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武昌首義成功,全國掀起革命高一潮
關燈
小
中
大
第八營(宿于大校場)三百餘人發起攻擊。
該部未作抵抗,即向漢口劉家廟方向逃竄。
12日清晨,瑞澂派載有步兵的軍艦一艘,從劉家廟直駛龜山,企圖奪占兵工廠,結果被龜山上的炮兵發炮擊中,被迫駛回青山下遊。
同日上午,駐漢口的第二營中的革命一黨一人,在第一營派人策應下,亦率衆起義,并拟奪占劉家廟車站。
該營在進軍途中,得知清河南援軍已抵漢口郊外,因慮寡不敵衆,遂退回大智門一帶防守。
駐漢口的三十标第二營中的旗兵,大部聞風逃匿,其餘百餘人與二營的起義者一起,分防漢口,維持社會秩序。
至此,武漢三鎮全部為起義軍占領。
起義軍嚴守紀律,&ldquo無一兵入民家之房,無一人奪民家之食&rdquo(,深得廣大群衆的擁護。
武漢三鎮人民也積極支援革命軍,軍民關系十分融洽。
(四)湖北各地遍燃革命烽火 武昌起義勝利的消息傳出後,湖北各地的革命一黨一人紛紛舉兵響應。
10月12日,梁鐘漢、王守愚在漢川起事,殺死縣令,組織軍政分府。
15日,劉英在京山永隆河起兵,很快攻克了鐘祥、天門、潛江、監利等地。
17日,武漢下遊重地黃州(今黃岡)宣布獨立,所屬八縣一齊響應。
與此同時,駐守河南信一陽一的四十二标第三營革命一黨一人劉化歐等率領起義士兵、工人、農民、會一黨一千餘人進襲武勝關(不久即被清軍擊退)。
19日,唐犧支組織革命軍攻克武漢上遊重鎮宜昌,先後奪取當一陽一、沙市、荊州等地。
28日,施南駐軍反正。
11月下旬,鄖一陽一、襄一陽一等地,亦被會一黨一勢力與起義的新軍所控制。
這些起義,鞏固和擴大了武昌起義的勝利成果。
三、成立軍政一府,編組革命軍 起義軍占領武昌後,面臨的首要任務,就是建立革命政權,鞏固起義成果,把革命繼續推向前進。
當時,孫中山遠在國外,黃興、宋教仁等重要領一導一人又遲遲不來武漢。
而組織武昌起義的領導成員,孫武負傷,蔣翊武脫險離漢,在武漢的革命一黨一人中缺少有威望的人物,加之革命一黨一人對掌握革命政權的極端重要一性一認識不足,因而于10月11日上午成立軍政一府時,竟将曾親手殺害過革命一黨一人的第二十一混成協統領黎元洪②擡出來做了都督。
其理由是可以利用黎的&ldquo威望&rdquo以&ldquo号召天下&rdquo。
立憲派的頭面人物湯化龍等也乘機混入了軍政一府。
軍政一府内部成員複雜,從成立第一天起,革命勢力與舊勢力之間就存在着激烈的鬥争。
革命一黨一人為了行使領導權,便由蔡濟民等十五人組成謀略處①,實際負起領導責任。
10月12日,複由革命一黨一人詹大悲等組成漢口軍政分府。
軍政一府成立後,首先進行了如下工作:宣布改國号為中華民國,主權屬于民衆,廢除清帝年号;發布檄文,聲讨清廷的殘暴統治和賣國罪行,号召各省人民迅速執竿起義;緻電黃興、宋教仁等,促其來鄂;電請孫中山&ldquo從速回國,主持大計”頒布了一些具有進步一性一的政策、法令;照會各國駐漢口領事,告以軍政一府是中國唯一合法的政權,要求外國政一府不得助清&ldquo以妨害軍政一府&rdquo,否則就是中國革命的敵人。
為了保衛武漢和推進革命,10月14日,軍政一府決定擴編革命軍,在參加起義的三千人基礎上,擴編成步兵四個協、騎兵一個标、炮兵二個标、工程和辎重各一個營。
自軍政一府貼出招兵布告後,廣大工人、農民、學生和退伍士兵踴躍參軍,四五天内即招足了約二萬人的新兵,而四鄉農民前來報名的仍源源 不絕。
後來,随着戰事的發展,又先後成立步兵四個協,騎兵、炮兵各一個标,工程、辎重各一個營,機關槍一隊,以及将校決死一團一、學生軍、憲兵隊等。
此外,還集中部分老兵組織了四個敢死隊,并編組了荊襄、長江水師。
總兵力最高額約六萬人。
革命軍的編制仍仿舊軍隊,軍官的薪饷則不論職位高低,一律月支二十元,班長十二元,士兵十元。
這樣,士兵的生活有所提高,軍隊内部的官兵關系也有改善。
由于編制擴大,新兵數量驟增,軍事幹部極感缺乏,大部分老兵被提升為初級指揮官和軍士。
因戰事緊迫,部隊訓練不多,戰鬥力受到一定影響。
軍政一府在擴軍的同時,還部署了武漢三鎮的防務:吳兆麟的步兵第一協防守漢一陽一;何錫藩的第二協防守
