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沙俄入侵東北的準備及部署
關燈
小
中
大
東北三省幅員遼闊,物産豐富,是我國反抗外敵入侵的戰略要地。
沙俄對我國東北地區的侵略擴張由來已久。
十九世紀七十年代以後,沙俄政一府為了滿足資本主義的發展和封建貴族向外擴張的需要,進行了一系列的軍事改革:規定沙皇為俄軍的最高統帥,陸軍大臣負責指揮全軍的作戰和訓練;全國實行普遍義務兵役制,降低士兵服役年齡,擴大新兵來源;改進士兵訓練和軍官培訓制度,提高官兵素質;在全國建立十五個軍區,加強平時對軍隊的訓練和戰時對軍隊的指揮;整頓陸軍體制,一精一簡非戰鬥部隊,将野戰部隊和炮兵各增加60%;改進和統一軍隊的裝備,使用射程為兩千米的納甘特步槍和馬克沁機槍,統一了野炮、騎炮、野戰臼炮的形制,海軍艦隊也得到了加強。
至十九世紀末,沙俄已發展成為一個極富侵略一性一的軍事封建帝國主義國家。
中日甲午戰争以後,我國東北地區進一步成為沙俄推行其向遠東侵略擴張政策的重要目标。
在侵略我國東北地區的步驟上,沙俄當時有兩種主張:以陸軍大臣庫羅巴特金和外交大臣穆拉維約夫為代表的封建軍閥、貴族和軍事工業資本家,主張直接進行軍事占領;以财政大臣維特為代表的新興工業壟斷資本家和金融資本家,則主張以經濟掠奪手段實現最終征服。
沙皇政一府綜合兩種主張,決定采取雙一管一齊一下的侵華政策。
1896年,沙俄以聯合德、法幹涉日本還遼“有功”,誘迫清政一府與之簽訂《中俄密約》和《中俄合辦東省鐵路公司合同章程》,攫取了西伯利亞大鐵路中國段(中東鐵路)的建築權。
這條鐵路通過黑龍江、吉林兩省,直達海參崴(今蘇聯符拉迪沃斯托克),不但便于沙俄對我國東北地區進行經濟掠奪,而且便于軍事侵略。
維特當時就露骨地宣稱:有了這條鐵路,俄國就能在任何時間内,在最短的路線上,把自己的軍事力量運到海參崴及集中于滿洲、黃海海岸及離中國首都的近距離處,并促進附屬于中國的部族和俄國接近。
①1898年3月,沙俄又通過《旅大租地條約》,取得了從哈爾濱經寬城子(今長春)、奉天(今沈一陽一)至旅順、大連的中東鐵路支線築路權。
同年5、6月間,沙俄大批鐵路員工進入我東北三省,并從山東、直隸及當地雇用二十多萬中國民工,分十九個工區,開始全線修築鐵路。
通過築路,沙俄得以派遣各種人員,搜集東北三省的政治、經濟、軍事情報。
同時,又以“護路”為名,向鐵路沿線派遣了六千餘名武裝“護路隊”。
此外,還在哈爾濱設立有二千五百餘人駐守的鐵路警備司令部。
為适應侵略戰争的需要,沙俄在搶修中東鐵路的同時,又采取鎊種手段,控制東北地區的内河航運、公路交通以及外海通路。
當時,東北三省的額爾古納河、黑龍江、烏蘇裡江、松花江等主要河流及其支流的航運,幾乎均被沙俄所壟斷。
沙俄“阿穆爾汽船公司”擁有各種運輸船三百餘艘。
其中有專為适合松花江航行而建造的汽船;有由十三艘大型汽船組成的運載量達一萬五千餘噸的海上運輸隊。
1900年4月,中東鐵路千餘公裡的路基和大部分鋪軌工程已經完工,中東鐵路支線除中段二百餘公裡外,也已竣工。
至此,沙俄幾乎完全控制了我國東北地區的交通命脈,為戰時運送兵員和軍需物資創造了條件。
① 為了實現鲸吞我國東北三省的野心,沙俄還加緊進行大規模入侵的軍事準備。
自中日甲午戰争以後,沙俄在我國東北邊境地區的兵力日益增加,到1900年6月初,統轄黑龍江以北、烏蘇裡江以東大片地區的沙俄阿穆爾軍管區,已有兵員九萬八千餘人,馬一萬五千餘匹。
②除要塞及留守部隊外,這些部隊大部駐紮于我國東北三省當面的俄國各邊境城鎮,如海參崴、雙城子(今烏蘇裡斯克)、伯力(今哈巴羅夫斯克)、海蘭泡(今布拉戈維申斯克)、赤塔等地,直接窺視和威脅清軍行動。
與此同時,沙俄還加強了旅順軍港的建設,使其成為具有一定獨立作戰能力的軍事基地。
至1900年7月初,沙俄駐旅大兵力達兩萬三千三百餘人,遊弋于黃海、渤海的各種鋼鐵軍艦達四十一艘,水雷艇三十艘,控制了從黃海經朝鮮海峽及日本海抵海參崴的通路,溝通了南北各據點間的聯系。
從1900年6月初開始,沙俄最高當局即密切注視着我國直隸地區義和一團一運動發展的趨勢,尋找進攻我東北三省的時機和借口,同時加緊進行戰争準備。
