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節 台灣軍民的艱苦抗日
關燈
小
中
大
台灣是中國的第一大島,南北延伸約三百八十公裡,東西寬約二十至一百五十公裡,面積三萬五千七百六十平方公裡,山地約占總面積的三分之二。
中法戰争之後,清廷鑒于台灣戰略地位十分重要,改為行省,先後以劉銘傳、邵友濂為巡撫。
中日甲午戰争爆發後,清政一府命廣東南澳鎮總兵劉永福率兵兩營、福建水師提督楊歧珍率兵十營渡台,加強台灣防禦。
劉永福至台北後,又增募六營,共八營,仍号“黑旗軍”。
劉永福奉命幫辦邵友濂軍務,但不久邵友濂署湖南巡撫,清廷以布政使唐景崧署理台灣巡撫。
唐景崧派人回廣東招募散兵遊勇,作為親軍,駐守台北,而令道員林朝棟率部守台中,令劉永福率部守台南。
當時,台灣駐軍共有三萬三千人左右,其中駐台灣北部者約一萬三千人,中部約一萬二千人,南部約八千人。
《馬關條約》簽訂之前,日本大本營即已派遣由大佐比志島義輝率領的混成支隊(三個後備步兵大隊),在聯合艦隊的配合下,于1895年3月下旬侵占了澎湖列島,為進犯台灣島作準備。
4月17日簽訂《馬關條約》的消息傳出後,全國各界群情激忿,紛紛譴責清政一府的賣國罪行,主張繼續抗戰。
台灣人民更是義憤填膺,紛紛舉行罷市,有的擁入巡撫衙署,有的上書清廷,抗議割讓台灣,堅決表示“願人人戰死而失台,決不願拱手而讓台”①。
但清政一府複電署台灣巡撫唐景崧,謂“台灣雖重,比之京師則台灣為輕。
倘敵人乘勝直攻大沽,則京師危在旦夕。
又台灣孤懸海外,終久不能據守”。
②因此,根本不顧全國人民的抗議,竟于5月2日批準了《馬關條約》,後又無恥地向日本新任駐華公使林董保證:“中國和議既定,斷無嗾使台民自主之理。
”③5月下旬,清廷委派李鴻章的兒子李經方為特派大臣,赴台與日本委任的“台灣總督”桦山資紀商辦割台事宜。
他們畏懼台灣人民的反對,到達基隆佰後不敢上岸,于6月2日在一艘日本軍艦上匆匆辦理交接手續。
為了保衛祖國神聖領土,台灣軍民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開展了一場反對割讓台灣的抗日戰争(參見附圖十九)。
一、台灣北部的作戰 日本政一府在李經方尚未辦理交割台灣手續時,就迫不及待地要奪占台灣。
早在1895年5月下旬,其近衛師一團一和常備艦隊就已殺氣騰騰地向台灣島撲來。
台灣以台北為政治、經濟中心,而基壟淡水又是台北的門戶。
日軍經過偵察,發現基壟淡水都不易攻取,最後确定以基隆東面的三貂灣為登陸地點。
由于福建水師提督楊歧珍已于5月26日撤兵内渡,基隆防兵甚單,其東路之三貂嶺及澳底諸處,更是無兵防守,僅有少數新募成伍的“土勇”。
5月29日,日近衛師一團一于三貂灣澳底附近的鹽寮開始登陸,次日即占領三貂嶺。
6月2日,日軍進占瑞芳,3日即分路進攻基隆,廣勇潰散,基隆和台北要沖獅球嶺均為日軍所占。
唐景崧自5月下旬接到清廷“着即開缺,來京陛見,所有文武大小鎊員,着即陸續内渡”①的電谕後,便惶惶不可終日,根本無心抗戰。
在基隆失守的次日,他即攜帶庫銀由台北逃往淡水,6日又乘德輪逃回廈門。
日軍由于不知台北虛實,不敢輕進,6月7日才派出八十人的先遣隊,占領了台北,接着大舉入城,并于9日攻占淡水。
駐守彰化的林朝棟等得知台北吃緊,連忙發兵增援,行至新竹,聽到台北已失,也步唐景崧後塵,逃回了大一陸。
6月14日,以桦山資紀為頭目的“台灣總督府”進駐台北,開始了日寇在台灣的殖民統治。
二、台灣中部的作戰 在唐景崧等官紳畏敵内逃之前,台灣各地的一愛一國軍民就開始組織起來,準備迎擊日寇的進攻,因而在唐景崧等内逃之後,立即出現了以人民為主體的台灣軍民艱苦抗日的局面。
台南紳民推舉曾在援越抗法戰場上屢建奇勳的劉永福統率各路抗日義軍。
劉永福在一愛一國軍民的擁戴下,立誓死守台灣。
他布告說:“本幫辦則以越南為鑒,迄今思之,無日不撫膺痛哭,追悔無窮。
