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 大沽、天津之戰
關燈
小
中
大
口布設水雷,控制外國艦船出入。
帝國主義者得此消息後,6月15日在俄國旗艦上開會,研究确定了從水陸兩路攻取大沽的作戰部署,當即令先已駛入白河的十艘吃水較淺的千噸以下艦艇做好作戰準備,并派遣日軍三百名(随帶火炮兩門)于當晚至塘沽登陸。
16日,各國海軍頭目又開會一精一心策劃,并令已在白河内的各艦駛泊各自的作戰位置:日艦“一愛一宕号”、美艦“莫諾卡西”号駛靠塘沽火車站附近的白河左岸邊,以便保護車站;英水雷驅逐艦“惠欽古”号、“弗一愛一摩”号駛靠清軍水雷營附近,監視北洋海軍的四艘魚雷艇;法炮艦“利夭”号、德炮艦“伊爾契斯”号駛靠位于塘沽、大沽之間的海關附近;俄炮艦“基裡亞克”号、“考裡埃芝”号、“保布爾”号駛靠白河右岸東沽附近;英巡洋艦“阿爾舍林”号在俄艦北側于家堡對岸,以便共同炮擊南北炮台。
各艦裝備有七至二十厘米口徑的速射炮,還有不少口徑為三十七至四十七毫米的機關炮。
當日,又有英、德、俄各軍約六百人,由德國海軍大校波爾指揮在塘沽分批登陸(連同15日晚登岸的日軍,共有九百餘人),準備從側後進攻大沽炮台。
至此,聯軍的作戰部署已基本就緒。
這時,大沽守軍也加強了炮台的守備,并于6月16日在白河口布設水雷,封鎖航道,阻止敵軍艦船出入。
聯軍即以此為借口,由俄國海軍副司令海爾布德朗出面,于16日19時半給羅榮光發出最後通牒,胡說清軍在白河口布設水雷及加強大沽防禦,“于我西人代平匪亂一事,實有不便”,無理限令中國守軍于17日淩晨2時交出炮台。
駐天津各國領事也将同樣内容的通牒遞交裕祿。
羅榮光嚴辭拒絕,并立即傳令各炮台準備戰鬥。
6月17日零時50分,距通牒限定的時間還差七十分鐘,侵略軍便開始進攻大沽炮台。
泊于白河的聯軍艦艇首先發炮轟擊南北兩岸炮台,守軍被迫還擊。
這時,集結在塘沽的聯軍分左中右三路直一逼一西北炮台。
在敵軍猛烈攻擊下,西北炮台于5時左右失守。
6時許,聯軍未遇抵抗便占據了北炮台。
之後,左岸陸路聯軍從北炮台,法、俄各艦從所在位置向南炮台猛烈轟擊。
同時,俄、德、法軍一部,由北炮台附近渡至白河南岸,從側後抄襲南炮台。
南炮台守軍腹背受敵,彈藥庫又中彈起火,傷亡不斷增加,被迫撤退。
至6時50分,大沽炮台全部失守,清軍殘部向新城方向退走。
此次作戰,清軍陣亡七八百人,北洋海軍“海容”号巡洋艦及四艘魚雷艇也被聯軍擄走。
聯軍死五十八人,傷一百九十七人,并有四艘戰艦負傷。
聯軍奪占大沽炮台後,控制了大沽口和火車站,使海上援兵能夠順利地運往天津,給津京、直隸地區軍民的防禦作戰增加了不少困難。
大沽炮台的失守,與清政一府在兵力部署上采取重北京而輕津沽的方針有很大關系。
6月上旬,各國軍艦雲集大沽,侵略軍大批上岸的時候,清政一府仍沒有增派軍隊加強大沽、塘沽、北塘的守禦,緻使分守大沽炮台、火車站、海關等地的三千清軍,在毫無外援和不能互相策應的情況下,被侵略軍各個擊破。