6月8日,沙俄政一府宣布關
沙俄對我國東北地區的侵略擴張由來已久。
十九世紀七十年代以後,沙俄政一府為了滿足資本主義的發展和封建貴族向外擴張的需要,進行了一系列的軍事改革:規定沙皇為俄軍的最高統帥,陸軍大臣負責指揮全軍的作戰和訓練;全國實行普遍義務兵役制,降低士兵服役年齡,擴大新兵來源;改進士兵訓練和軍官培訓制度,提高官兵素質;在全國建立十五個軍區,加強平時對軍隊的訓練和戰時對軍隊的指揮;整頓陸軍體制,一精一簡非戰鬥部隊,将野戰部隊和炮兵各增加60%;改進和統一軍隊的裝備,使用射程為兩千米的納甘特步槍和馬克沁機槍,統一了野炮、騎炮、野戰臼炮的形制,海軍艦隊也得到了加強。
至十九世紀末,沙俄已發展成為一個極富侵略一性一的軍事封建帝國主義國家。
中日甲午戰争以後,我國東北地區進一步成為沙俄推行其向遠東侵略擴張政策的重要目标。
在侵略我國東北地區的步驟上,沙俄當時有兩種主張:以陸軍大臣庫羅巴特金和外交大臣穆拉維約夫為代表的封建軍閥、貴族和軍事工業資本家,主張直接進行軍事占領;以财政大臣維特為代表的新興工業壟斷資本家和金融資本家,則主張以經濟掠奪手段實現最終征服。
沙皇政一府綜合兩種主張,決定采取雙一管一齊一下的侵華政策。
1896年,沙俄以聯合德、法幹涉日本還遼“有功”,誘迫清政一府與之簽訂《中俄密約》和《中俄合辦東省鐵路公司合同章程》,攫取了西伯利亞大鐵路中國段(中東鐵路)的建築權。
這條鐵路通過黑龍江、吉林兩省,直達海參崴(今蘇聯符拉迪沃斯托克),不但便于沙俄對我國東北地區進行經濟掠奪,而且便于軍事侵略。
維特當時就露骨地宣稱:有了這條鐵路,俄國就能在任何時間内,在最短的路線上,把自己的軍事力量運到海參崴及集中于滿洲、黃海海岸及離中國首都的近距離處,并促進附屬于中國的部族和俄國接近。
①1898年3月,沙俄又通過《旅大租地條約》,取得了從哈爾濱經寬城子(今長春)、奉天(今沈一陽一)至旅順、大連的中東鐵路支線築路權。
同年5、6月間,沙俄大批鐵路員工進入我東北三省,并從山東、直隸及當地雇用二十多萬中國民工,分十九個工區,開始全線修築鐵路。
通過築路,沙俄得以派遣各種人員,搜集東北三省的政治、經濟、軍事情報。
同時,又以“護路”為名,向鐵路沿線派遣了六千餘名武裝“護路隊”。
此外,還在哈爾濱設立有二千五百餘人駐守的鐵路警備司令部。
為适應侵略戰争的需要,沙俄在搶修中東鐵路的同時,又采取鎊種手段,控制東北地區的内河航運、公路交通以及外海通路。
當時,東北三省的額爾古納河、黑龍江、烏蘇裡江、松花江等主要河流及其支流的航運,幾乎均被沙俄所壟斷。
沙俄“阿穆爾汽船公司”擁有各種運輸船三百餘艘。
其中有專為适合松花江航行而建造的汽船;有由十三艘大型汽船組成的運載量達一萬五千餘噸的海上運輸隊。
1900年4月,中東鐵路千餘公裡的路基和大部分鋪軌工程已經完工,中東鐵路支線除中段二百餘公裡外,也已竣工。
至此,沙俄幾乎完全控制了我國東北地區的交通命脈,為戰時運送兵員和軍需物資創造了條件。
① 為了實現鲸吞我國東北三省的野心,沙俄還加緊進行大規模入侵的軍事準備。
自中日甲午戰争以後,沙俄在我國東北邊境地區的兵力日益增加,到1900年6月初,統轄黑龍江以北、烏蘇裡江以東大片地區的沙俄阿穆爾軍管區,已有兵員九萬八千餘人,馬一萬五千餘匹。
②除要塞及留守部隊外,這些部隊大部駐紮于我國東北三省當面的俄國各邊境城鎮,如海參崴、雙城子(今烏蘇裡斯克)、伯力(今哈巴羅夫斯克)、海蘭泡(今布拉戈維申斯克)、赤塔等地,直接窺視和威脅清軍行動。
與此同時,沙俄還加強了旅順軍港的建設,使其成為具有一定獨立作戰能力的軍事基地。
至1900年7月初,沙俄駐旅大兵力達兩萬三千三百餘人,遊弋于黃海、渤海的各種鋼鐵軍艦達四十一艘,水雷艇三十艘,控制了從黃海經朝鮮海峽及日本海抵海參崴的通路,溝通了南北各據點間的聯系。
從1900年6月初開始,沙俄最高當局即密切注視着我國直隸地區義和一團一運動發展的趨勢,尋找進攻我東北三省的時機和借口,同時加緊進行戰争準備。
6月8日,沙俄政一府宣布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