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戰争經過

關燈
人,分守葉河炮台、牡丹江渡口和甯古塔城。

    7月18—19日,俄軍進攻葉河及牡丹江渡口,被清軍擊退。

    時值雨季,山洪爆發,俄軍騎兵行動受阻,加之兵力不足,便于鐵路附近“堅築高壘”,等待援軍。

     7月27日,艾古斯托夫少将率俄軍步兵六個營、炮兵三個連、騎兵兩個連、工兵半個連,攜帶火炮二十門,從克拉斯基諾出發,向珲春進犯。

    珲春西瀕圖們江,北倚大盤嶺,由清軍幫辦英聯率靖邊軍六個營駐守,并有劉永和率領的忠義軍協助防守。

    清軍重點防守城南九十裡的黑頂子和城東南八裡、城西南十裡的三處炮台。

    7月30日,俄軍首先炮轟黑頂子炮台,接着進攻其餘兩座炮台。

    清軍及忠義軍發炮還擊,斃傷俄軍二百餘人。

    激戰至下午2時,城外炮台相繼被毀,同時,城内外國商民趁機縱火作亂,英聯被迫率部退至城外。

    俄軍占領珲春後,因進攻甯古塔的兵力不足,艾古斯托夫即率部折往雙城子,旋即西向增援甯古塔方向的俄軍。

     進攻甯古塔的俄軍得到增援後,于8月26日夜一逼一近葉河。

    次日晨,控制了清軍陣地對面的高地,同時,其騎兵直一插葉河至甯古塔的大道。

    葉河守軍恐後路被斷,便主動退往甯古塔。

     當清軍和劉永和的忠義軍在葉河、甯古塔堅守時,躲在省城吉林的長順卻加緊進行投降活動。

    8月13日夜,他煽動部分受官府控制較嚴的義和一團一民殺害了義和一團一首領敬際信及四十名一團一衆。

    8月25日,又令已革記名副都統黑龍江協領達桂前往哈爾濱,向俄方卑屈求和,約定兩軍相見,以白旗為先,各不開槍,讓路而行。

    随後,又令各路防軍“遇俄兵時切勿開槍,免緻重開釁端”①。

    消息傳至甯古塔,守軍即退至鄂摩和。

    俄軍于8月29日進入甯古塔,9月7日又占鄂摩和。

    9月22日,俄軍先頭部隊進入吉林城。

    與此同時,倫年卡姆普夫率齊齊哈爾的北路、西北路俄軍南下,于9月23日進入吉林城。

    9月30日,進占甯古塔的東南路俄軍大隊也趕至該處。

    侵略軍入城後,燒殺搶掠,無惡不作。

    吉林銀元廠的白銀數十萬兩被搶劫大半,城内的兵工廠和炸藥均被毀壞。

    厚顔無恥的長順,卻對俄軍格外優待,備牛羊以犒俄師,對俄軍所索軍需差役,全部應承,并令吉林所屬各府廳州縣,“遇俄兵至,均照和約款接”②,充分暴露了賣國賊的可恥嘴臉。

     三、海城、遼一陽一一帶的作戰及盛京省的陷落 八國聯軍于7月14日攻占天津後,沙俄陸軍部即于7月22日命令駐旅順的俄軍暫停向直隸增兵,迅速前往營口,攻擊清軍和鎮壓鐵路沿線的義和一團一,進占遼東半島。

    阿列克謝也夫立即集中步兵二十個營、騎兵十六個連、炮兵五個連,分兩部向北進攻:一部沿中東路支線北上,一部由水路增援營口、大石橋(今營口)的俄軍。

    爾後進攻海城、遼一陽一、奉天。

     盛京省鄰近直隸,義和一團一反帝一愛一國運動的聲勢甚大,7月初就拆毀了海城至開原的鐵路橋房,并經常成群結隊,以刀斧、鐵棍、火槍同沙俄“護路隊”交鋒。

    7月中旬,遼一陽一、鞍山一帶的義和一團一及清軍,将遼一陽一的“護路隊”二百餘人圍困三晝夜,迫使其向營口逃竄。

    7月15日,駐大石橋的“護路隊”在米辛克上校率領下反撲海城,奪占唐王、亮甲各山,接連向城内開炮,擊毀城樓。

    義和一團一及清軍奮力抵抗,斃傷敵七十餘人,并乘勢追擊,迫使沙俄“護路隊”龜縮于大石橋、營口一帶,不敢輕易出動。

     7月25日(一說27日),沿鐵路北進的俄軍占領熊嶽,8月1日占領蓋平。

    8月4日,沿水路向北進攻的俄軍在營口登陸,占領營口道署。

    駐守營口的清軍騎兵三個營又三個哨,稍戰即潰,僅義和一團一三百餘人同俄軍英勇搏鬥。

     主張抗戰的盛京副都統晉昌,見形勢危急,于8月上旬親赴海城指揮作戰。

    海城位于中東路支線上,西、北兩面為平原,東、南兩面為山地。

    當時駐有育字軍、奉字軍及縣屬地方武裝四千餘人、義和一團一千餘人,共有火炮八門。

    晉昌抵海城後,決定依托城西南十多裡的唐王、亮甲等陣地抗擊敵人。

    8月9日,俄軍少将弗列舍爾率步兵兩個一團一又兩個連、騎兵四個連、炮兵五個連,從大石橋出發,分三路進攻海城。

    8月10日,俄軍炮擊虎獐屯(今虎莊屯),清軍退守鄧家台,11日又退守唐王、亮甲等山。

    俄軍追至唐王山,集中炮兵火力轟毀清軍各陣地。

    晉昌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