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英俄兩國對我國西藏的争奪

關燈
西藏地處我國西南邊陲,北接新疆、青海,東接四川、雲南,西面是克什米爾,南面與印度以及廓爾喀(尼泊爾)、哲孟雄(錫金)、不丹和緬甸等國相鄰,戰略地位十分重要。

     英、俄兩國侵奪西藏的野心由來已久。

    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英、俄在亞洲争奪的焦點主要集中在阿富汗、伊朗和中國西藏等地區。

    英國亟圖占領西藏,打通由印度進入四川,順長江而下,直出東海的通路,以便把中國的中部和南部地區都置于它的控制之下。

    沙皇俄國則不僅妄圖吞并我國的東北三省,而且把蒙古、新疆、西藏都包括在它的“黃俄羅斯”計劃之内,還想把侵略勢力從中亞擴展到南亞次大一陸,直達印度洋。

    因此,我國的西藏就成了英、俄兩國為謀求亞洲霸權所必争之地。

     一、英國第一次入侵西藏 十九世紀下半葉,英國先後将尼泊爾、哲孟雄、克什米爾、不丹納入自己的勢力範圍,并在哲孟雄境内的大吉嶺設立軍事基地,控制了這個“印度入藏門戶”,随後又修築通往西藏的道路。

    1876年,英國一逼一迫清政一府簽訂《煙台條約》,其後,便以條約中有關允許英人入藏“遊曆”、“探路”等條款為依據,多次派人竄入西藏搜集情報,收買上層分子,挑一撥班禅和達賴的關系,進而要求入藏“通商”和常駐“使節”。

    英國的這些要求,遭到西藏僧俗大衆的堅決反對。

    為了防止英國的侵略,西藏地方噶廈①派兵二百名在隆吐山(龍頭山)修築堡壘炮台,設卡自衛。

    這完全是中國的内政。

    但是,英國為了打開進入西藏的大門,先則無理聲稱藏軍“設卡之地距大古嶺甚近,意在阻止通商”,後又提出這是“橫截廓爾喀東通印度之路”。

    ②1887年,英國幹脆撕下僞裝,令其駐北京公使發出照會,胡說隆吐山屬哲孟雄領土,要求限期撤卡,否則,将采取軍事行動,武力驅逐。

    這一無理要求,遭到西藏地方政一府的嚴詞拒絕。

    英國見訛詐不成,遂向邊界調集軍隊和物資,積極準備入侵西藏。

    西藏地方政一府得悉,立即派四品仔琫(仔本)多爾濟仁增趕赴隆吐山,并從各地一抽一調軍隊,準備随時增援。

    而清政一府在英國恫吓下,竟一味退讓妥協,命令“将隆吐兵速即撤回”③。

    但是,西藏人民保衛祖國神聖領土的決心堅定不移,對清政一府的媚外行徑進行了堅決抵制。

     1888年3月20日,英國悍然派兵四五百人,向隆吐山西藏守軍發起進攻。

    多爾濟仁增率領藏軍用火铳、弓矢等簡陋武器進行抵抗,斃敵軍官一人,英軍被迫後撤。

    次日晨,英軍再次進攻。

    藏軍依托陣地誓死抵禦,斃傷英兵百餘人。

     英軍不甘失敗,調來援軍和重炮。

    8月24日,英軍在格累姆上校指揮下,以猛烈炮火向隆吐山前沿陣地轟擊。

    藏軍不支,退守納湯,隆吐山遂被英軍侵占。

    藏軍據守納湯北側高山,在一一夜之間築起一道四五裡長的齊胸牆垣,奮力抗擊敵軍。

    後在英軍優勢火力轟擊下,被迫退卻。

    英軍占領隆吐山、納湯後,一面整修道路,一面增調軍隊,準備繼續向前推進。

     西藏地方政一府為了組織反攻,下令征調前後藏各地民兵前往增援。

    不久,陸續集中于亞東(今老亞東)前線的藏軍約有一萬餘人,與英軍形成對峙局面。

    為了加強前線的指揮,西藏地方政一府又委派噶倫拉魯為哲孟雄馬噶基巧(兵營總管),負責前線總指揮,以仔本擦絨為帕裡馬噶基巧,負責後方運輸事宜。

    以後又派噶倫然巴為帕裡馬噶基巧,與三大寺負責喇嘛一同前往加強領導。

     正當西藏地方政一府加強前線兵力和指揮,準備繼續抗敵之際,清政一府為達到與英國談判媾和的目的,把主張抗英的駐藏大臣文碩革職,改任昏庸畏葸的升泰為駐藏幫辦大臣,并下達撤兵媾和的命令。

    升泰在赴任途中,下令江孜守備及統領藏軍噶布倫“嚴束藏兵,不準妄動”①,并将藏軍撤回帕裡一線,隻準防守,不得出擊,“如違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