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節 《馬關條約》的簽訂

關燈
早在平壤、黃海兩戰之後,清王朝内部的主和派就企圖借戰敗重開和議。

    不久,慈禧起用中法戰争時被她罷職的恭親王奕主持總理衙門。

    奕随即請求各國駐華公使出面調停。

    英國出于維護其在華利益的目的,向美、俄、德、法等國提出聯合調停的建議,因未得到有關國家的積極響應而無任何結果。

     日軍侵入遼東半島以後,清朝政一府中的主和派又請求美國駐華公使田貝出面調停。

    美國政一府看到,如果日本繼續擴大侵略,可能引起列強幹預,對日本不利,因此,通過其駐日公使譚恩向日本政一府提出議和建議。

    日本雖在軍事上獲得了勝利,但已出現兵力财力不足的困難,并預見到列強為維護其在華利益而進行幹預的可能一性一正在增氏,因而表示不反對美國“友誼的仲裁”。

    不久,旅順陷落,清廷大震。

    在美國的一操一縱下,幾經磋商,清政一府被迫答應派總理大臣張蔭桓、署湖南巡撫邵友濂為全權大臣,赴日議和。

    這一屈辱求和的賣國行徑,激起了全國人民的強烈反對。

    有人甚至要求處死李鴻章,堅決反對議和。

    清政一府迫于全國輿論的壓力,加之對日本政一府極為苛刻的議和條件難于接受,不得不一面求和,一面備戰。

     1895年1月31日,張蔭桓、邵友濂到達日本廣島。

    此時,日本“山東作戰軍”正在猛攻威海衛,遼東日軍正準備對牛莊等地發起進攻,氣焰甚為嚣張。

    日本政一府為迫使清政一府接受其全部侵略要求,并在和議達成之前把一陰一謀霸占的地區拿到手裡,便借口張、邵二人“全權不足”,拒絕與之談判。

    伊藤博文竟指名要奕或李鴻章作為全權代表赴日乞和。

    俄國深恐日本損害其在東北的利益,于2月14日告知日本政一府:“現在日本向中國要求割地是當然之問題,而俄國欲在太平洋沿岸獲得自一由通路亦非一日”。

    “日本要求割讓台灣,俄國對此毫無異議。

    若日本放棄島國之地位向大一陸擴張版圖,則決非上策。

    ”①這就明确告訴日本不能同它妄圖侵占中國東北的野心相抵觸。

    日本政一府一方面利用俄國這一立場脅迫清政一府割讓台灣,一方面又竭力掩飾其妄圖永久霸占遼東半島的一陰一謀。

     2月中旬,清政一府迫于威海失守、北洋海軍覆沒的緊急形勢,通過美國駐華公使轉告日本政一府:中國政一府已任命内閣大學士李鴻章為頭等全權大臣,授與一切全權。

    3月上旬,遼東清軍慘敗,京津危急,清廷更急于求和。

    13日,李鴻章與其兒子李經方等由天津啟程赴日。

    20日,在日本馬關的春帆樓與日方全權大臣伊藤博文開始談判。

    當時,日本大本營雖已任命“征清大總督”和決定以其全部野戰師一團一(包括以北海道屯墾兵為基千組成的第七師一團一和近衛師一團一在内,共計八個師一團一)侵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