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武昌首義成功,全國掀起革命高一潮
關燈
小
中
大
漢口;成炳榮的第三協防守武昌武勝門外兩望山至青山一帶;張廷輔的第四協防守武昌;熊秉坤的第五協(10月16日成立)為預備隊,駐武昌。
馬、炮各标營分隸各協指揮。
武昌起義後,經過革命一黨一人的努力,迅速穩定了社會秩序,人心安定,商店照常營業,武漢三鎮呈現出熱氣騰騰的革命景象。
武昌起義之所以能獲得勝利,絕不是偶然的。
一方面,自《天津條約》規定漢口辟為對外通商口岸以後,帝國主義列強競相在此興辦企業,開辟航運,傾銷洋貨,不僅工人受到剝削,而且愈來愈多的農民、手工業者和運輸工人陷入破産失業的境地;加上洋務派首領之一的張之洞,不惜耗費巨額資金,在湖北積極推行&ldquo新政&rdquo,因而加在勞動人民身上的捐稅分外苛重。
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殘酷剝削,使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異常尖銳,各階層人民的反抗鬥争迅猛發展,這就為首義成功準備了良好的群衆基矗另一方面,由于武漢和湖北的革命一黨一人把着眼點放在自力更生的基礎上,在群衆中特别是在新軍中長期進行艱苦紮實的宣傳、組織和發動工作,積蓄了相當的革命力量,從而為首義成功準備了主觀條件。
這次起義的軍事行動也是很成功的。
起義的部隊首先搶占制高點和軍械庫,并由基層單位迅速推舉出統一指揮的人員,立即組織部隊實行步炮協同,很快攻占敵人的首腦機關,使敵軍失去指揮,陷入混亂,從而很快控制了武昌城。
四、各省響應起義,紛紛宣告獨立 武昌起義的炮聲,在國内引起了巨大反響,迅速形成了全國規模的革命高一潮。
首先響應起義的是湖南。
10月22日,革命一黨一人焦達峰、陳作新發動新軍和會一黨一攻入長沙。
巡撫餘誠格外逃,巡防營統領黃忠浩被殺。
焦達峰、陳作新被舉為正副都督,建立了湖南軍政一府。
湖南起義勝利後,軍政一府下令擴軍,并先後派王隆中、甘興典各率步兵一協趕赴湖北,支援武漢革命軍,使首義地區增強了抗清實力,解除了後顧之憂。
同日,陝西新軍中的革命一黨一人和哥老會發動起義,占領省城西安。
曾參加過同盟會的新軍管帶張鳳翙被舉為秦隴複漢軍大統領(後改稱都督)。
23日,江西九江新軍起義,次日攻占湖口及馬當炮台,解除了長江下遊清軍對武漢的威脅。
30日,南昌新軍舉義,占領南昌城,建立江西軍政一府。
接着,山西、雲南、貴州、上海、浙江、江蘇、安徽、廣西、福建、廣東、四川先後宣布獨立。
至11月下旬,全國二十四個省區中已有十四個省和上海脫離了清朝的統治。
宣布獨立的省市主要在華中、華南地區,其中以長江中遊的湖南、江西和下遊的江蘇、安徽對武漢影響較大。
北方地區各省,由于資産階級的力量比較薄弱,清王朝的封建統治較為穩固,因而沒有出現獨立的省區,但當地的同盟會員及與同盟會有聯系的革命一團一體也發動了規模不等的起義和暴動。
此外,東北、内蒙、西北的甘肅和新疆、西南的少數民族人民,也先後爆發了反清鬥争。
這些起義和暴動,對武昌起義起了積極的策應作用,形成了聲勢浩大的革命高一潮。
由于同盟會對迅猛到來的革命形勢沒有足夠的準備,缺乏堅強的領導和通盤的籌劃,在各省的實力有大有小(不少省同盟會的實力小于立憲派),對革命的态度也不相同,參加起義隊伍的更是魚龍混雜,這就使各獨立省份出現了錯綜複雜的局面。
有的省在革命派武裝奪取政權後,被立憲派、舊官僚采取一陰一謀手段,竊奪了實權(如湖北、福建)。
有的省被立憲派分子采取流血政變的辦法篡奪了政權(如湖南、貴州)。
有的省在革命洪流沖擊下,迫于形勢,采取澳頭換面的手法,僅将舊衙門換上一塊新招牌(如江蘇、廣西)。
即使革命一黨一掌權的省份,也有部分革命一黨一人很快成為争權奪利的政客,或者變成了地方軍閥(如安徽、山西)。
這些獨立的省份,相互之間各有打算,内部局勢也不穩定,因此很難做到統一意志,統一行動。
盡避如此,各省的獨立,畢竟極大地孤立了清政一府,壯大了革命聲勢。
還應指出,由于革命一黨一人重視做新軍的工作,自武昌新軍打響反清第一槍後,不到三個月,在十四個鎮、十八個混成協、四個标的新軍中,先後反正、解散、潰敗的約有七個鎮、十個混成協、三個标,大大削弱了清王朝的反動統治力量。
