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沙俄入侵東北的準備及部署
關燈
小
中
大
東一帶進入戰争狀态,命令軍隊作好臨戰準備。
6月15日,陸軍大臣庫羅巴特金命令駐伯力的阿穆爾軍事總督格羅傑科夫中将,制訂進攻東北義和一團一及清軍的作戰計劃。
6月17日,八國聯軍侵占大沽,沙皇尼古拉二世便于6月23日宣布,首先在阿穆爾軍管區進行戰争動員,全區進入戰争狀态,并立即編組先遣軍。
接着,在沙俄亞洲部分的西伯利亞、土耳克斯坦軍管區以及歐洲部分的某些地區進行戰争動員。
7月6日,尼古拉二世宣布自任俄軍總司令,陸軍大臣庫羅巴特金任總參謀長。
不久,沙俄陸軍部下令将原駐阿穆爾地區的西伯利亞軍改編為西伯利亞第一軍,并将新征調的部隊進行統一編組和部署: 西伯利亞第一軍:集結于旅大、海參崴。
作戰部隊約三萬四千三百餘人,計有步兵四個旅(共三十二個營)、騎兵十四個連、工兵一個營又一個連、炮兵兩個營又六個連(裝備各種火炮九十六門)。
西伯利亞第二軍:集結于伯力。
作戰部隊約三萬六千二百餘人,計有步兵四個旅(共三十二個營)、騎兵一個混成師(共二十七個連)、工兵一個營(一說一個營又兩個連)、炮兵兩個營又七個連(裝備各種火炮九十門)。
西伯利亞第三軍:集結于赤塔、涅爾琴斯克(原尼布楚)等地。
作戰部隊約三萬一千三百餘人,計有步兵四個旅(共二十八個營)、騎兵一個師(共二十五個連,其中有一個裝備六門炮的騎炮連)、工兵四分之三個營、炮兵九個連(裝備各種火炮七十門)。
登陸軍:集結于海參崴、雙城子。
作戰部隊約三萬三千七百餘人,計有步兵四個旅(共三十二個營)、騎兵十三個連(一說十一個連)、工兵一個營又一個連、炮兵三個營又一個連(裝備各種火炮七十八門)。
以上共有作戰部隊約十三萬五千餘人,火炮三百二十八門。
此外,各要塞和軍區尚有留守部隊四萬餘人。
7月14日,八國聯軍攻占天津。
清廷因京城危急,已無力顧及東北三省的危局。
沙俄陸軍部抓緊這一時機,分别于7月18日和22日(俄曆7月5日和9日)緻電在伯力的格羅傑科夫和在旅順的阿列克謝也夫,指示俄軍三路從北部(鐵嶺以北,含吉林、黑龍江省)、一路從南部(盛京省)進攻中國東北地區:北部由西伯利亞第二軍、第三軍及登陸軍一部擔任主攻,司令部設于伯力,阿穆爾軍事總督格羅傑科夫中将任總指揮;南部由西伯利亞第一軍及登陸軍一部擔任主攻,司令部設于旅順,關東省(沙俄擅自設立)總督阿列克謝也夫海軍中将任總指揮。
沙俄陸軍部作戰指示的要點是,多路出兵,攻取齊齊哈爾、哈爾濱、吉林、長春、奉天等重要城市,以實現分進合擊、速戰速決,迅速奪取東北三省的戰略目的。
經格羅傑科夫和阿列克謝也夫建議對上述方案作某些調整,沙俄陸軍部最後決定按下述五路部署進攻: 西北路:以集結于赤塔、涅爾琴斯克的西伯利亞第三軍一部為主力,越過阿巴該圖,向東南進攻呼倫貝爾(今海拉爾市)、齊齊哈爾,爾後會同北路俄軍及東北路俄軍一部,向吉林、奉天推進。
北路:以集結于海蘭泡的西伯利亞第三軍一部為主力,渡過黑龍江,向南進攻瑷珲(今一愛一輝南)、墨爾根(今嫩江)、齊齊哈爾,爾後會同西北路俄軍及東北路俄軍一部,向伯都讷(今扶餘)、長春推進。
東北路:除派兵一部支援海蘭泡俄軍作戰外,以集結于伯力的西伯利亞第二軍為主力,沿黑龍江、松花江水路,向西南進攻三姓(今依蘭)、呼蘭、哈爾濱,與“護路隊”裡應外合攻占哈爾濱後,分兵一部向東進攻甯古塔(今甯安),另一部向西助攻齊齊哈爾,爾後會同西北路和北路俄軍,向吉林、奉天推進。
東南路(分兩個方向進攻):一部以集結于雙城子、海參崴的西伯利亞第一軍及登陸軍為主力,向西進攻牡丹江、葉河甯古塔;另一部從克拉斯基諾出發,向西進攻珲春、鄂摩和。
爾後合力向吉林、奉天推進。
南路:以集結于旅大的西伯利亞第一軍和登陸軍一部為主力。
一部從水路進攻營口(今營口市);另一部從陸路進攻熊嶽、蓋平(今蓋縣)。
爾後向遼一陽一、奉天推進,并在鐵嶺同北部戰場的四路俄軍會合。
在部署上述五路進攻的同時,沙俄政一府又向我東北三省鐵路沿線增派“護路隊”,使其由原來的六千餘人增至一萬一千人,借以牽制東北三省清軍的行動,策應各路俄軍的進攻。
