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戰争經過
關燈
小
中
大
1900年7月下半月,俄軍作戰部署就緒後,即以“護路”和幫助中國政一府“平定叛亂”為名,悍然對我國東北三省發動全面進攻。
東北三省軍民和義和一團一,為了保家衛國,在非常困難的情況下,同侵略軍展開了頑強的戰鬥。
一、瑷珲和呼倫貝爾方向的作戰及黑龍江省的陷落 瑷珲(今一愛一輝縣一愛一輝鄉),位于黑龍江中遊右岸,與它隔江相望的是江東六十四屯①,由瑷珲副都統管轄。
瑷珲北面的黑河屯(今一愛一輝縣)則同沙俄邊城海蘭泡隔江相望。
小興安嶺自西北向東南長約四百公裡,海拔六百至一千米,是黑龍江省北部的天然屏障。
瑷珲方向駐有清軍步、騎兵十六個營,由瑷珲副都統鳳翔指揮,守衛着南至富拉爾基屯、北至五道霍洛卡之間約七十五公裡的江岸。
守軍裝備有鋼制火炮八門、舊式火炮十六門,水師營有小船十餘艘。
俄軍在海蘭泡集中了步兵三個營又三個連、騎兵七個連、炮兵兩個連,加上地方部隊及其它武裝力量兩千餘人,共約七千餘人,配有二十八門火炮。
由格裡勃斯基中将指揮。
7月15日,海蘭泡俄軍企圖從黑河屯偷渡過江,被清軍擊退。
16日,俄軍大肆搜捕海蘭泡中國居民②。
次日上午,俄軍将三千餘名中國居民趕至黑龍江邊,進行慘絕人寰的大屠一殺。
“俄兵各持刀斧,東砍西劈,斷一屍一粉骨”。
至21日,五六千中國同胞慘遭殺害,緻使“骸鼻飄溢,蔽滿江岸”。
③與此同時,俄軍馬隊焚燒江東六十四屯,并将七千多居民驅入江中溺死。
列甯曾在《火星報》上發表文章,強烈譴責沙俄侵略者“殺人放火,把村莊燒光,把老百姓驅入黑龍江中活活淹死,槍殺和刺死手無寸鐵的居民和他們的妻子兒女”①等野獸般的暴行。
沙俄侵略軍的獸行,激起了瑷珲人民和清軍官兵的無比義憤。
鳳翔于7月17日晚派船接運難民,并令千餘清軍從下遊過江,抄襲俄軍後路。
18日淩晨,渡江清軍襲擊俄軍博爾多屯哨所,同五百名俄軍激戰四個多小時,斃傷敵人百餘名,焚毀彈藥庫一座。
當晚,清軍撤回瑷珲。
為了保證黑龍江的航運和加強進攻瑷珲的俄軍兵力,格羅傑科夫按照原定方案,于7月下旬從伯力和斯特列津斯克兩地,調遣步兵九個營、騎兵三個連、炮兵一個連,攜各種火炮四十門,組成兩支增援部隊,沿黑龍江兩岸西進。
這支俄軍沿途搗毀清軍各哨卡,于8月初抵達海蘭泡。
8月2日,俄軍開始進攻瑷珲。
為迷惑清軍,俄軍一部由瑷珲對岸渡江佯攻,主力則由蘇鮑齊奇少将率領,從黑河屯上遊偷渡過江。
駐守黑河屯一帶的三營清軍,在統領崇昆山指揮下憑壕堅守,同上岸俄軍激戰四小時後,退守瑷珲。
俄軍一萬四千餘人,于4日晨越過瑷珲北面的卡倫山,從北、東、南三面進攻瑷珲城。
守軍三千餘人頑強抵禦,城内的義和一團一及居民也奮起參戰。
俄軍以優勢炮火猛轟城垣。
激戰一天後,守軍不支,由鳳翔率領撤至城西南四十餘公裡的北二龍和額雨爾(驿站)一帶的山口。
撤退過程中,有三百餘名清軍于城郊被俄軍包圍,最後全部犧牲。
8月5日,俄軍入城,城内居民同侵略者逐屋争奪,一千五百餘人英勇戰死。
俄軍每前進一步,都付出了很大的代價。
俄軍攻占瑷珲後,即調整部署。
蘇鮑齊奇被晉升為中将,并奉命前往旅順,負責指揮奉天方向的作戰,同時調一部分俄軍随同前往,以增加南戰場的兵力。
其餘俄軍由倫年卡姆普夫指揮,繼續追擊清軍。
8月6日,倫年卡姆普夫率領四個半連騎兵組成的“快速支隊”,攜火炮兩門,直一逼一額雨爾。
其餘俄軍除守城者外,随後跟進。
退守額雨爾的清軍,依山挖壕築壘,憑險堅守。
俄軍一逼一近後,清軍突然發炮轟擊,斃傷敵四十人,予俄軍“快速支隊”以迎頭痛擊。
俄軍在正面進攻受挫後,便派一個連從右翼迂回至清軍側後。
鳳翔見兩面受敵,又見俄軍援兵趕到,乃率部退守北大嶺山口(今大青山)。
北大嶺山口森林密布,地勢險要,是小興安嶺的重要隘口。
鳳翔率部(八九個營約四千人)退守該地後,又從省城開來兩營援軍,兵力增至五千人,并有火炮十門。
當地鄂倫春族人民,也組織騎隊約五百人,自動前來參戰。
鳳翔決定利用有利地形,于山口兩側挖掘戰壕,将部隊蔭蔽于壕内,誘敵深入嶺底,然後從兩側發起突然攻擊。
