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節 北京之戰
關燈
小
中
大
一、清軍在津京間的防禦部署
天津失陷後,清廷一面令從天津撤離的部隊在北倉、楊村等地設防,一面調派其它部隊增強北京及其附近地區的防禦。
其時,馬玉昆部十五營、聶士成餘部四營、呂本元部五營、何永盛部五營、安衛軍二營共約一萬五千人退至北倉,宋慶部十三營退至楊村。
蘆台有武衛前軍馮義和部十七營、胡殿甲部五營;北塘守軍如前。
此外,部分勤王之師也陸續到達:楊柳青有記名總兵蔣尚鈞部豫軍五營,北京附近有湖北提督張春發部武衛先鋒左翼十營,江西按察使陳澤霖部武衛先鋒右翼十營,總兵夏辛酉部嵩武軍六營,總兵萬本華部晉威軍四營,陝西布政使升允部陝軍八營,甘肅布政使岑春煊部甘軍六營,北京城内有駐軍六七萬人。
總計京津間兵力不下十萬。
此外,還有義和一團一七萬餘人,其中北京城内約有五萬,另二萬餘人分散在津京間的交通沿線。
為阻止聯軍沿北運河北上,退至北倉一帶的清軍萬餘人在馬玉昆的統率下,于北倉以南橫跨運河構築了兩道防禦陣地。
第一道由劉家擺渡(今劉家碼頭)、韓家樹(今韓家墅)、火藥局(今楊家咀附近)、劉家房、唐家灣、穆莊(今天穆村)等據點組成,構築了火炮陣地,埋設了地雷,由武衛左軍、武衛前軍及淮軍、練軍等九千人防守。
第二道以北倉南的王莊為中心,構築向左右各延伸三公裡的壘牆,并在各要隘埋設地雷。
在北倉東南和西北構築了火炮陣地,分别配置十門和十四門火炮。
北倉東南地勢空曠,于馬家莊築壩開溝,引水淹灌。
第二道陣地由武衛左軍四五千人防守。
此外,北倉附近尚有一二千人作為預備隊。
宋慶以楊村車站為中心,跨北運河構築了正面約五公裡長的壘牆,由五千人駐守;并沉大船二三十隻于運河中,以堵塞水道。
7月18日,清廷派翼長長麟、文瑞分統北京義和一團一兩千餘人前往通州及其以南地區,挖壕築壘,令其“扼要助剿,勿任敵兵北犯”①。
二、聯軍北犯 八國聯軍占領天津後,立即派兵占據各要隘、炮台,修整工事,防禦清軍及義和一團一的反攻,并成立“都統衙門”②,以維護其侵略秩序。
同時,繼續調兵遣将,準備進犯北京。
7月底8月初,聯軍在天津的兵力已增至三萬四千人,北上作戰的準備工作基本就緒。
8月3日,侵略軍召開指揮官會議,協調了彼此間的意見,拟定了進攻北京的計劃,準備集中兵力,攻占北運河兩岸各戰略要點,最後奪取北京城。
8月4日夜,聯軍除以部分兵力留守天津、大沽等地外,集中一萬八千餘人及八十一門火炮,從天津出發,沿北運河兩岸向北倉進犯。
運河右岸為日、英、美軍,共一萬三千二百二十人,攜帶火炮五十三門;左岸為俄、德、法、意、奧軍,共四千八百五十四人,攜帶火炮二十八門。
8月5日2時許,聯軍接近并進攻清軍第一道防禦陣地的劉家擺渡、韓家樹、火藥局等據點。
清軍稍事還擊,即潰散撤退。
5時左右,第一道防禦陣地即被敵攻占。
之後,日軍從西側,英軍從中部,美軍為後援,進攻清軍的第二道防禦陣地。
日軍由西側“繞道十餘裡,出馬軍後”,馬玉昆部“盡失其險”。
①在聯軍前後夾擊下,清軍腹背受敵,且戰且退。
當清軍同聯軍接戰時,附近義和一團一數千人趕來助戰,雖然給聯軍以不小的打擊,但也未能阻止敵人的進攻。
當日上午9時,北倉防線及北倉據點全被敵人攻占。
北運河左岸的聯軍因徒涉水淹地,行動遲緩,戰鬥結束後才趕到北倉。
