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八國聯軍的組成與清朝軍事概況

關燈
不詳。

    主要是海軍陸戰隊一個營。

     八國聯軍中,除日軍第五師一團一是整建制外,其餘多系臨時一抽一調編成。

    出兵較多國家的軍隊,一般均有步兵、騎兵、炮兵、工兵、辎重兵、鐵道兵、舟橋兵等兵種,還有電信隊、汽車隊、醫療衛生隊(或野戰醫院)、野戰兵工廠、糧秣供給隊、氫氣球隊(英軍和法軍)、雜役隊等勤務分隊。

     八國聯軍開始沒有聯合指揮部,作戰時通過司令官聯席會議分配任務。

    聯軍在北犯之前就醞釀成立統一的指揮機關,但因各國為争奪總司令一職相持不下,一直拖到1900年8月17日才勉強同意由德國陸軍元帥瓦德西擔任聯軍總司令。

    瓦德西遲至9月下旬才到達天津。

     侵華聯軍都裝備有當時世界上比較一精一良的步機槍和火炮。

    其中步槍的口徑在六毫米半至八毫米之間,射程為兩千米左右,槍重不超過五公斤,單兵可攜一百至一百五十發子彈。

    機槍主要有馬克沁、哈齊開斯、勃朗甯等,射程為兩千米左右,每分鐘發射四百至六百發子彈。

    火炮大部為中小型的野戰炮和攻城炮。

    所有槍彈炮彈均使用無煙火藥。

    各國軍艦的攻擊力、防禦力、載重量、艦速、機動能力和續航距離等,比以前均有很大提高。

     三、清朝的軍事概況及兵力部署 甲午戰争以後,清軍總數雖逾百萬,但能戰之兵不多。

    其中有早已形同虛設的八旗兵二十六萬人和綠營兵近六十萬人,戰鬥力很差的勇營、練軍十萬八千餘人,淮軍三萬餘人,以及北京城内的神機營、虎神營等。

    北洋艦隊覆滅後,海軍沒有恢複起來。

    戊戌政變後,慈禧為了加強京畿防禦,委派兵部尚書、協辦大學士榮祿節制北洋海陸各軍。

    榮祿即奏請編組武衛各軍。

    “以武毅軍駐蘆台為前軍,甘軍駐薊州為後軍,毅軍駐山海關為左軍,新建軍駐小站為右軍,别練萬人駐南苑為中軍”①。

    武衛五軍共約六萬人,武器裝備優于其它各軍,編有步兵、炮兵、騎兵、工兵各兵種,初具合成軍隊規模。

    此外,清政一府還命湖北提督張春發招募十營,編成武衛先鋒左翼,江西按察使陳澤霖招募十營,編成武衛先鋒右翼,以便聲援京師。

     武衛各軍及淮軍、練軍主要裝備近代槍炮。

    這些槍炮一部分直接購自國外,一部分由漢一陽一兵工廠及江南制造局用進口原料仿制。

    主要有一毛一瑟、馬梯尼等步槍,克虜伯、格魯森、阿姆斯特朗等廠生産的火炮以及仿制的中小型火炮。

    這些槍炮的射速、射程等主要技術一性一能,與侵華聯軍同種槍炮相差不遠,但因槍彈炮彈大部分使用有煙火藥,殺傷威力較差。

     戰前,在直隸、京津地區建築的津榆、京津、蘆保等鐵路已經完工,可以用來調運軍隊。

    除鐵路外,北京至天津、大沽、保定、山西、宣化、張家口、承德等地,都有質量不等的道路相通。

    此外,從通州至大沽,還可以經北運河、白河(今海河)運輸兵員、軍械、糧饷。

    同時,這一地區各府、州、縣城之間,都有有線通信線路,并可與全國不少省城聯系。

    全區各地還普遍設立了郵政局。

    所有這些,對于清軍的兵力機動和改善作戰指揮提一供了條件。

     戰争爆發前夕,在直隸、京津地區的清軍共有十一萬三千人,其配置如下: 北京地區約六萬五千人。

    榮祿自統武衛中軍三十餘營一萬二千九百四十人,駐南苑;尚書銜武衛後軍總統董福祥部二十個營六千七百八十六人,原駐豐潤、玉田一帶,6月10日後調駐北京東南郊;奕部神機營二十五個營一萬四千餘人,載漪部虎神營十四個營八千六百四十人,分守北京各城門;此外尚有八旗、綠營兵兩萬餘人,駐北京城内。

     天津地區約兩萬五千人。

    直隸提督、武衛前軍總統聶士成部三十四個營(隊)一萬五千零七十人,駐蘆台、開平一帶;天津鎮總兵羅榮光部淮軍十個營四千七百五十人,駐大沽、天津等地;總兵李安堂部淮軍五個營二千三百一十八人,駐北塘、聖頭沽一帶;總兵何永盛部練軍六個營兩千五百人,駐天津;工部侍郎、武衛右軍總統袁世凱率七千餘人去山東後,餘部三千餘人駐小站。

     山海關地區約一萬四千人。

    總統武衛左軍、四川提督宋慶及會辦武衛左軍、浙江提督馬玉昆部二十五個營九千八百零六人,駐山海關内外(6月17日後,宋慶、馬玉昆部奉命陸續赴津);淮軍總兵呂本元部五個營兩千五百人,駐山海關一帶;八旗兵馬步千餘人守山海關城。

     保定、正定、大名府等地駐有練軍十六個營,約五千五百人。

     宣化、永甯、古北口、熱河(今承德附近)一帶,駐有練軍十一個營三千二百餘人。

     此外,清廷又于6月中旬谕令各省督撫迅速挑選馬步隊伍星馳赴京,聽候調用,并令馬玉昆、張春發、陳澤霖、袁世凱等迅速統兵來京;同時,招募民一團一、鄉勇及一部分一精一壯義和一團一員,編練成軍,以增強北京和天津的防禦力量。

    但是,各省督撫接到谕令後,或借故推诿,或行動遲緩,真正應命前來參加勤王作戰者寥寥無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