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節 中國戰敗的原因

關燈
日本侵略者發動的中日甲午戰争,是世界資本主義向帝國主義過渡階段中一次較大規模的侵略和掠奪落後國家的戰争。

    從1894年7月日軍挑一起豐島海戰到1895年10月台灣軍民浴血抗戰基本結束為止,曆時一年零四個月。

    這次戰争,就陸海軍實力來說,中日雙方并無大的懸殊,從地理條件看,中國處于有利的戰略地位,特别是中國進行的是一場反對外敵入侵的正義戰争,能夠取得全國人民的支持。

    然而,戰争卻以龐大的清朝帝國敗于區區島國日本而告終。

    這種結局的出現,原因是多方面的。

    現從總結戰争經驗教訓的角度出發,對中國戰敗的原因作如下探讨。

     一、腐朽落後的封建專制主義制度,是戰争失敗的根本原因 中日甲午戰争前數十年間,中國和日本都不同程度地采取了改革和自強措施,然而,二者有着截然不同的效果。

    發生于日本的明治維新雖然沒有從根本上廢除封建土地制度,但畢竟在全國範圍内迅速實行了社會的、經濟的改革,有力地促使日本從封建制度轉化為資本主義。

    由于這種轉化從一開始便帶有濃厚的軍國主義一性一質,所以在完成民族自強的過程中,日本很快發展為帶軍事封建一性一的帝國主義國家。

    到甲午戰争前夕,日本已是一個組織完備的軍國主義國家,基本上具備了發動一場速戰速決的侵華戰争的軍事和經濟能力。

    發生于中國的洋務運動雖然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清朝的軍事力量,并針對日本的侵華野心進行了一定的防禦準備;但由于這個運動始終以維護封建統治秩序為宗旨,因而既不可能從根本上解決國家的富強問題,也不可能改變中國封建社會腐朽落後的局面。

    直至甲午戰争時期,封建專制主義的官僚制度仍然禁锢着整個社會,嚴重阻礙生産力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同時,極大地束縛着廣大人民群衆和一愛一國官兵抗擊外國侵略者的政治熱忱和軍事行動,最終導緻戰争的失敗。

     當時,清王朝的實際最高統治者慈禧太後獨專朝政,“頗想有所作為”的光緒帝即使在1889年“親政”以後,仍然受其掣肘,縱有改革之策,也因後一黨一的梗阻破壞而不能付諸實施。

    在中日甲午戰争一觸即發的情況下,慈禧竟挪用海軍經費大修頤和園,籌備六十慶典。

    她毫不顧及國家民族利益,對日本的侵略行徑力主忍讓,“但求從速和解了結,免得耽誤做壽”。

    光緒帝不敢公開反對,隻得“示意親近的朝臣,多上主戰條陳,企圖借清議壓迫西太後”。

    ①在戰争爆發之前及整個戰争過程中,後一黨一主和,帝一黨一主戰,帝後一黨一争此伏彼起,和戰大計動搖不定,直接影響着戰争的進程和結局。

    後一黨一中堅人物李鴻章,實際上總攬朝廷軍政外交大權。

    他與慈禧沆瀣一氣,戰前一直堅持其“息事甯人”和“以敵制敵”的消極方針,對日本侵略者的野心和當時的國際形勢做了完全錯誤的分析與估計,軍事上漫無布置,“專恃外國公使從中調處,借作說和之客,以圖退兵之計”②。

    當日軍大量入朝,戰雲密布之際,李鴻章仍“一味遷延,希圖轉圜了事”,“直待嚴旨切責,始添兵前往,而朝鮮之險隘要害已早為倭人所據矣。

    ”③戰争爆發之後,後一黨一仍然竭力求和。

    當日軍大舉進攻中國本土,列強深恐影響各自在華利益而再次醞釀“調停”時,李鴻章等唯恐失去“良機”,多方誘使外國幹預。

    而日本方面,則認為“外國幹涉之端已開”,“尤須特别迅速,在外國幹涉尚未達到十分棘手以前,不論占領何地,皆為必要”。

    ①日本希望迅速戰勝,以免列強幹涉,李鴻章等則消極應戰,等待外國幹涉,“這在軍事上必然得出日軍猛進華軍速潰的結果”②。

    迨至旅大、威海連陷,遼東清軍全線潰敗之後,後一黨一更加一意孤行,不惜割地賠款,乞和求降。

    慈禧、李鴻章等如此昏聩無能,國一柄一操一于此輩手中,要想取得戰争的勝利,自然是不可思議的。

     二、實行消極防禦的戰略方針,是清軍失敗的主要症結 中日甲午戰争中,清廷和清軍高級将領,尤其是“欺朝廷則智,籌攻戰則愚,抗廷議則勇,禦敵兵則怯”,“甘受淩侮,屢失事機”③的李鴻章,缺乏積極抗戰的戰略思想,死守其消極防禦的戰略方針,以緻造成了“敵人步步占先,中國著著落後”④的被動一态勢。

     戰争爆發之前,清軍派赴朝鮮在日軍之先,可是,海軍不扼仁川,陸軍不入漢城,僅駐仁川附近之牙山一帶,險要之地拱手讓給敵人。

    由于首鼠不前,意存觀望,坐失先機之利,以緻首戰失敗,士氣為之大挫。

     戰争爆發之後,清廷在宣戰诏書中提出了一個海守陸攻的戰略方針,但具體執行時,非但海軍避戰自保,陸軍也實行株守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