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節 抗擊八國聯軍侵略的重大曆史意義和戰争失敗的原因
關燈
小
中
大
(二)财政拮據,饷械短绌
清政一府财政拮據,“部庫支绌”,隻得命令各省緊急籌款和趕運糧食接濟京師,令東南各省機器局星夜趕造軍械,以應急需。
但各省卻以“經費奇缺”等為由,向朝廷叫苦;東南各省督撫為了迫使清廷停戰求和,竟以“庫儲如洗”、“局存軍一火無多”為詞,拖延和拒絕接濟北方清軍,緻使參戰清軍饷械短绌。
無疑,财力物力嚴重不足,也是清軍戰敗的一個重要原因。
(三)軍事落後,指導無方 清軍在直隸地區有十二萬人,加上四萬勤王之師,共有十六萬人,還有數萬義和一團一配合作戰。
而聯軍總兵力最多時雖有十二萬餘人,但實際參戰兵力僅有三四萬人,每次大的作戰行動,一般不超過兩萬人。
在天津和北京等處作戰時,清軍在兵力上都占有兩倍以上的優勢,其所以屢戰屢敗,從軍事方面看,主要有以下原因: 第一,最高軍事當局昏庸混亂。
清廷在宣戰以後,委任榮祿統籌戰事,與徐桐、崇绮、奕、載漪并軍機大臣一起會商京師軍務。
從形式上看,這是清廷成立的最高指揮機構,但實際上這個機構處在慈禧的控制下,根本不能真正行使集中統一的指揮權。
榮祿等人都是後一黨一的核心人物,政治上唯慈禧之命是聽,軍事指揮上墨守陳規,颟顸無能。
在戰争過程中,經常消息不靈,情況不明,發布過時或不切實際的命令。
如大沽炮台于6月17日晨已經失守,而朝廷卻在6月19日發布了一個堅守大沽的作戰命令。
有時調動部隊朝令夕改,反複多變。
如6月初命董福祥部往天津助戰,而6月中又令其回京圍攻使館區。
又如從6月15日至7月24日的四十多天中,忽而令袁世凱帶隊來京,忽而令其原地駐守,忽而又令其派兵赴津作戰。
本來就不想參戰的袁世凱,便乘機拖延推诿,事後也無法追究其責任。
此外,部隊調動缺乏應有的組織和計劃。
6月17日,在決定宣戰前夕,朝廷令各省派勤王之師赴京調用,但是,關于各部隊到京的時間、地點、應執行的任務和隸屬關系,以及軍械糧饷的供給等問題,均無明确的要求和周密的計劃,緻使各省勤王之師有的到京後不知所措,有的徘徊不前,有的半道撤回,有的一戰即退,一片混亂景象。
第二,作戰方法保守落後。
聯軍進攻津京的作戰,基本上承襲1860年英法聯軍用過的老辦法。
如果清軍汲取曆史教訓,采取積極的防禦作戰方針,正面重點地部署守備兵力,同時集中強大的機動兵力于有利位置,協同守備部隊夾擊敵人,或主動攻擊聯軍的薄弱環節,并有計劃地和義和一團一配合,襲擊敵人後方交通運輸線,必然使遠隔重洋的侵略軍在人力物力的補充上日感困難,士氣不斷下降。
經過多次打擊,進而粉碎敵之進攻,奪取反侵略戰争的勝利,并不是不可能的。
但是,清軍采取的是分兵把口、單純防守的消極方針,在大沽、天津、北京各次防禦作戰中,都被敵人正面攻擊與側翼包圍而一舉攻破。
同時,清軍對于随着火炮的射速、射程和殺傷威力的提高而引起的作戰方式的發展變化,缺乏認識,保守過時的戰術,特别是在守城方法上,基本沿襲冷兵器時代的一套,因而盡避兵力居于優勢,仍不免于失敗。
第三,紀律松一弛,賞罰不明。
在這次反侵略戰争中,湧現出諸如聶士成、董福祥等積極抗戰的将領,由他們指揮的清軍,能同義和一團一一起打擊侵略者,并取得了一些勝利。
但是,在清軍高級将領中,恐洋畏敵、懼戰潰逃者居多數。
他們對所屬部隊平時不認真加以訓練,戰時又缺乏嚴格的紀律約束,以緻與敵接戰,一觸即潰,甚至不戰而逃。
統籌天津戰事的裕祿,不但不能與天津城共存亡,反而在城破之前率先逃跑。
宋慶受命後遲不赴津,到津後不僅不與聯軍作戰,反而槍口對内,殘殺義和一團一,天津失守後便一路狂逃至京。
馬玉昆由北倉敗經河西務時,遇敵不戰,徑逃南苑。
李秉衡曾上奏清廷,請求嚴明賞罰,懲辦潰逃之将。
清廷雖命李秉衡對敗逃清軍執行軍紀,但又包庇宋慶、馬玉昆等人,說他們“忠勇可靠”,并将馬提升為直隸提督。
相反,清延對抗戰比較堅決的聶士成卻屢加貶斥;說董福祥“驕難用”;對李秉衡也多方掣肘。