此戰,聯軍共死九十五人,傷五百四十人。
8月6日晨,聯軍乘勝分路進攻楊村的清
其時,馬玉昆部十五營、聶士成餘部四營、呂本元部五營、何永盛部五營、安衛軍二營共約一萬五千人退至北倉,宋慶部十三營退至楊村。
蘆台有武衛前軍馮義和部十七營、胡殿甲部五營;北塘守軍如前。
此外,部分勤王之師也陸續到達:楊柳青有記名總兵蔣尚鈞部豫軍五營,北京附近有湖北提督張春發部武衛先鋒左翼十營,江西按察使陳澤霖部武衛先鋒右翼十營,總兵夏辛酉部嵩武軍六營,總兵萬本華部晉威軍四營,陝西布政使升允部陝軍八營,甘肅布政使岑春煊部甘軍六營,北京城内有駐軍六七萬人。
總計京津間兵力不下十萬。
此外,還有義和一團一七萬餘人,其中北京城内約有五萬,另二萬餘人分散在津京間的交通沿線。
為阻止聯軍沿北運河北上,退至北倉一帶的清軍萬餘人在馬玉昆的統率下,于北倉以南橫跨運河構築了兩道防禦陣地。
第一道由劉家擺渡(今劉家碼頭)、韓家樹(今韓家墅)、火藥局(今楊家咀附近)、劉家房、唐家灣、穆莊(今天穆村)等據點組成,構築了火炮陣地,埋設了地雷,由武衛左軍、武衛前軍及淮軍、練軍等九千人防守。
第二道以北倉南的王莊為中心,構築向左右各延伸三公裡的壘牆,并在各要隘埋設地雷。
在北倉東南和西北構築了火炮陣地,分别配置十門和十四門火炮。
北倉東南地勢空曠,于馬家莊築壩開溝,引水淹灌。
第二道陣地由武衛左軍四五千人防守。
此外,北倉附近尚有一二千人作為預備隊。
宋慶以楊村車站為中心,跨北運河構築了正面約五公裡長的壘牆,由五千人駐守;并沉大船二三十隻于運河中,以堵塞水道。
7月18日,清廷派翼長長麟、文瑞分統北京義和一團一兩千餘人前往通州及其以南地區,挖壕築壘,令其“扼要助剿,勿任敵兵北犯”①。
二、聯軍北犯 八國聯軍占領天津後,立即派兵占據各要隘、炮台,修整工事,防禦清軍及義和一團一的反攻,并成立“都統衙門”②,以維護其侵略秩序。
同時,繼續調兵遣将,準備進犯北京。
7月底8月初,聯軍在天津的兵力已增至三萬四千人,北上作戰的準備工作基本就緒。
8月3日,侵略軍召開指揮官會議,協調了彼此間的意見,拟定了進攻北京的計劃,準備集中兵力,攻占北運河兩岸各戰略要點,最後奪取北京城。
8月4日夜,聯軍除以部分兵力留守天津、大沽等地外,集中一萬八千餘人及八十一門火炮,從天津出發,沿北運河兩岸向北倉進犯。
運河右岸為日、英、美軍,共一萬三千二百二十人,攜帶火炮五十三門;左岸為俄、德、法、意、奧軍,共四千八百五十四人,攜帶火炮二十八門。
8月5日2時許,聯軍接近并進攻清軍第一道防禦陣地的劉家擺渡、韓家樹、火藥局等據點。
清軍稍事還擊,即潰散撤退。
5時左右,第一道防禦陣地即被敵攻占。
之後,日軍從西側,英軍從中部,美軍為後援,進攻清軍的第二道防禦陣地。
日軍由西側“繞道十餘裡,出馬軍後”,馬玉昆部“盡失其險”。
①在聯軍前後夾擊下,清軍腹背受敵,且戰且退。
當清軍同聯軍接戰時,附近義和一團一數千人趕來助戰,雖然給聯軍以不小的打擊,但也未能阻止敵人的進攻。
當日上午9時,北倉防線及北倉據點全被敵人攻占。
北運河左岸的聯軍因徒涉水淹地,行動遲緩,戰鬥結束後才趕到北倉。
此戰,聯軍共死九十五人,傷五百四十人。
8月6日晨,聯軍乘勝分路進攻楊村的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