集會議,研究配備缺額幹部,派炮隊二營增援漢口,派工程營幫助駐漢口各部隊趕築和加固工事;并緻電湘、贛、陝等省,請速出兵,支援武漢。
這時,清廷已召蔭昌回京,以袁世凱為欽差大臣,全權指揮武漢戰事;馮國璋為第一軍軍統,段祺瑞為第二軍軍統,并由馮國璋親往漢口督戰。
28日上午,清軍繼續沿鐵路向大智門猛撲,并以進占洋商跑馬場之清軍,繞道三義橋,迂回革命軍翼側。
時張景良又不在戰地,部隊無人統一指揮。
革命軍與敵反複争奪,因後援不繼,被迫從大智門後撤。
據守歆生路的革命軍,依托堅固房屋,進行頑強抗擊,多次以沖殺肉一搏打退清軍的進攻。
29日,清軍以重炮轟擊革命軍炮兵陣地。
由于革命軍的炮 兵目标暴露,火炮和人員損失很大。
清軍在優勢炮火支援下,不斷向前推進,相繼攻占了歆生路口及華商跑馬常革命軍分别退守玉帶門及歆生路以南街市。
此後,雙方展開了激烈的巷戰。
(三)革命軍撤離漢口 在激烈的戰鬥中,代理第四協統領謝元恺、炮兵統帶蔡德懋、敢死隊隊長馬榮等率先沖鋒,先後犧牲,第二協統領何錫藩亦中彈受傷。
革命軍的領導骨幹不斷削弱,張景良又藏匿不出,前線指揮乏人,部隊士氣開始渙散。
這時,黃興與宋教仁等由上海抵達武漢,黃被推舉為武漢革命軍總司令。
黃興到任後,設總司令部于漢口滿春茶園,并立即到前線視察部隊,激勵士氣。
當時,在漢口的革命軍尚有六千餘人,經過動員整頓,士氣複形高漲。
時清軍已從大智門至玉帶門一線不斷向市區發動進攻,情況十分危急。
黃興立即組織部隊分路反擊,一路曾突破清軍歆生路防線,但硚口一路為清軍所阻。
10月31日,袁世凱抵信一陽一接任欽差大臣,令馮國璋調集軍隊猛攻漢口。
漢口的革命軍依托歆生路一帶的房屋樹木,與清軍逐屋逐段争奪,使敵每前進一步都要遭受重大傷亡。
清軍憑借優勢兵力火力,節節向市内進一逼一。
軍政一府急将駐漢一陽一步兵第一協大部兵力及武昌辎重第二營調往漢口增援。
11月1日晨6時,清軍從王家墩發起攻擊,革命軍依托堤防頑強抗擊,使敵一時無法突破防線。
上午10時左右,清軍利用歆生路附近房屋作掩護,向革命軍右翼一逼一近,同時用火炮轟擊革命軍防守的據點。
革命軍遭受重大損失,逐步後撤。
清軍為使革命軍失去依托,竟不顧居民的生命财産,火燒歆生路一帶房屋,燒一段進一段,一直燒到沿江一帶。
繁華的漢口市區頓時湮沒在一片火海之中。
這時,駐守漢一陽一的第一協統領宋錫全擅自率部撤往嶽一陽一(一說奉命撤退)。
漢口的正面及左翼亦有少數革命軍官兵借故退走。
下午,漢口市區逐步為清軍占領。
黃興見漢口革命軍已被打散,無法挽回敗局,遂決定退守漢一陽一,等待援軍,再圖恢複。
11月2日,漢口失陷。
此次争奪漢口之戰,雙方各死傷二千餘人。
四、保衛漢一陽一之戰(參見附圖二十四) 革命軍和清軍在漢口連日苦戰,均甚疲勞,雙方都需休整,作再戰準備。
加之“海璞、“海容”、“海籌”等艦于11月1日宣布起義,駛抵九江,加入革命軍,使清軍的渡江作戰增加了一定的困難。
因此,暫時形成兩軍對峙的局面。
(一)清軍的進攻部署與“和談”一陰一謀 清軍攻占漢口後,一面鞏固陣地,一面調運槍械彈藥及渡河器材,并繼續車運援軍南下。
馮國璋召開軍事會議,研究下一步作戰行動。
馮以曾國藩與太平軍作戰時力争武昌的戰例,說明“昔日之勢,重在武昌,武昌以洪山為扼塞,洪山失則武昌不守,順流以取漢一陽一、漢口,如破竹耳。
今日之戰,則重在漢一陽一,漢一陽一之大别(龜山)諸山,俯瞰武漢,如釜底一丸,下擲則全城瓦碎,不待攻而自破矣。
為今之計,惟有先取漢一陽一,為攻心之上策”②。
他決心先取漢一陽一,再攻武昌。
當時清軍的配置是:第四鎮和混成第三協駐漢口;第五鎮駐孝感;混成第十一協從孝感南下新溝;另有清軍五千人進駐祁家灣。
總兵力約三萬人。
其進攻部署是:左翼為第四鎮,從漢水正面渡江,直接進攻漢
同時,由新編步兵第六協(統領楊載雄)擔任武昌防務。
軍政一府對于臨陣脫逃的張景良不作斷然處置,僅令炮兵統領姜明經協助指揮。
27日淩晨,清軍集中更大兵力,先于革命軍發起進攻。
其部署是:第四鎮從造紙廠正面進攻;混成第三協從戴家山、姑嫂樹迂回革命軍翼側。
革命軍依托陣地,堅決抵抗。