”“自問年将六十,萬死不辭。
……願合衆志成城,制梃勝敵”。
①他以黑旗軍為骨
中法戰争之後,清廷鑒于台灣戰略地位十分重要,改為行省,先後以劉銘傳、邵友濂為巡撫。
中日甲午戰争爆發後,清政一府命廣東南澳鎮總兵劉永福率兵兩營、福建水師提督楊歧珍率兵十營渡台,加強台灣防禦。
劉永福至台北後,又增募六營,共八營,仍号“黑旗軍”。
劉永福奉命幫辦邵友濂軍務,但不久邵友濂署湖南巡撫,清廷以布政使唐景崧署理台灣巡撫。
唐景崧派人回廣東招募散兵遊勇,作為親軍,駐守台北,而令道員林朝棟率部守台中,令劉永福率部守台南。
當時,台灣駐軍共有三萬三千人左右,其中駐台灣北部者約一萬三千人,中部約一萬二千人,南部約八千人。
《馬關條約》簽訂之前,日本大本營即已派遣由大佐比志島義輝率領的混成支隊(三個後備步兵大隊),在聯合艦隊的配合下,于1895年3月下旬侵占了澎湖列島,為進犯台灣島作準備。
4月17日簽訂《馬關條約》的消息傳出後,全國各界群情激忿,紛紛譴責清政一府的賣國罪行,主張繼續抗戰。
台灣人民更是義憤填膺,紛紛舉行罷市,有的擁入巡撫衙署,有的上書清廷,抗議割讓台灣,堅決表示“願人人戰死而失台,決不願拱手而讓台”①。
但清政一府複電署台灣巡撫唐景崧,謂“台灣雖重,比之京師則台灣為輕。
倘敵人乘勝直攻大沽,則京師危在旦夕。
又台灣孤懸海外,終久不能據守”。
②因此,根本不顧全國人民的抗議,竟于5月2日批準了《馬關條約》,後又無恥地向日本新任駐華公使林董保證:“中國和議既定,斷無嗾使台民自主之理。
”③5月下旬,清廷委派李鴻章的兒子李經方為特派大臣,赴台與日本委任的“台灣總督”桦山資紀商辦割台事宜。
他們畏懼台灣人民的反對,到達基隆佰後不敢上岸,于6月2日在一艘日本軍艦上匆匆辦理交接手續。
為了保衛祖國神聖領土,台灣軍民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開展了一場反對割讓台灣的抗日戰争(參見附圖十九)。
一、台灣北部的作戰 日本政一府在李經方尚未辦理交割台灣手續時,就迫不及待地要奪占台灣。
早在1895年5月下旬,其近衛師一團一和常備艦隊就已殺氣騰騰地向台灣島撲來。
台灣以台北為政治、經濟中心,而基壟淡水又是台北的門戶。
日軍經過偵察,發現基壟淡水都不易攻取,最後确定以基隆東面的三貂灣為登陸地點。
由于福建水師提督楊歧珍已于5月26日撤兵内渡,基隆防兵甚單,其東路之三貂嶺及澳底諸處,更是無兵防守,僅有少數新募成伍的“土勇”。
5月29日,日近衛師一團一于三貂灣澳底附近的鹽寮開始登陸,次日即占領三貂嶺。
6月2日,日軍進占瑞芳,3日即分路進攻基隆,廣勇潰散,基隆和台北要沖獅球嶺均為日軍所占。
唐景崧自5月下旬接到清廷“着即開缺,來京陛見,所有文武大小鎊員,着即陸續内渡”①的電谕後,便惶惶不可終日,根本無心抗戰。
在基隆失守的次日,他即攜帶庫銀由台北逃往淡水,6日又乘德輪逃回廈門。
日軍由于不知台北虛實,不敢輕進,6月7日才派出八十人的先遣隊,占領了台北,接着大舉入城,并于9日攻占淡水。
駐守彰化的林朝棟等得知台北吃緊,連忙發兵增援,行至新竹,聽到台北已失,也步唐景崧後塵,逃回了大一陸。
6月14日,以桦山資紀為頭目的“台灣總督府”進駐台北,開始了日寇在台灣的殖民統治。
二、台灣中部的作戰 在唐景崧等官紳畏敵内逃之前,台灣各地的一愛一國軍民就開始組織起來,準備迎擊日寇的進攻,因而在唐景崧等内逃之後,立即出現了以人民為主體的台灣軍民艱苦抗日的局面。
台南紳民推舉曾在援越抗法戰場上屢建奇勳的劉永福統率各路抗日義軍。
劉永福在一愛一國軍民的擁戴下,立誓死守台灣。
他布告說:“本幫辦則以越南為鑒,迄今思之,無日不撫膺痛哭,追悔無窮。
”“自問年将六十,萬死不辭。
……願合衆志成城,制梃勝敵”。
①他以黑旗軍為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