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 大沽、天津之戰
關燈
小
中
大
一、義和一團一及清軍英勇阻擊西摩爾侵略軍(參見附圖二十)
列強于1900年5月底6月初派兵四百餘人進入北京後,6月9日,駐天津各領事又開會決定,再從駐天津租界的三千餘官兵中一抽一調兩千餘人,由英國海軍中将西摩爾、美國海軍上校麥克拉率領,分批乘火車進入北京。
6月10日上午9時,西摩爾率第一批八百餘人(攜帶火炮數門)乘火車自天津出發,後續部隊拟于三日内分批離津北上。
當時,京津鐵路有些地段已被義和一團一拆毀,西摩爾派兵邊修邊進,次日下午方抵廊坊。
當西摩爾督隊搶修前方鐵路時,附近的義和一團一員手持大刀、長矛沖上前去,同敵人展開白刃戰,迫使侵略軍逃向廊坊車站。
義和一團一緊追不舍,将侵略軍圍困于廊坊。
6月14日晨,侵略軍正欲繼續北上,義和一團一三百餘人一大聲疾呼,沖向廊坊車站,斃傷敵兵多人。
當日下午,義和一團一還對留守落垡車站的侵略軍進行襲擊,西摩爾不得不派兵回救。
鑒于前進無望,西摩爾于6月16日率部撤至楊村。
18日14時30分,董福祥部甘軍三千餘人及義和一團一二千餘人,向尚留于廊坊的侵略軍兩列火車發起進攻。
經過八十多分鐘的激烈戰鬥,斃傷敵五十餘人。
侵略軍撤至楊村車站後,又遭義和一團一包圍襲擊,死傷近四十人。
6月19日晚,西摩爾侵略軍已處于缺糧少彈、被動挨打的窘境,遂決定搶奪附近民船數艘,運載傷兵、軍械,順北運河撤回天津,部隊則沿北運河東岸徒步行軍。
6月20日,侵略軍從楊村撤退。
侵略軍在向天津撤退途中,仍不斷遭到義和一團一及清軍聶士成部的襲擊。
6月21日14時半,在北倉、穆莊與聶士成部發生激戰。
聶士成親自指揮作戰。
侵略軍受創甚重,白天不敢行軍,夜間拚命狂逃,于6月22日2時左右抵近天津西北郊的西沽。
該處有清軍的武庫(軍械局),内貯大量槍炮彈藥,周圍牆垣甚厚,防禦條件較好。
駐守該庫的清軍為練軍卞長勝、陶良才部。
此外,武衛前軍左路統領楊慕時部也于6月21日上午10時左右由保定到達西沽。
由于守軍疏于防範,楊慕時部又倉卒赴戰,武庫于22日淩晨被侵略軍攻占。
西摩爾侵略軍得到了糧彈補充,獲得了喘一息機會;但由于沿途連遭襲擊,死傷已近三百人,又一抽一出數百人擡傷員,能戰之兵已不滿千,很難通過清軍及義和一團一的駐區進入租界,隻得暫駐西沽,并秘密派人前往租界求援。
6月26日,侵略軍摧毀西沽武庫,在千餘援軍接應下退入天津租界。
這次作戰,義和一團一及清軍共擊斃侵略軍六十二人,擊傷二百二十八人,徹底粉碎了西摩爾所率聯軍進犯北京的計劃,給了侵略者以沉重打擊。
特别是義和一團一的勇敢一精一神,使侵略軍大為震驚。
戰後,西摩爾心有餘悸地說:“義和一團一所用設為西式槍炮,則所率聯軍,必全軍覆滅。
”①6月20日,侵略軍已處于彈盡糧絕的境地,如果當時廊坊一帶的董福祥部南下緊追,聶士成部在楊村、北倉一帶全力堵截,同義和一團一數千人協同作戰,有可能将敵全部殲滅。
但是,正在這個關鍵時刻,慈禧竟令董福祥部回京圍攻使館區,從而喪失了南北夾擊逃敵的戰機。
聶士成部在楊村、北倉的阻擊戰中,大多以村莊為陣地,遠離運河河道,遙向敵人開炮。
雖然炮聲隆隆,但殺傷敵人不多,加之沒有切斷運河航道,緻使侵略軍得以乘夜暗竄越北倉,逃至津郊西沽。
侵略軍奪占了西沽武庫後,在津清軍未能集中兵力組織圍攻。
6月23日晨,楊慕時部一度攻入武庫,但卞、陶兩部竟觀望不戰,結果楊部因兵力不足,被迫退出。
6月26日上午,西摩爾沿鐵路撤回租界時,附近清軍不積極出擊,最後終于喪失了全殲該敵的良機。
二、大沽失守 正當西摩爾侵略軍在廊坊受到義和一團一及清軍阻擊時,聯軍以突然襲擊的方式侵占了大沽。
大沽是天津的門戶。
第二次鴉片戰争後,清政一府對該處炮台進行了修複和改建。
八國聯軍進犯前夕,南北兩岸共有四座飽台:主炮台在白河口南岸,安設各種火炮五十六門,并有發電所、電信局各一處,探照燈兩具;主炮台之南建有一座新炮台,安設各種火炮二十門。
白河口北岸建有北炮台,安設各種火炮七十四門,并有電信局一處;北炮台之西北建有西北炮台,安設各種火炮二十門。
這些火炮大部是克虜伯、阿姆斯特朗式和國内仿制的産品。
駐守大沽炮台的清軍,有天津鎮總兵羅榮光部淮軍六營三千人及一個水雷營。
此外,還有葉祖珪所率北洋海軍“海容”号巡洋艦一艘和“海龍”号等魚雷艇四艘,泊于白河口内。