其次,大沽炮台的失守,還與戰備不及時有關。
守将羅榮光,直至侵略軍的十艘艦艇駛入白河作戰位置後,才在白河口布設水雷,封鎖航道;九百多名敵海軍陸戰隊在塘沽登陸時,也沒有及時采取應急措施,緻使聯軍順利實施水陸夾攻,在六個小時内即奪占了整個炮台。
大沽炮台的失守,也反映出炮台構築的落後,如炮位及軍一火倉庫,都沒有采取蔭蔽、僞裝和加強保護的措施,全部暴露在外,成為敵人轟擊的目标。
在守備戰術上,羅榮光以絕大部分兵力分守幾處炮台,台外缺少機動兵力,以緻當敵人從側後抄襲時,不能組織有效的阻擊,粉碎敵人的進攻。
事實再一次證明,孤立地防守炮台,總是難以守住的。
三、天津之戰(參見附圖二十一) 6月19日,清廷還不知道大沽炮台已經失守,但已接到6月17日裕祿關于列強強索大沽炮台的奏折,于是一面令裕祿固守大沽炮台,一面照會各國公使,抗議列強的無理行為,并要求各國駐華公使于二十四小時内從北京撤往天津。
鑒于形勢嚴峻,慈禧于6月16日至19日多次召開禦前會議,讨論和戰問題。
當時,光緒帝存有依靠列強恢複自身權力的幻想,因此,以他為首的帝一黨一,對外主和,對内主“剿”。
他們認為,“諸國之強,十倍于日本,合而謀我,何以禦之?”并提出“亂民當早除,不然,禍不測”。
①中央和地方的洋務派官僚也主張與帝國主義媾和,全力鎮壓義和一團一。
以慈禧為首的後一黨一本來也不願與帝國主義作戰,但當時和帝國主義存在一些矛盾。
特别是慈禧欲立端郡王載漪的兒子溥俊為大阿哥(帝位繼承人),一逼一迫光緒讓位,各國公使表示不予承認,這使她對帝國主義列強非常不滿。
在
帝國主義者得此消息後,6月15日在俄國旗艦上開會,研究确定了從水陸兩路攻取大沽的作戰部署,當即令先已駛入白河的十艘吃水較淺的千噸以下艦艇做好作戰準備,并派遣日軍三百名(随帶火炮兩門)于當晚至塘沽登陸。
16日,各國海軍頭目又開會一精一心策劃,并令已在白河内的各艦駛泊各自的作戰位置:日艦“一愛一宕号”、美艦“莫諾卡西”号駛靠塘沽火車站附近的白河左岸邊,以便保護車站;英水雷驅逐艦“惠欽古”号、“弗一愛一摩”号駛靠清軍水雷營附近,監視北洋海軍的四艘魚雷艇;法炮艦“利夭”号、德炮艦“伊爾契斯”号駛靠位于塘沽、大沽之間的海關附近;俄炮艦“基裡亞克”号、“考裡埃芝”号、“保布爾”号駛靠白河右岸東沽附近;英巡洋艦“阿爾舍林”号在俄艦北側于家堡對岸,以便共同炮擊南北炮台。
各艦裝備有七至二十厘米口徑的速射炮,還有不少口徑為三十七至四十七毫米的機關炮。
當日,又有英、德、俄各軍約六百人,由德國海軍大校波爾指揮在塘沽分批登陸(連同15日晚登岸的日軍,共有九百餘人),準備從側後進攻大沽炮台。
至此,聯軍的作戰部署已基本就緒。
這時,大沽守軍也加強了炮台的守備,并于6月16日在白河口布設水雷,封鎖航道,阻止敵軍艦船出入。
聯軍即以此為借口,由俄國海軍副司令海爾布德朗出面,于16日19時半給羅榮光發出最後通牒,胡說清軍在白河口布設水雷及加強大沽防禦,“于我西人代平匪亂一事,實有不便”,無理限令中國守軍于17日淩晨2時交出炮台。
駐天津各國領事也将同樣内容的通牒遞交裕祿。