8月13日(一說8月10日),俄軍“快速支隊”進入北大嶺山口,
東北三省軍民和義和一團一,為了保家衛國,在非常困難的情況下,同侵略軍展開了頑強的戰鬥。
一、瑷珲和呼倫貝爾方向的作戰及黑龍江省的陷落 瑷珲(今一愛一輝縣一愛一輝鄉),位于黑龍江中遊右岸,與它隔江相望的是江東六十四屯①,由瑷珲副都統管轄。
瑷珲北面的黑河屯(今一愛一輝縣)則同沙俄邊城海蘭泡隔江相望。
小興安嶺自西北向東南長約四百公裡,海拔六百至一千米,是黑龍江省北部的天然屏障。
瑷珲方向駐有清軍步、騎兵十六個營,由瑷珲副都統鳳翔指揮,守衛着南至富拉爾基屯、北至五道霍洛卡之間約七十五公裡的江岸。
守軍裝備有鋼制火炮八門、舊式火炮十六門,水師營有小船十餘艘。
俄軍在海蘭泡集中了步兵三個營又三個連、騎兵七個連、炮兵兩個連,加上地方部隊及其它武裝力量兩千餘人,共約七千餘人,配有二十八門火炮。
由格裡勃斯基中将指揮。
7月15日,海蘭泡俄軍企圖從黑河屯偷渡過江,被清軍擊退。
16日,俄軍大肆搜捕海蘭泡中國居民②。
次日上午,俄軍将三千餘名中國居民趕至黑龍江邊,進行慘絕人寰的大屠一殺。
“俄兵各持刀斧,東砍西劈,斷一屍一粉骨”。
至21日,五六千中國同胞慘遭殺害,緻使“骸鼻飄溢,蔽滿江岸”。
③與此同時,俄軍馬隊焚燒江東六十四屯,并将七千多居民驅入江中溺死。
列甯曾在《火星報》上發表文章,強烈譴責沙俄侵略者“殺人放火,把村莊燒光,把老百姓驅入黑龍江中活活淹死,槍殺和刺死手無寸鐵的居民和他們的妻子兒女”①等野獸般的暴行。
沙俄侵略軍的獸行,激起了瑷珲人民和清軍官兵的無比義憤。
鳳翔于7月17日晚派船接運難民,并令千餘清軍從下遊過江,抄襲俄軍後路。
18日淩晨,渡江清軍襲擊俄軍博爾多屯哨所,同五百名俄軍激戰四個多小時,斃傷敵人百餘名,焚毀彈藥庫一座。
當晚,清軍撤回瑷珲。
為了保證黑龍江的航運和加強進攻瑷珲的俄軍兵力,格羅傑科夫按照原定方案,于7月下旬從伯力和斯特列津斯克兩地,調遣步兵九個營、騎兵三個連、炮兵一個連,攜各種火炮四十門,組成兩支增援部隊,沿黑龍江兩岸西進。
這支俄軍沿途搗毀清軍各哨卡,于8月初抵達海蘭泡。
8月2日,俄軍開始進攻瑷珲。
為迷惑清軍,俄軍一部由瑷珲對岸渡江佯攻,主力則由蘇鮑齊奇少将率領,從黑河屯上遊偷渡過江。
駐守黑河屯一帶的三營清軍,在統領崇昆山指揮下憑壕堅守,同上岸俄軍激戰四小時後,退守瑷珲。
俄軍一萬四千餘人,于4日晨越過瑷珲北面的卡倫山,從北、東、南三面進攻瑷珲城。
守軍三千餘人頑強抵禦,城内的義和一團一及居民也奮起參戰。
俄軍以優勢炮火猛轟城垣。
激戰一天後,守軍不支,由鳳翔率領撤至城西南四十餘公裡的北二龍和額雨爾(驿站)一帶的山口。
撤退過程中,有三百餘名清軍于城郊被俄軍包圍,最後全部犧牲。
8月5日,俄軍入城,城内居民同侵略者逐屋争奪,一千五百餘人英勇戰死。
俄軍每前進一步,都付出了很大的代價。
俄軍攻占瑷珲後,即調整部署。
蘇鮑齊奇被晉升為中将,并奉命前往旅順,負責指揮奉天方向的作戰,同時調一部分俄軍随同前往,以增加南戰場的兵力。
其餘俄軍由倫年卡姆普夫指揮,繼續追擊清軍。
8月6日,倫年卡姆普夫率領四個半連騎兵組成的“快速支隊”,攜火炮兩門,直一逼一額雨爾。
其餘俄軍除守城者外,随後跟進。
退守額雨爾的清軍,依山挖壕築壘,憑險堅守。
俄軍一逼一近後,清軍突然發炮轟擊,斃傷敵四十人,予俄軍“快速支隊”以迎頭痛擊。
俄軍在正面進攻受挫後,便派一個連從右翼迂回至清軍側後。
鳳翔見兩面受敵,又見俄軍援兵趕到,乃率部退守北大嶺山口(今大青山)。
北大嶺山口森林密布,地勢險要,是小興安嶺的重要隘口。
鳳翔率部(八九個營約四千人)退守該地後,又從省城開來兩營援軍,兵力增至五千人,并有火炮十門。
當地鄂倫春族人民,也組織騎隊約五百人,自動前來參戰。
鳳翔決定利用有利地形,于山口兩側挖掘戰壕,将部隊蔭蔽于壕内,誘敵深入嶺底,然後從兩側發起突然攻擊。
8月13日(一說8月10日),俄軍“快速支隊”進入北大嶺山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