根據以往的不平等條約,列強的艦船可以出入白河口而不受任何阻攔。
1900年5月底,大沽守軍拟增兵駐守火車站,控制大沽至天津的鐵路交通,并在白河
6月10日上午9時,西摩爾率第一批八百餘人(攜帶火炮數門)乘火車自天津出發,後續部隊拟于三日内分批離津北上。
當時,京津鐵路有些地段已被義和一團一拆毀,西摩爾派兵邊修邊進,次日下午方抵廊坊。
當西摩爾督隊搶修前方鐵路時,附近的義和一團一員手持大刀、長矛沖上前去,同敵人展開白刃戰,迫使侵略軍逃向廊坊車站。
義和一團一緊追不舍,将侵略軍圍困于廊坊。
6月14日晨,侵略軍正欲繼續北上,義和一團一三百餘人一大聲疾呼,沖向廊坊車站,斃傷敵兵多人。
當日下午,義和一團一還對留守落垡車站的侵略軍進行襲擊,西摩爾不得不派兵回救。
鑒于前進無望,西摩爾于6月16日率部撤至楊村。
18日14時30分,董福祥部甘軍三千餘人及義和一團一二千餘人,向尚留于廊坊的侵略軍兩列火車發起進攻。
經過八十多分鐘的激烈戰鬥,斃傷敵五十餘人。
侵略軍撤至楊村車站後,又遭義和一團一包圍襲擊,死傷近四十人。
6月19日晚,西摩爾侵略軍已處于缺糧少彈、被動挨打的窘境,遂決定搶奪附近民船數艘,運載傷兵、軍械,順北運河撤回天津,部隊則沿北運河東岸徒步行軍。
6月20日,侵略軍從楊村撤退。
侵略軍在向天津撤退途中,仍不斷遭到義和一團一及清軍聶士成部的襲擊。
6月21日14時半,在北倉、穆莊與聶士成部發生激戰。
聶士成親自指揮作戰。
侵略軍受創甚重,白天不敢行軍,夜間拚命狂逃,于6月22日2時左右抵近天津西北郊的西沽。
該處有清軍的武庫(軍械局),内貯大量槍炮彈藥,周圍牆垣甚厚,防禦條件較好。
駐守該庫的清軍為練軍卞長勝、陶良才部。
此外,武衛前軍左路統領楊慕時部也于6月21日上午10時左右由保定到達西沽。
由于守軍疏于防範,楊慕時部又倉卒赴戰,武庫于22日淩晨被侵略軍攻占。
西摩爾侵略軍得到了糧彈補充,獲得了喘一息機會;但由于沿途連遭襲擊,死傷已近三百人,又一抽一出數百人擡傷員,能戰之兵已不滿千,很難通過清軍及義和一團一的駐區進入租界,隻得暫駐西沽,并秘密派人前往租界求援。
6月26日,侵略軍摧毀西沽武庫,在千餘援軍接應下退入天津租界。
這次作戰,義和一團一及清軍共擊斃侵略軍六十二人,擊傷二百二十八人,徹底粉碎了西摩爾所率聯軍進犯北京的計劃,給了侵略者以沉重打擊。
特别是義和一團一的勇敢一精一神,使侵略軍大為震驚。
戰後,西摩爾心有餘悸地說:“義和一團一所用設為西式槍炮,則所率聯軍,必全軍覆滅。
”①6月20日,侵略軍已處于彈盡糧絕的境地,如果當時廊坊一帶的董福祥部南下緊追,聶士成部在楊村、北倉一帶全力堵截,同義和一團一數千人協同作戰,有可能将敵全部殲滅。
但是,正在這個關鍵時刻,慈禧竟令董福祥部回京圍攻使館區,從而喪失了南北夾擊逃敵的戰機。
聶士成部在楊村、北倉的阻擊戰中,大多以村莊為陣地,遠離運河河道,遙向敵人開炮。
雖然炮聲隆隆,但殺傷敵人不多,加之沒有切斷運河航道,緻使侵略軍得以乘夜暗竄越北倉,逃至津郊西沽。
侵略軍奪占了西沽武庫後,在津清軍未能集中兵力組織圍攻。
6月23日晨,楊慕時部一度攻入武庫,但卞、陶兩部竟觀望不戰,結果楊部因兵力不足,被迫退出。
6月26日上午,西摩爾沿鐵路撤回租界時,附近清軍不積極出擊,最後終于喪失了全殲該敵的良機。
二、大沽失守 正當西摩爾侵略軍在廊坊受到義和一團一及清軍阻擊時,聯軍以突然襲擊的方式侵占了大沽。
大沽是天津的門戶。
第二次鴉片戰争後,清政一府對該處炮台進行了修複和改建。
八國聯軍進犯前夕,南北兩岸共有四座飽台:主炮台在白河口南岸,安設各種火炮五十六門,并有發電所、電信局各一處,探照燈兩具;主炮台之南建有一座新炮台,安設各種火炮二十門。
白河口北岸建有北炮台,安設各種火炮七十四門,并有電信局一處;北炮台之西北建有西北炮台,安設各種火炮二十門。
這些火炮大部是克虜伯、阿姆斯特朗式和國内仿制的産品。
駐守大沽炮台的清軍,有天津鎮總兵羅榮光部淮軍六營三千人及一個水雷營。
此外,還有葉祖珪所率北洋海軍“海容”号巡洋艦一艘和“海龍”号等魚雷艇四艘,泊于白河口内。
根據以往的不平等條約,列強的艦船可以出入白河口而不受任何阻攔。
1900年5月底,大沽守軍拟增兵駐守火車站,控制大沽至天津的鐵路交通,并在白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