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帝國主義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
關燈
小
中
大
一、帝國主義在華争奪勢力範圍
《馬關條約》簽訂後,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更加成為帝國主義列強虎視鷹瞵、争相吞噬的一塊肥肉。實際上,當1895年初中國在中日甲午戰争中戰敗時,帝國主義者就發出了“幹淨利落地解決中國問題,由歐洲有關的幾個主要國家加以瓜分”①的狂叫。随後,“歐洲各國政一府一個接一個拚命掠奪(所謂‘租借’)中國領土”,在行動上“開始瓜分中國了”。①
德國政一府早就注意到,中國山東的膠州灣“作為港口而論,它在各方面都有重要的優越一性一”②,亟欲占領,以便建築海軍基地。1897年11月,德國借口兩名傳教士在山東巨野縣被殺,派軍艦侵占了膠州灣。次年3月,又強迫清政一府與之訂立《膠澳租界條約》,不僅在“租借”的名義下強占了膠州灣,并把山東省變成了它的勢力範圍。俄國于1897年12月15日強占了旅順口和大連灣。随後,俄國一方面從海參崴(今蘇聯符拉迪沃斯托克)派兵來華,以四五十艘艦船在中國海口遊弋;另一方面又賄賂李鴻章、張蔭廷,誘迫清政一府于1898年3月和5月分别與之簽訂《旅大租地條約》及其《續約》。俄國強租旅大後的第二年,竟擅改租借地為“關東時,不僅霸占我遼東半島,而且把東北全境劃為它的勢力範圍。法國于1898年4月迫使清政一府答應租讓廣州灣,不久便劃兩廣和雲南三省為其勢力範圍。英國以俄、法的擴張會妨礙其在華利益為借口,趁機于1898年6月9日強租九龍半島及香港附近的島嶼,接着又強租威海衛為軍港,并宣布廣東和雲南的一部分地區及長江流域為其勢力範圍。日本也于1898年4月脅迫清政一府承認福建為其勢力範圍。美國當時正忙于向中南美洲擴張,無暇東顧,但它并沒有放棄侵略中國的野心。1899年秋,它提出了一個各國在華利益“機會均等”的“門戶開放”政策,以保持中國市場對美國商品自一由開放,保護其在華利益。
帝國主義在華奪取勢力範圍,強租軍港,構築炮台,建立軍事基地,控制了北自旅大南至廣州灣的許多沿海戰略要地,并可将軍艦駛抵渤海灣内各重要港口,從而使中國門戶洞一開,京畿腹心要地也處于侵略者的軍事威脅之下。
二、帝國主義的經濟和宗教侵略
甲午戰争後,帝國主義加劇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首先,它們趁清政一府無力籌付對日戰争賠款之機,三次強迫清政一府以高折扣、重利息向外國銀行借了約三億一千萬兩白銀的外債①,加上其它各項債款,共約五億兩白銀。當時,清政一府每年的收入約八千萬兩白銀,支出約九千餘萬兩,根本無法從國家的财政收入中逐次償還外債和利息,隻得以關稅、厘金、鹽課作抵押,同時用增加苛捐雜稅和發行内債等辦法,把财政赤字轉嫁給農民、手工業者及中小廠商、中小地主。其次,各國還從攫取的鐵路修築權中獲取斑額利潤。據不完全統計,自1895年至1898年,被它們攫取的鐵路修築權竟達一萬零二百公裡之多。同時,各國還通過在華開礦設廠及大量輸出商品等渠道,對中國進行經濟掠奪。此外,帝國主義在華設立的銀行,也從為其對一華商品輸出服務,變為控制中國财政金融的經濟侵略中心。帝國主義的經濟侵略,進一步控制了中國的經濟命脈,壟斷了中國市場,大大加深了中國社會經濟的半殖民地化,使中國民族工商業受到壓抑和摧一殘,廣大農民、中小商人、運輸業和手工業工人一大批破産和失業。
在政治、軍事、經濟侵略的同時,帝國主義還利用宗教作為侵略中國的重要手段。自十九世紀中葉開始,各國傳教士即以不平等條約為護符,竄遍我國的通都大邑和僻野鄉村。到1900年,西方的天主教、耶稣教、東正教等,已經在中國建立了約四十個教區,六十多個教會,有外籍傳教士三千餘人,中國教徒八十餘萬。在帝國主義各國的脅迫下,清政一府給予傳教士以各種政治特權。他們所到之處,拆廟毀寺,霸田搶房,敲詐勒索,包攬詞訟,私設牢獄,無故毆斃貧民。他們還收買地主惡霸、地痞流一氓入教,縱使這些人為非作歹,肆無忌憚地欺淩百姓。還有不少傳教士,實際上是披着宗教外衣的間諜,無孔不入地刺探中國的各種情報,有的還直接參與策劃侵華活動。
據八國聯軍統帥瓦德西①供認,他對中國内地消息的探知,主要是由于天主教牧師的幫助②。更為嚴重的是,當時許多教堂都擁有武裝,有的教堂内甚至藏有數門大炮和幾百支槍。對于這些無惡不作的傳教士,中國人民無不切齒痛恨,不斷掀起反洋教的鬥争,并逐步彙集成大規模的反帝一愛一國運動。
帝國主義的種種侵略,給中華民族帶來了深重的災難。而自戊戌變法③失敗後,中國的朝政大權再次被泥古守舊的慈禧集一團一所控制,中國人民進一步認識到,不可能指望這樣的政一府抵禦帝國主義的瓜分和侵略,隻有自己起來進行殊死的鬥争,以保衛祖國領土主權的完整和民族的生存。波瀾壯闊的義和一團一反帝一愛一國運動,就是在這樣的曆史條件下發生的。