6月15日,陸軍大臣庫羅巴特金命令駐伯力的阿穆爾軍事總督格羅傑科夫中将,制訂進攻東北義和一團一及清軍的作戰計劃。
6月17日,八國聯軍侵占大沽,沙皇尼古拉二世便于6月23日宣布,首先在阿穆爾軍管區進行戰争動員,全區進入戰争狀态,并立即編組先遣軍。
接着,在沙俄亞洲部分的西伯利亞、土耳克斯坦軍管區以及歐洲部分的某些地區進行戰争動員。
7月6日,尼古拉二世宣布自任俄軍總司令,陸軍大臣庫羅巴特金任總參謀長。
不久,沙俄陸軍部下令将原駐阿穆爾地區的西伯利亞軍改編為西伯利亞第一軍,并将新征調的部隊進行統一編組和部署: 西伯利亞第一軍:集結于旅大、海參崴。
作戰部隊約三萬四千三百餘人,計有步兵四個旅(共三十二個營)、騎兵十四個連、工兵一個營又一個連、炮兵兩個營又六個連(裝備各種火炮九十六門)。
西伯利亞第二軍:集結于伯力。
作戰部隊約三萬六千二百餘人,計有步兵四個旅(共三十二個營)、騎兵一個混成師(共二十七個連)、工兵一個營(一說一個營又兩個連)、炮兵兩個營又七個連(裝備各種火炮九十門)。
西伯利亞第三軍:集結于赤塔、涅爾琴斯克(原尼布楚)等地。
作戰部隊約三萬一千三百餘人,計有步兵四個旅(共二十八個營)、騎兵一個師(共二十五個連,其中有一個裝備六門炮的騎炮連)、工兵四分之三個營、炮兵九個連(裝備各種火炮七十門)。
登陸軍:集結于海參崴、雙城子。
作戰部隊約三萬三千七百餘人,計有步兵四個旅(共三十二個營)、騎兵十三個連(一說十一個連)、工兵一個營又一個連、炮兵三個營又一個連(裝備各種火炮七十八門)。
以上共有作戰部隊約十三萬五千餘人,火炮三百二十八門。
此外,各要塞和軍區尚有留守部隊四萬餘人。
7月14日,八國聯軍攻占天津。
清廷因京城危急,已無力顧及東北三省的危局。
沙俄陸軍部抓緊這一時機,分别于7月18日和22日(俄曆7月5日和9日)緻電在伯力的格羅傑科夫和在旅順的阿列克謝也夫,指示俄軍三路從北部(鐵嶺以北,含吉林、黑龍江省)、一路從南部(盛京省)進攻中國東北地區:北部由西伯利亞第二軍、第三軍及登陸軍一部擔任主攻,司令部設于伯力,阿穆爾軍事總督格羅傑科夫中将任總指揮;南部由西伯利亞第一軍及登陸軍一部擔任主攻,司令部設于旅順,關東省(沙俄擅自設立)總督阿列克謝也夫海軍中将任總指揮。
沙俄陸軍部作戰指示的要點是,多路出兵,攻取齊齊哈爾、哈爾濱、吉林、長春、奉天等重要城市,以實現分進合擊、速戰速決,迅速奪取東北三省的戰略目的。
經格羅傑科夫和阿列克謝也夫建議對上述方案作某些調整,沙俄陸軍部最後決定按下述五路部署進攻: 西北路:以集結于赤塔、涅爾琴斯克的西伯利亞第三軍一部為主力,越過阿巴該圖,向東南進攻呼倫貝爾(今海拉爾市)、齊齊哈爾,爾後會同北路俄軍及東北路俄軍一部,向吉林、奉天推進。
北路:以集結于海蘭泡的西伯利亞第三軍一部為主力,渡過黑龍江,向南進攻瑷珲(今一愛一輝南)、墨爾根(今嫩江)、齊齊哈爾,爾後會同西北路俄軍及東北路俄軍一部,向伯都讷(今扶餘)、長春推進。
東北路:除派兵一部支援海蘭泡俄軍作戰外,以集結于伯力的西伯利亞第二軍為主力,沿黑龍江、松花江水路,向西南進攻三姓(今依蘭)、呼蘭、哈爾濱,與“護路隊”裡應外合攻占哈爾濱後,分兵一部向東進攻甯古塔(今甯安),另一部向西助攻齊齊哈爾,爾後會同西北路和北路俄軍,向吉林、奉天推進。
東南路(分兩個方向進攻):一部以集結于雙城子、海參崴的西伯利亞第一軍及登陸軍為主力,向西進攻牡丹江、葉河甯古塔;另一部從克拉斯基諾出發,向西進攻珲春、鄂摩和。
爾後合力向吉林、奉天推進。
南路:以集結于旅大的西伯利亞第一軍和登陸軍一部為主力。
一部從水路進攻營口(今營口市);另一部從陸路進攻熊嶽、蓋平(今蓋縣)。
爾後向遼一陽一、奉天推進,并在鐵嶺同北部戰場的四路俄軍會合。
在部署上述五路進攻的同時,沙俄政一府又向我東北三省鐵路沿線增派“護路隊”,使其由原來的六千餘人增至一萬一千人,借以牽制東北三省清軍的行動,策應各路俄軍的進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