而張景良既不親臨前線指揮,又不給部隊及時補充彈藥,以緻戰不多久,部隊彈藥告罄,加之新兵不善于利用地形,部隊傷亡過大,不得不從劉家廟逐步後撤,退守大智門一帶。
清軍進至洋商跑馬常 當晚,軍政一府召集會議,研究配備缺額幹部,派炮隊二營增援漢口,派工程營幫助駐漢口各部隊趕築和加固工事;并緻電湘、贛、陝等省,請速出兵,支援武漢。
這時,清廷已召蔭昌回京,以袁世凱為欽差大臣,全權指揮武漢戰事;馮國璋為第一軍軍統,段祺瑞為第二軍軍統,并由馮國璋親往漢口督戰。
28日上午,清軍繼續沿鐵路向大智門猛撲,并以進占洋商跑馬場之清軍,繞道三義橋,迂回革命軍翼側。
時張景良又不在戰地,部隊無人統一指揮。
革命軍與敵反複争奪,因後援不繼,被迫從大智門後撤。
據守歆生路的革命軍,依托堅固房屋,進行頑強抗擊,多次以沖殺肉一搏打退清軍的進攻。
29日,清軍以重炮轟擊革命軍炮兵陣地。
由于革命軍的炮 兵目标暴露,火炮和人員損失很大。
清軍在優勢炮火支援下,不斷向前推進,相繼攻占了歆生路口及華商跑馬常革命軍分别退守玉帶門及歆生路以南街市。
此後,雙方展開了激烈的巷戰。
(三)革命軍撤離漢口 在激烈的戰鬥中,代理第四協統領謝元恺、炮兵統帶蔡德懋、敢死隊隊長馬榮等率先沖鋒,先後犧牲,第二協統領何錫藩亦中彈受傷。
革命軍的領導骨幹不斷削弱,張景良又藏匿不出,前線指揮乏人,部隊士氣開始渙散。
這時,黃興與宋教仁等由上海抵達武漢,黃被推舉為武漢革命軍總司令。
黃興到任後,設總司令部于漢口滿春茶園,并立即到前線視察部隊,激勵士氣。
當時,在漢口的革命軍尚有六千餘人,經過動員整頓,士氣複形高漲。
時清軍已從大智門至玉帶門一線不斷向市區發動進攻,情況十分危急。
黃興立即組織部隊分路反擊,一路曾突破清軍歆生路防線,但硚口一路為清軍所阻。
10月31日,袁世凱抵信一陽一接任欽差大臣,令馮國璋調集軍隊猛攻漢口。
漢口的革命軍依托歆生路一帶的房屋樹木,與清軍逐屋逐段争奪,使敵每前進一步都要遭受重大傷亡。
清軍憑借優勢兵力火力,節節向市内進一逼一。
軍政一府急将駐漢一陽一步兵第一協大部兵力及武昌辎重第二營調往漢口增援。
11月1日晨6時,清軍從王家墩發起攻擊,革命軍依托堤防頑強抗擊,使敵一時無法突破防線。
上午10時左右,清軍利用歆生路附近房屋作掩護,向革命軍右翼一逼一近,同時用火炮轟擊革命軍防守的據點。
革命軍遭受重大損失,逐步後撤。
清軍為使革命軍失去依托,竟不顧居民的生命财産,火燒歆生路一帶房屋,燒一段進一段,一直燒到沿江一帶。
繁華的漢口市區頓時湮沒在一片火海之中。
這時,駐守漢一陽一的第一協統領宋錫全擅自率部撤往嶽一陽一(一說奉命撤退)。
漢口的正面及左翼亦有少數革命軍官兵借故退走。
下午,漢口市區逐步為清軍占領。
黃興見漢口革命軍已被打散,無法挽回敗局,遂決定退守漢一陽一,等待援軍,再圖恢複。
11月2日,漢口失陷。
此次争奪漢口之戰,雙方各死傷二千餘人。
四、保衛漢一陽一之戰(參見附圖二十四) 革命軍和清軍在漢口連日苦戰,均甚疲勞,雙方都需休整,作再戰準備。
加之“海璞、“海容”、“海籌”等艦于11月1日宣布起義,駛抵九江,加入革命軍,使清軍的渡江作戰增加了一定的困難。
因此,暫時形成兩軍對峙的局面。
(一)清軍的進攻部署與“和談”一陰一謀 清軍攻占漢口後,一面鞏固陣地,一面調運槍械彈藥及渡河器材,并繼續車運援軍南下。
馮國璋召開軍事會議,研究下一步作戰行動。
馮以曾國藩與太平軍作戰時力争武昌的戰例,說明“昔日之勢,重在武昌,武昌以洪山為扼塞,洪山失則武昌不守,順流以取漢一陽一、漢口,如破竹耳。
今日之戰,則重在漢一陽一,漢一陽一之大别(龜山)諸山,俯瞰武漢,如釜底一丸,下擲則全城瓦碎,不待攻而自破矣。
為今之計,惟有先取漢一陽一,為攻心之上策”②。
他決心先取漢一陽一,再攻武昌。
當時清軍的配置是:第四鎮和混成第三協駐漢口;第五鎮駐孝感;混成第十一協從孝感南下新溝;另有清軍五千人進駐祁家灣。
總兵力約三萬人。
其進攻部署是:左翼為第四鎮,從漢水正面渡江,直接進攻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