該部未作抵抗,即向漢口劉家廟方向逃竄。
12日清晨,瑞澂派載有步兵的軍艦一艘,從劉家廟直駛龜山,企圖奪占兵工廠,結果被龜山上的炮兵發炮擊中,被迫駛回青山下遊。
同日上午,駐漢口的第二營中的革命一黨一人,在第一營派人策應下,亦率衆起義,并拟奪占劉家廟車站。
該營在進軍途中,得知清河南援軍已抵漢口郊外,因慮寡不敵衆,遂退回大智門一帶防守。
駐漢口的三十标第二營中的旗兵,大部聞風逃匿,其餘百餘人與二營的起義者一起,分防漢口,維持社會秩序。
至此,武漢三鎮全部為起義軍占領。
起義軍嚴守紀律,&ldquo無一兵入民家之房,無一人奪民家之食&rdquo(,深得廣大群衆的擁護。
武漢三鎮人民也積極支援革命軍,軍民關系十分融洽。
(四)湖北各地遍燃革命烽火 武昌起義勝利的消息傳出後,湖北各地的革命一黨一人紛紛舉兵響應。
10月12日,梁鐘漢、王守愚在漢川起事,殺死縣令,組織軍政分府。
15日,劉英在京山永隆河起兵,很快攻克了鐘祥、天門、潛江、監利等地。
17日,武漢下遊重地黃州(今黃岡)宣布獨立,所屬八縣一齊響應。
與此同時,駐守河南信一陽一的四十二标第三營革命一黨一人劉化歐等率領起義士兵、工人、農民、會一黨一千餘人進襲武勝關(不久即被清軍擊退)。
19日,唐犧支組織革命軍攻克武漢上遊重鎮宜昌,先後奪取當一陽一、沙市、荊州等地。
28日,施南駐軍反正。
11月下旬,鄖一陽一、襄一陽一等地,亦被會一黨一勢力與起義的新軍所控制。
這些起義,鞏固和擴大了武昌起義的勝利成果。
三、成立軍政一府,編組革命軍 起義軍占領武昌後,面臨的首要任務,就是建立革命政權,鞏固起義成果,把革命繼續推向前進。
當時,孫中山遠在國外,黃興、宋教仁等重要領一導一人又遲遲不來武漢。
而組織武昌起義的領導成員,孫武負傷,蔣翊武脫險離漢,在武漢的革命一黨一人中缺少有威望的人物,加之革命一黨一人對掌握革命政權的極端重要一性一認識不足,因而于10月11日上午成立軍政一府時,竟将曾親手殺害過革命一黨一人的第二十一混成協統領黎元洪②擡出來做了都督。
其理由是可以利用黎的&ldquo威望&rdquo以&ldquo号召天下&rdquo。
立憲派的頭面人物湯化龍等也乘機混入了軍政一府。
軍政一府内部成員複雜,從成立第一天起,革命勢力與舊勢力之間就存在着激烈的鬥争。
革命一黨一人為了行使領導權,便由蔡濟民等十五人組成謀略處①,實際負起領導責任。
10月12日,複由革命一黨一人詹大悲等組成漢口軍政分府。
軍政一府成立後,首先進行了如下工作:宣布改國号為中華民國,主權屬于民衆,廢除清帝年号;發布檄文,聲讨清廷的殘暴統治和賣國罪行,号召各省人民迅速執竿起義;緻電黃興、宋教仁等,促其來鄂;電請孫中山&ldquo從速回國,主持大計”頒布了一些具有進步一性一的政策、法令;照會各國駐漢口領事,告以軍政一府是中國唯一合法的政權,要求外國政一府不得助清&ldquo以妨害軍政一府&rdquo,否則就是中國革命的敵人。
為了保衛武漢和推進革命,10月14日,軍政一府決定擴編革命軍,在參加起義的三千人基礎上,擴編成步兵四個協、騎兵一個标、炮兵二個标、工程和辎重各一個營。
自軍政一府貼出招兵布告後,廣大工人、農民、學生和退伍士兵踴躍參軍,四五天内即招足了約二萬人的新兵,而四鄉農民前來報名的仍源源 不絕。
後來,随着戰事的發展,又先後成立步兵四個協,騎兵、炮兵各一個标,工程、辎重各一個營,機關槍一隊,以及将校決死一團一、學生軍、憲兵隊等。
此外,還集中部分老兵組織了四個敢死隊,并編組了荊襄、長江水師。
總兵力最高額約六萬人。
革命軍的編制仍仿舊軍隊,軍官的薪饷則不論職位高低,一律月支二十元,班長十二元,士兵十元。
這樣,士兵的生活有所提高,軍隊内部的官兵關系也有改善。
由于編制擴大,新兵數量驟增,軍事幹部極感缺乏,大部分老兵被提升為初級指揮官和軍士。
因戰事緊迫,部隊訓練不多,戰鬥力受到一定影響。
軍政一府在擴軍的同時,還部署了武漢三鎮的防務:吳兆麟的步兵第一協防守漢一陽一;何錫藩的第二協防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