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節 抗擊八國聯軍侵略的重大曆史意義和戰争失敗的原因

關燈
一、重大曆史意義 中國軍民被迫一進行的反對八國聯軍侵略的戰争,是民族自衛的正義戰争,雖然失敗了,仍有其重大的曆史意義。

     中日甲午戰争後,帝國主義分子就狂叫要瓜分中國,紛紛來華争奪勢力範圍。

    但是,由于它們之間存在着激烈的利害沖突,在此次聯合侵華戰争過程中,常常為各自的利益而争執不下,如欲進而瓜分中國,則其内部矛盾勢必加劇。

    更主要的是它們的侵略行徑不斷遭到中國軍民的強烈反抗,以農民為主體的氣勢磅礴的義和一團一運動,更是這種反抗的集中表現。

    帝國主義者看到,在中國除了軟弱可欺的統治階級之外,還存在着不畏強一暴、敢于同侵略者血戰到底的廣大人民群衆。

    正是這種“尚含有無限蓬勃生氣”①的億萬人民群衆反抗外來侵略的一精一神,迫使它們放棄直接瓜分中國的罪惡企圖,實行“以華治華”,即采取扶持和利用以慈禧為首的清政一府繼續充當其在華代理人的政策。

    但是,不管帝國主義如何變換侵略手法,以義和一團一運動為代表的中國人民的反帝一愛一國鬥争已經證明,中華民族是永遠不可征服的。

     在抗擊八國聯軍侵略的戰争中,義和一團一以簡陋的武器和血肉之軀,同侵略者進行了殊死的戰鬥。

    他們或者獨立作戰,襲擾和伏擊敵人(如廊坊阻擊戰);或者根據統一的計劃,同清軍并肩作戰(如三面進攻天津紫竹林租界);或者接受清軍将領調遣,從中“挑選一精一壯,編列成軍”,遂行戰鬥任務。

    不論采取何種形式,都有效地牽制和打擊了敵人,推動和支援了清軍的作戰。

    然而,由于義和一團一是由民間秘密結社轉化而來的自發的反帝一愛一國組織,始終處于分散狀态,沒有發展成為具有嚴格組織紀律的能實行集中統一指揮的武裝集一團一,更沒有産生具有統帥才能的領袖人物,所以盡避在反侵略戰争中作出了很大犧牲和貢獻,卻不能發展成為主要的軍事力量,起不到主力軍的作用。

    同時,由于義和一團一受宗教迷信束縛,無視近代槍炮的殺傷力,不注意講究戰術,使自己遭受許多不應有的損失。

    加之義和一團一在政治上提不出切實的鬥争綱領和口号,并把某些并不妥當的做法視為勇敢行為,對清政一府頑固派的一奸一詐行徑又缺乏應有的警惕,以緻最終在中外反動派的聯合鎮壓下失敗了。

    曆史再一次證明,單靠農民自發的力量,是無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務的。

    盡避如此,義和一團一反帝一愛一國運動畢竟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者的嚣張氣焰,打亂了帝國主義的侵華計劃與步驟。

    同時,義和一團一運動也動搖了清王朝的反動統治,促進了人民的進一步覺醒和中國資産階級民一主革命的發展。

    孫中山先生在六十多年前曾概括地指出:“八國聯軍之破北京,清後、帝之出走,議和之賠款九萬萬兩而後,則清廷之威信已掃地無餘,而人民之生計從此日蹙。

    國勢危急,岌岌不可終日,有志之士,多起救國之思,而革命風潮自此萌芽矣。

    ”①随着人民反帝反封建運動的日益高漲,資産階級民一主革命的潮流終于在神州大地上蔚然興起,加速了清王朝的崩潰。

    1955年,周恩來同志指出:“1900年的義和一團一運動,正是中國人民頑強地反抗帝國主義侵略的表現。

    他們的英勇鬥争是五十年後中國人民偉大勝利的奠基石之一。

    ”②這是對義和一團一反帝一愛一國鬥争曆史功績的進一步肯定。

     二、清軍戰敗的原因 清軍在這次反侵略戰争中的失敗,有極其深刻的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的原因。

     (一)朝廷腐敗,和戰分歧 面對八國聯軍的武裝入侵,清廷後、帝兩一黨一依然勾心鬥角,和戰分歧,加上東南各省督撫直接同帝國主義簽約“互保”,以緻朝廷内部分裂,中央同地方分裂。

    這樣,最高統治集一團一不可能有統一的對内對外政策和統一的政令軍令,不可能形成全國協同一緻、一團一結禦侮的政治局面,使侵略軍得以集中全力,放手向中國的北方進攻。

    而實際把持朝政的慈禧集一團一,又從其本身的政治利益出發,玩一弄“以一團一制夷”、“假夷滅一團一”的一陰一謀,時而煽惑義和一團一進行狹隘的民族排外行動,時而又出賣義和一團一,以奴才嘴臉乞求帝國主義的寬耍慈禧集一團一的所作所為,是斷送民族反侵略戰争的大好形勢、招緻戰争失敗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