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節 北京之戰

關燈
軍陣地。

    俄、法軍攻清軍右翼,美軍攻左翼,英軍從正面進攻,日軍為後應。

    宋慶軍一觸即潰,與馬玉昆殘部一起,向通州方向敗退。

    直隸總督裕祿逃至南蔡村後,自一殺而死。

    8月8日,南蔡村失守。

     在清軍丢失北倉、楊村前,清政一府命李秉衡統率“勤王師”前往河西務禦敵。

    李秉衡曾任山東巡撫,奉命進京前為巡閱長江水師大臣。

    7月25日陛見慈禧時,他自動請求赴前線殺敵。

    次日,清政一府即任命他為幫辦武衛軍事務大臣,“所有張春發、陳澤霖、萬本華、夏辛酉四軍均歸該大臣節制”②。

    8月6日,李秉衡率四軍離京,7日抵馬頭,8日抵河西務。

    李秉衡令張春發部十營、萬本華部四營駐守河西務;陳澤霖部十營駐守河西務西側;自率夏辛酉部六營駐守河西務西北八裡之羊房。

    9日晨,清軍防禦陣地尚未構築完畢,兩路聯軍即已包抄河西務。

    戰鬥打響後,張春發部稍戰即退南苑,陳澤霖部也大部潰逃。

    萬本華部雖同聯軍接戰多時,但因兵力不足,無法擊退聯軍的進攻。

    李秉衡督率夏辛酉部迎敵,升允也率馬隊兩旗助戰,經激戰後均退馬頭。

    馬玉昆率敗退的清軍路過河西務,竟遇敵不戰,一直潰逃到南苑。

    該部同宋慶敗軍一起,沿途焚掠洗劫,人民深受其害。

    李秉衡目睹數萬清軍不戰而逃,頗為憤慨,但又無法阻止。

    8月10日,李秉衡由馬頭退至張家灣,次日即吞金自一殺。

    聯軍随即奪占張家灣,并派兵襲擊通州。

    該城守軍有險不守,棄城逃京。

     8月12日晨,聯軍不戰而據通州,盡獲庫中軍械、糧饷。

    除留德、法軍一部駐守外,聯軍直撲北京。

     從8月5日至12日八天之内,不足兩萬人的侵略軍竟然連續攻占了數萬清軍防守的北倉、楊村、河西務、通州等戰略要地,直接威脅北京。

    這種情況的出現,主要是清軍已被失敗情緒所支配,戰術上又采取了分兵守點的單純防禦,同時,各要點未構築起足以阻敵前進的堅固陣地,結果在敵人并力猛攻下全線崩潰。

    李秉衡雖請纓上陣,無奈軍心已散,所統各軍又皆臨時應命之師,不能同心協力禦敵,以緻無法挽回敗局。

     三、北京的陷落 通州失守後,清軍七八萬人齊集北京:宋慶、馬玉昆部萬餘人駐南苑;董福祥部二十五營駐廣渠門、朝一陽一門、東直門;榮祿部三十營駐西華門、棋盤街;八旗、綠營兩萬餘人駐内城九門、外城七門;虎神營、神機營等三十九營駐守各門城樓;八旗前鋒和護軍守紫禁城。

    義和一團一五萬餘人分别守衛東西河沿、東西珠市口、菜市口、花兒市等六大區。

    全部城防由榮祿負責,與徐桐、崇绮、奕、載漪等共商重大事宜,實際上沒有形成統一的指揮。

     8月13日夜,聯軍一萬五千餘人攜火炮百餘門,分三路冒雨進一逼一北京:日軍七千二百人,攜火炮五十四門,從通州出發,經八裡橋、定福莊、紅廟、關東店,先頭部隊于14日7時半抵達朝一陽一門外東嶽廟附近;俄軍三千四百八十人,攜火炮二十二門,沿通惠河北岸經八裡莊、八王墳、郎家園,于14日黎明前抵近東便門;英軍兩千二百五十人,攜火炮十三門,沿通惠河南岸經蘇家溝、關廂附近,于14日上午11時抵近廣渠門;美軍一千八百二十人,攜火炮六門,随英軍後開進;法軍四百人,攜火炮十八門,循俄軍路線開進。

    另有三千聯軍從天津出發,以為後援。

     俄軍先頭部隊于8月13日午夜到達東便門,因途中未遇任何抵抗,認為可以輕取城門,遂提前攻城;讵料清軍和義和一團一“守護極嚴,急切未能得手”①,隻得向日軍求援。

    日軍派步兵一個大隊前往助攻。

    日軍于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