《馬關條約》簽訂後,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更加成為帝國主義列強虎視鷹瞵、争相吞噬的一塊肥肉。實際上,當1895年初中國在中日甲午戰争中戰敗時,帝國主義者就發出了“幹淨利落地解決中國問題,由歐洲有關的幾個主要國家加以瓜分”①的狂叫。随後,“歐洲各國政一府一個接一個拚命掠奪(所謂‘租借’)中國領土”,在行動上“開始瓜分中國了”。①
德國政一府早就注意到,中國山東的膠州灣“作為港口而論,它在各方面都有重要的優越一性一”②,亟欲占領,以便建築海軍基地。1897年11月,德國借口兩名傳教士在山東巨野縣被殺,派軍艦侵占了膠州灣。次年3月,又強迫清政一府與之訂立《膠澳租界條約》,不僅在“租借”的名義下強占了膠州灣,并把山東省變成了它的勢力範圍。俄國于1897年12月15日強占了旅順口和大連灣。随後,俄國一方面從海參崴(今蘇聯符拉迪沃斯托克)派兵來華,以四五十艘艦船在中國海口遊弋;另一方面又賄賂李鴻章、張蔭廷,誘迫清政一府于1898年3月和5月分别與之簽訂《旅大租地條約》及其《續約》。俄國強租旅大後的第二年,竟擅改租借地為“關東時,不僅霸占我遼東半島,而且把東北全境劃為它的勢力範圍。法國于1898年4月迫使清政一府答應租讓廣州灣,不久便劃兩廣和雲南三省為其勢力範圍。英國以俄、法的擴張會妨礙其在華利益為借口,趁機于1898年6月9日強租九龍半島及香港附近的島嶼,接着又強租威海衛為軍港,并宣布廣東和雲南的一部分地區及長江流域為其勢力範圍。日本也于1898年4月脅迫清政一府承認福建為其勢力範圍。美國當時正忙于向中南美洲擴張,無暇東顧,但它并沒有放棄侵略中國的野心。1899年秋,它提出了一個各國在華利益“機會均等”的“門戶開放”政策,以保持中國市場對美國商品自一由開放,保護其在華利益。
帝國主義在華奪取勢力範圍,強租軍港,構築炮台,建立軍事基地,控制了北自旅大南至廣州灣的許多沿海戰略要地,并可将軍艦駛抵渤海灣内各重要港口,從而使中國門戶洞一開,京畿腹心要地也處于侵略者的軍事威脅之下。
二、帝國主義的經濟和宗教侵略
甲午戰争後,帝國主義加劇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首先,它們趁清政一府無力籌付對日戰争賠款之機,三次強迫清政一府以高折扣、重利息向外國銀行借了約三億一千萬兩白銀的外債①,加上其它各項債款,共約五億兩白銀。當時,清政一府每年的收入約八千萬兩白銀,支出約九千餘萬兩,根本無法從國家的财政收入中逐次償還外債和利息,隻得以關稅、厘金、鹽課作抵押,同時用增加苛捐雜稅和發行内債等辦法,把财政赤字轉嫁給農民、手工業者及中小廠商、中小地主。其次,各國還從攫取的鐵路修築權中獲取斑額利潤。據不完全統計,自1895年至1898年,被它們攫取的鐵路修築權竟達一萬零二百公裡之多。同時,各國還通過在華開礦設廠及大量輸出商品等渠道,對中國進行經濟掠奪。此外,帝國主義在華設立的銀行,也從為其對一華商品輸出服務,變為控制中國财政金融的經濟侵略中心。帝國主義的經濟侵略,進一步控制了中國的經濟命脈,壟斷了中國市場,大大加深了中國社會經濟的半殖民地化,使中國民族工商業受到壓抑和摧一殘,廣大農民、中小商人、運輸業和手工業工人一大批破産和失業。
在政治、軍事、經濟侵略的同時,帝國主義還利用宗教作為侵略中國的重要手段。自十九世紀中葉開始,各國傳教士即以不平等條約為護符,竄遍我國的通都大邑和僻野鄉村。到1900年,西方的天主教、耶稣教、東正教等,已經在中國建立了約四十個教區,六十多個教會,有外籍傳教士三千餘人,中國教徒八十餘萬。在帝國主義各國的脅迫下,清政一府給予傳教士以各種政治特權。他們所到之處,拆廟毀寺,霸田搶房,敲詐勒索,包攬詞訟,私設牢獄,無故毆斃貧民。他們還收買地主惡霸、地痞流一氓入教,縱使這些人為非作歹,肆無忌憚地欺淩百姓。還有不少傳教士,實際上是披着宗教外衣的間諜,無孔不入地刺探中國的各種情報,有的還直接參與策劃侵華活動。
據八國聯軍統帥瓦德西①供認,他對中國内地消息的探知,主要是由于天主教牧師的幫助②。更為嚴重的是,當時許多教堂都擁有武裝,有的教堂内甚至藏有數門大炮和幾百支槍。對于這些無惡不作的傳教士,中國人民無不切齒痛恨,不斷掀起反洋教的鬥争,并逐步彙集成大規模的反帝一愛一國運動。
帝國主義的種種侵略,給中華民族帶來了深重的災難。而自戊戌變法③失敗後,中國的朝政大權再次被泥古守舊的慈禧集一團一所控制,中國人民進一步認識到,不可能指望這樣的政一府抵禦帝國主義的瓜分和侵略,隻有自己起來進行殊死的鬥争,以保衛祖國領土主權的完整和民族的生存。波瀾壯闊的義和一團一反帝一愛一國運動,就是在這樣的曆史條件下發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