所有這些,都為最後推翻清王朝奠定了基矗
馬、炮各标營分隸各協指揮。
武昌起義後,經過革命一黨一人的努力,迅速穩定了社會秩序,人心安定,商店照常營業,武漢三鎮呈現出熱氣騰騰的革命景象。
武昌起義之所以能獲得勝利,絕不是偶然的。
一方面,自《天津條約》規定漢口辟為對外通商口岸以後,帝國主義列強競相在此興辦企業,開辟航運,傾銷洋貨,不僅工人受到剝削,而且愈來愈多的農民、手工業者和運輸工人陷入破産失業的境地;加上洋務派首領之一的張之洞,不惜耗費巨額資金,在湖北積極推行&ldquo新政&rdquo,因而加在勞動人民身上的捐稅分外苛重。
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殘酷剝削,使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異常尖銳,各階層人民的反抗鬥争迅猛發展,這就為首義成功準備了良好的群衆基矗另一方面,由于武漢和湖北的革命一黨一人把着眼點放在自力更生的基礎上,在群衆中特别是在新軍中長期進行艱苦紮實的宣傳、組織和發動工作,積蓄了相當的革命力量,從而為首義成功準備了主觀條件。
這次起義的軍事行動也是很成功的。
起義的部隊首先搶占制高點和軍械庫,并由基層單位迅速推舉出統一指揮的人員,立即組織部隊實行步炮協同,很快攻占敵人的首腦機關,使敵軍失去指揮,陷入混亂,從而很快控制了武昌城。
四、各省響應起義,紛紛宣告獨立 武昌起義的炮聲,在國内引起了巨大反響,迅速形成了全國規模的革命高一潮。
首先響應起義的是湖南。
10月22日,革命一黨一人焦達峰、陳作新發動新軍和會一黨一攻入長沙。
巡撫餘誠格外逃,巡防營統領黃忠浩被殺。
焦達峰、陳作新被舉為正副都督,建立了湖南軍政一府。
湖南起義勝利後,軍政一府下令擴軍,并先後派王隆中、甘興典各率步兵一協趕赴湖北,支援武漢革命軍,使首義地區增強了抗清實力,解除了後顧之憂。
同日,陝西新軍中的革命一黨一人和哥老會發動起義,占領省城西安。
曾參加過同盟會的新軍管帶張鳳翙被舉為秦隴複漢軍大統領(後改稱都督)。
23日,江西九江新軍起義,次日攻占湖口及馬當炮台,解除了長江下遊清軍對武漢的威脅。
30日,南昌新軍舉義,占領南昌城,建立江西軍政一府。
接着,山西、雲南、貴州、上海、浙江、江蘇、安徽、廣西、福建、廣東、四川先後宣布獨立。
至11月下旬,全國二十四個省區中已有十四個省和上海脫離了清朝的統治。
宣布獨立的省市主要在華中、華南地區,其中以長江中遊的湖南、江西和下遊的江蘇、安徽對武漢影響較大。
北方地區各省,由于資産階級的力量比較薄弱,清王朝的封建統治較為穩固,因而沒有出現獨立的省區,但當地的同盟會員及與同盟會有聯系的革命一團一體也發動了規模不等的起義和暴動。
此外,東北、内蒙、西北的甘肅和新疆、西南的少數民族人民,也先後爆發了反清鬥争。
這些起義和暴動,對武昌起義起了積極的策應作用,形成了聲勢浩大的革命高一潮。
由于同盟會對迅猛到來的革命形勢沒有足夠的準備,缺乏堅強的領導和通盤的籌劃,在各省的實力有大有小(不少省同盟會的實力小于立憲派),對革命的态度也不相同,參加起義隊伍的更是魚龍混雜,這就使各獨立省份出現了錯綜複雜的局面。
有的省在革命派武裝奪取政權後,被立憲派、舊官僚采取一陰一謀手段,竊奪了實權(如湖北、福建)。
有的省被立憲派分子采取流血政變的辦法篡奪了政權(如湖南、貴州)。
有的省在革命洪流沖擊下,迫于形勢,采取澳頭換面的手法,僅将舊衙門換上一塊新招牌(如江蘇、廣西)。
即使革命一黨一掌權的省份,也有部分革命一黨一人很快成為争權奪利的政客,或者變成了地方軍閥(如安徽、山西)。
這些獨立的省份,相互之間各有打算,内部局勢也不穩定,因此很難做到統一意志,統一行動。
盡避如此,各省的獨立,畢竟極大地孤立了清政一府,壯大了革命聲勢。
還應指出,由于革命一黨一人重視做新軍的工作,自武昌新軍打響反清第一槍後,不到三個月,在十四個鎮、十八個混成協、四個标的新軍中,先後反正、解散、潰敗的約有七個鎮、十個混成協、三個标,大大削弱了清王朝的反動統治力量。
所有這些,都為最後推翻清王朝奠定了基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