羅榮光嚴辭拒絕,并立即傳令各炮台準備戰鬥。
6月17日零時50分,距通牒限定的時間還差七十分鐘,侵略軍便開始進攻大沽炮台。
泊于白河的聯軍艦艇首先發炮轟擊南北兩岸炮台,守軍被迫還擊。
這時,集結在塘沽的聯軍分左中右三路直一逼一西北炮台。
在敵軍猛烈攻擊下,西北炮台于5時左右失守。
6時許,聯軍未遇抵抗便占據了北炮台。
之後,左岸陸路聯軍從北炮台,法、俄各艦從所在位置向南炮台猛烈轟擊。
同時,俄、德、法軍一部,由北炮台附近渡至白河南岸,從側後抄襲南炮台。
南炮台守軍腹背受敵,彈藥庫又中彈起火,傷亡不斷增加,被迫撤退。
至6時50分,大沽炮台全部失守,清軍殘部向新城方向退走。
此次作戰,清軍陣亡七八百人,北洋海軍“海容”号巡洋艦及四艘魚雷艇也被聯軍擄走。
聯軍死五十八人,傷一百九十七人,并有四艘戰艦負傷。
聯軍奪占大沽炮台後,控制了大沽口和火車站,使海上援兵能夠順利地運往天津,給津京、直隸地區軍民的防禦作戰增加了不少困難。
大沽炮台的失守,與清政一府在兵力部署上采取重北京而輕津沽的方針有很大關系。
6月上旬,各國軍艦雲集大沽,侵略軍大批上岸的時候,清政一府仍沒有增派軍隊加強大沽、塘沽、北塘的守禦,緻使分守大沽炮台、火車站、海關等地的三千清軍,在毫無外援和不能互相策應的情況下,被侵略軍各個擊破。
其次,大沽炮台的失守,還與戰備不及時有關。
守将羅榮光,直至侵略軍的十艘艦艇駛入白河作戰位置後,才在白河口布設水雷,封鎖航道;九百多名敵海軍陸戰隊在塘沽登陸時,也沒有及時采取應急措施,緻使聯軍順利實施水陸夾攻,在六個小時内即奪占了整個炮台。
大沽炮台的失守,也反映出炮台構築的落後,如炮位及軍一火倉庫,都沒有采取蔭蔽、僞裝和加強保護的措施,全部暴露在外,成為敵人轟擊的目标。
在守備戰術上,羅榮光以絕大部分兵力分守幾處炮台,台外缺少機動兵力,以緻當敵人從側後抄襲時,不能組織有效的阻擊,粉碎敵人的進攻。
事實再一次證明,孤立地防守炮台,總是難以守住的。
三、天津之戰(參見附圖二十一) 6月19日,清廷還不知道大沽炮台已經失守,但已接到6月17日裕祿關于列強強索大沽炮台的奏折,于是一面令裕祿固守大沽炮台,一面照會各國公使,抗議列強的無理行為,并要求各國駐華公使于二十四小時内從北京撤往天津。
鑒于形勢嚴峻,慈禧于6月16日至19日多次召開禦前會議,讨論和戰問題。
當時,光緒帝存有依靠列強恢複自身權力的幻想,因此,以他為首的帝一黨一,對外主和,對内主“剿”。
他們認為,“諸國之強,十倍于日本,合而謀我,何以禦之?”并提出“亂民當早除,不然,禍不測”。
①中央和地方的洋務派官僚也主張與帝國主義媾和,全力鎮壓義和一團一。
以慈禧為首的後一黨一本來也不願與帝國主義作戰,但當時和帝國主義存在一些矛盾。
特别是慈禧欲立端郡王載漪的兒子溥俊為大阿哥(帝位繼承人),一逼一迫光緒讓位,各國公使表示不予承認,這使她對帝國主義列強非常不滿。
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