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節 《辛醜條約》的簽訂

關燈
一、清廷西撤後的軍事部署及求和活動 慈禧攜帶光緒帝等離京出走後,不久馬玉昆、董福祥、宋慶等人相繼率部趕往山西護駕,榮祿等則南逃保定。

    為防聯軍進犯山西,清廷在北京的北、西、南三個方向部署兵力:北面的南口、居庸關、宣化、張家口等處,由馬玉昆部駐守;西面的飛狐嶺、紫荊關、靈丘等關隘,由升允所統陝軍八營駐守;南面的保定、正定、井陉等地,由榮祿率武衛中軍及從北京敗退至此的八十餘營清軍駐守。

    張春發、陳澤霖等部則撤回南方整訓。

     早在8月7日,清廷即授新任直隸總督李鴻章為全極大臣,令其“即日電商各國外部,先行停戰”①。

    北京失陷後,慈禧繼續加緊進行求和活動。

    8月27日,清廷令慶親王奕(正在西撤途中)即日回京議和,令李鴻章迅速赴京“會同妥商辦理”。

    為了向各國表示求和“誠意”,又于9月7日發出了一個對義和一團一畢露殺機的上谕,聲稱“義和一團一實為肇禍之由,今欲拔本塞源,非痛加刬除不可”①。

    從此,清政一府與帝國主義公開合流,共同鎮壓義和一團一。

     二、聯軍攻占京津周圍要地 八國聯軍攻占北京後,為了進一步擴大占領區,脅迫清政一府無條件地接受各國提出的各種“贖罪條件”,以“直隸一帶,尚有華兵固守之要區,拳匪聚合之一黨一隊”②為借口,從京津出兵四向攻掠。

    9月21日,德、俄軍攻占北塘炮台,22日占領蘆台。

    29日,聯軍七千三百餘人向山海關進犯。

    英軍恐俄軍先占山海關,使關内外鐵路聯接起來,将業已侵入東北的勢力進一步伸一入直隸,影響英國的在華利益,便派出“碧克美”号軍艦,于30日上午搶先抵達山海關。

    該地守将奉李鴻章不抵抗命令,主動讓出炮台、車站。

    次日下午俄軍到達後,英、俄兩軍幾乎發生沖突。

    後經調停,确定由各國侵略軍共同占領山海關。

    與此同時,德軍三百餘人攻占秦皇島,英、俄、法軍也相繼趕到。

    至此,從大沽至山海關各海口均為聯軍所控制。

     10月12日,聯軍派五千五百餘人出北京,四千餘人出天津,分兩路會攻保定。

    13日,法軍一部經霸州(今霸縣)等地先行到達,守軍聞風棄城西逃。

    直隸布政使廷雍竟開門“接待”法軍入城。

    10月19、20日,由北京、天津出發的兩路聯軍先後到達保定。

    聯軍占領保定後,四出侵擾,肆意搶掠燒殺,連開門揖盜的廷雍亦未幸免。

    各村義和一團一慘遭屠一殺,保定附近地區大部被聯軍侵占。

    當月,天津一帶的聯軍還向南竄犯,直至山東邊界地區。

     11月12日,德、意軍兩千五百餘人開始向北京以北地區進攻。

    駐南口、居庸關的馬玉昆部棄關而逃。

    24日,德、意軍攻宣化,守軍一萬餘人不戰而退。

    27日,京西北要地張家口也被聯軍侵占。

     聯軍控制直隸東、南、北各要地後,便西窺井陉。

    井陉隘口林立,地勢險要,自古為兵家必争之地。

    榮祿曾部署大同鎮總兵劉光才、湖北勤王兵将領總兵方友升等率軍二十營一萬餘人駐守。

    1901年1月28日,法軍百餘人進犯井陉,被守軍擊退。

    李鴻章害怕影響求和,竟于2月下旬嚴令守軍“退兵晉境,不準一人一騎東出”①。

    3月下旬,聯軍從天津增調法、德軍六七千人再度進犯。

    李鴻章又下令撤軍。

    4月20日,劉光才部十五營退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