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節 清軍失敗的原因
關燈
小
中
大
軍的進攻,兵力對比過于懸殊。
同時,四五萬清軍又分布于廣大的東北三省,形成極為分散的部署,因而在每一個作戰方向上,俄軍都能集中至少三倍于清軍的火炮和數倍于清軍的兵力。
這就決定了清軍失敗的必然結局。
在作戰中,俄軍又比較善于集中優勢火力殺傷清軍的有生力量,緻使清軍每戰損失甚大。
五、裝備落後,指揮笨拙 東北三省的清軍不僅數量少,而且編制雜亂,裝備落後,訓練廢弛,素質很差。
東北三省清軍的武器裝備極為落後,不少部隊“均系以擡槍來福槍及各種土槍搭配散發”,有的部隊“即擡槍土槍亦無從搜給”①;“即分發各營之槍,持用多年,亦多窳敗,且有不堪修理者”②。
戰争開始以後,關内的武器彈藥無法運去,隻有靠吉林機器制造局補給;而其生産能力有限,且又掌握在投降派手中。
清廷雖曾谕令長順酌量給其它兩省調撥軍械,長順卻要求從盛京及南方各省調撥槍炮支援吉林。
因此,戰争過程中,清軍“糧饷槍械子彈均不敷用”③。
而俄軍裝備一精一良,又控制了交通運輸網和建立了戰場物資供一應基地,所以可以及時得到充裕的彈藥補給,在作戰時能以優勢的火力壓倒清軍。
東北清軍高級将領中,長順、增祺不但在政治上是主和派,在軍事上也是胸無韬略、長期未經戰陣的庸碌之輩。
主戰的壽山雖參加過甲午戰争,但在作戰指揮上表現得機械呆闆。
戰前,他把有限的兵力大部分散于邊境前沿,不注意充分利用地形加強縱深設防,因此,一旦前沿城鎮失守,就無法在縱深進行有效的防禦。
另外,不注意利用民衆力量,配合清軍于側後襲擊俄軍,破壞俄軍的水陸運輸、物資補給,遲滞俄軍的進攻,消耗俄軍的有生力量。
在這方面,還不如忠義軍靈活多變。
與清軍的情況相反,參戰的俄軍将領大多經過軍事院校的專門培養和戰争的鍛煉,懂得近代戰争的戰略戰術,其中有不少熟悉我國情況,是專事侵略我國東北地區的冒險家。
在進攻作戰中,他們善于指揮步、騎、炮兵協同作戰,尤其善于發揮軍隊數量銳減,黑龍江省最後幾乎到了已無再戰之兵的地步。
騎兵的快速突襲和炮兵的火力優勢。
他們以哥薩克騎兵和騎炮兵組成快速支隊,突襲清軍陣地,使清軍倉卒應戰,措手不及。
後續部隊到達後,即以優勢炮火猛轟清軍陣地,并派兵包抄清軍側後,前後夾擊,攻占陣地。
在清軍敗撤後,又以哥薩克騎兵進行追擊,達到擴大戰果,進一步殺傷清軍有生力量的目的。
當然,在整個作戰過程中,俄軍也暴露了戰線長、兵力分散、翼側暴露等弱點。
但是,由于清軍将領不善于以己之長,擊敵之短,俄軍的這些弱點才未充分暴露,沒有受到應有的打擊和懲罰。
沙俄動員了十七萬左右的兵力進攻我國東北三省,比八國聯軍的總兵力還多兩三萬人。
其所以要進行如此巨大的賭注,是為了在得到八國共同分贓的份額之外,獨吞東北三剩由于中國人民的抗俄鬥争和其它帝國主義國家的牽制,沙俄不得不暫時放棄獨吞之舉,但它根據《辛醜條約》勒索的賠款,卻占清政一府向各國賠款總數的29%,居各國所得賠款的首位。
因此,連沙俄外交大臣拉姆斯道夫也承認,1900年的對一華戰争為“曆史上少有的最夠本的戰争”①。
然而沙俄的欲壑難填,它吞并我國東北三省之心不死,不久又增兵東北,進一步地同日本争霸中國東北,終于釀成了1904—1905年的日俄戰争,再次把戰争的慘禍強加于中國人民身上。