這種包庇重用敗軍之将,排斥打擊抗敵将領的做法,自然也是清軍戰敗的重要原因之一。
但各省卻以“經費奇缺”等為由,向朝廷叫苦;東南各省督撫為了迫使清廷停戰求和,竟以“庫儲如洗”、“局存軍一火無多”為詞,拖延和拒絕接濟北方清軍,緻使參戰清軍饷械短绌。
無疑,财力物力嚴重不足,也是清軍戰敗的一個重要原因。
(三)軍事落後,指導無方 清軍在直隸地區有十二萬人,加上四萬勤王之師,共有十六萬人,還有數萬義和一團一配合作戰。
而聯軍總兵力最多時雖有十二萬餘人,但實際參戰兵力僅有三四萬人,每次大的作戰行動,一般不超過兩萬人。
在天津和北京等處作戰時,清軍在兵力上都占有兩倍以上的優勢,其所以屢戰屢敗,從軍事方面看,主要有以下原因: 第一,最高軍事當局昏庸混亂。
清廷在宣戰以後,委任榮祿統籌戰事,與徐桐、崇绮、奕、載漪并軍機大臣一起會商京師軍務。
從形式上看,這是清廷成立的最高指揮機構,但實際上這個機構處在慈禧的控制下,根本不能真正行使集中統一的指揮權。
榮祿等人都是後一黨一的核心人物,政治上唯慈禧之命是聽,軍事指揮上墨守陳規,颟顸無能。
在戰争過程中,經常消息不靈,情況不明,發布過時或不切實際的命令。
如大沽炮台于6月17日晨已經失守,而朝廷卻在6月19日發布了一個堅守大沽的作戰命令。
有時調動部隊朝令夕改,反複多變。
如6月初命董福祥部往天津助戰,而6月中又令其回京圍攻使館區。
又如從6月15日至7月24日的四十多天中,忽而令袁世凱帶隊來京,忽而令其原地駐守,忽而又令其派兵赴津作戰。
本來就不想參戰的袁世凱,便乘機拖延推诿,事後也無法追究其責任。
此外,部隊調動缺乏應有的組織和計劃。
6月17日,在決定宣戰前夕,朝廷令各省派勤王之師赴京調用,但是,關于各部隊到京的時間、地點、應執行的任務和隸屬關系,以及軍械糧饷的供給等問題,均無明确的要求和周密的計劃,緻使各省勤王之師有的到京後不知所措,有的徘徊不前,有的半道撤回,有的一戰即退,一片混亂景象。
第二,作戰方法保守落後。
聯軍進攻津京的作戰,基本上承襲1860年英法聯軍用過的老辦法。
如果清軍汲取曆史教訓,采取積極的防禦作戰方針,正面重點地部署守備兵力,同時集中強大的機動兵力于有利位置,協同守備部隊夾擊敵人,或主動攻擊聯軍的薄弱環節,并有計劃地和義和一團一配合,襲擊敵人後方交通運輸線,必然使遠隔重洋的侵略軍在人力物力的補充上日感困難,士氣不斷下降。
經過多次打擊,進而粉碎敵之進攻,奪取反侵略戰争的勝利,并不是不可能的。
但是,清軍采取的是分兵把口、單純防守的消極方針,在大沽、天津、北京各次防禦作戰中,都被敵人正面攻擊與側翼包圍而一舉攻破。
同時,清軍對于随着火炮的射速、射程和殺傷威力的提高而引起的作戰方式的發展變化,缺乏認識,保守過時的戰術,特别是在守城方法上,基本沿襲冷兵器時代的一套,因而盡避兵力居于優勢,仍不免于失敗。
第三,紀律松一弛,賞罰不明。
在這次反侵略戰争中,湧現出諸如聶士成、董福祥等積極抗戰的将領,由他們指揮的清軍,能同義和一團一一起打擊侵略者,并取得了一些勝利。
但是,在清軍高級将領中,恐洋畏敵、懼戰潰逃者居多數。
他們對所屬部隊平時不認真加以訓練,戰時又缺乏嚴格的紀律約束,以緻與敵接戰,一觸即潰,甚至不戰而逃。
統籌天津戰事的裕祿,不但不能與天津城共存亡,反而在城破之前率先逃跑。
宋慶受命後遲不赴津,到津後不僅不與聯軍作戰,反而槍口對内,殘殺義和一團一,天津失守後便一路狂逃至京。
馬玉昆由北倉敗經河西務時,遇敵不戰,徑逃南苑。
李秉衡曾上奏清廷,請求嚴明賞罰,懲辦潰逃之将。
清廷雖命李秉衡對敗逃清軍執行軍紀,但又包庇宋慶、馬玉昆等人,說他們“忠勇可靠”,并将馬提升為直隸提督。
相反,清延對抗戰比較堅決的聶士成卻屢加貶斥;說董福祥“驕難用”;對李秉衡也多方掣肘。
這種包庇重用敗軍之将,排斥打擊抗敵将領的做法,自然也是清軍戰敗的重要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