同時,四五萬清軍又分布于廣大的東北三省,形成極為分散的部署,因而在每一個作戰方向上,俄軍都能集中至少三倍于清軍的火炮和數倍于清軍的兵力。
這就決定了清軍失敗的必然結局。
在作戰中,俄軍又比較善于集中優勢火力殺傷清軍的有生力量,緻使清軍每戰損失甚大。
五、裝備落後,指揮笨拙 東北三省的清軍不僅數量少,而且編制雜亂,裝備落後,訓練廢弛,素質很差。
東北三省清軍的武器裝備極為落後,不少部隊“均系以擡槍來福槍及各種土槍搭配散發”,有的部隊“即擡槍土槍亦無從搜給”①;“即分發各營之槍,持用多年,亦多窳敗,且有不堪修理者”②。
戰争開始以後,關内的武器彈藥無法運去,隻有靠吉林機器制造局補給;而其生産能力有限,且又掌握在投降派手中。
清廷雖曾谕令長順酌量給其它兩省調撥軍械,長順卻要求從盛京及南方各省調撥槍炮支援吉林。
因此,戰争過程中,清軍“糧饷槍械子彈均不敷用”③。
而俄軍裝備一精一良,又控制了交通運輸網和建立了戰場物資供一應基地,所以可以及時得到充裕的彈藥補給,在作戰時能以優勢的火力壓倒清軍。
東北清軍高級将領中,長順、增祺不但在政治上是主和派,在軍事上也是胸無韬略、長期未經戰陣的庸碌之輩。
主戰的壽山雖參加過甲午戰争,但在作戰指揮上表現得機械呆闆。
戰前,他把有限的兵力大部分散于邊境前沿,不注意充分利用地形加強縱深設防,因此,一旦前沿城鎮失守,就無法在縱深進行有效的防禦。
另外,不注意利用民衆力量,配合清軍于側後襲擊俄軍,破壞俄軍的水陸運輸、物資補給,遲滞俄軍的進攻,消耗俄軍的有生力量。
在這方面,還不如忠義軍靈活多變。
與清軍的情況相反,參戰的俄軍将領大多經過軍事院校的專門培養和戰争的鍛煉,懂得近代戰争的戰略戰術,其中有不少熟悉我國情況,是專事侵略我國東北地區的冒險家。
在進攻作戰中,他們善于指揮步、騎、炮兵協同作戰,尤其善于發揮軍隊數量銳減,黑龍江省最後幾乎到了已無再戰之兵的地步。
騎兵的快速突襲和炮兵的火力優勢。
他們以哥薩克騎兵和騎炮兵組成快速支隊,突襲清軍陣地,使清軍倉卒應戰,措手不及。
後續部隊到達後,即以優勢炮火猛轟清軍陣地,并派兵包抄清軍側後,前後夾擊,攻占陣地。
在清軍敗撤後,又以哥薩克騎兵進行追擊,達到擴大戰果,進一步殺傷清軍有生力量的目的。
當然,在整個作戰過程中,俄軍也暴露了戰線長、兵力分散、翼側暴露等弱點。
但是,由于清軍将領不善于以己之長,擊敵之短,俄軍的這些弱點才未充分暴露,沒有受到應有的打擊和懲罰。
沙俄動員了十七萬左右的兵力進攻我國東北三省,比八國聯軍的總兵力還多兩三萬人。
其所以要進行如此巨大的賭注,是為了在得到八國共同分贓的份額之外,獨吞東北三剩由于中國人民的抗俄鬥争和其它帝國主義國家的牽制,沙俄不得不暫時放棄獨吞之舉,但它根據《辛醜條約》勒索的賠款,卻占清政一府向各國賠款總數的29%,居各國所得賠款的首位。
因此,連沙俄外交大臣拉姆斯道夫也承認,1900年的對一華戰争為“曆史上少有的最夠本的戰争”①。
然而沙俄的欲壑難填,它吞并我國東北三省之心不死,不久又增兵東北,進一步地同日本争霸中國東北,終于釀成了1904—1905年的日俄戰争,再次把戰争的慘禍強加于中國人民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