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節 《馬關條約》的簽訂

關燈
國,準備進行直隸平原決戰。

    但首相伊藤博文等畢竟看到了日軍“大舉出征,防衛幾乎撤頸,是無視列強幹涉的危險行徑,因而極力主張在充分攫取侵略利益的情況下媾和。

    ②在清王朝内部,光緒帝及帝一黨一首要人物翁同和等人反對割地,主張以賠款為條件與日本達成和議。

    但多數大臣面對日方的強硬态度,贊成以割地和賠款兩個條件求和。

    其實,當時屯駐于山海關内外的清軍尚有二十餘萬人,日本企圖以傾國之兵進攻中國,迅速奪取北京,并非輕而易舉之事。

    如果清政一府有心抗戰,即使北京失陷,也可遷都再戰。

    日本侵略者越是深入中國,戰線拉得越長,其侵略野心大與人力财力不足的矛盾必将更為突出,中國人民的反侵略鬥争必将更加激烈,日本與其它列強之間的矛盾也勢必擴大。

    因此,日本政一府是不敢使戰争曠日持久地打下去的。

    然而,昏庸的清朝統治者卻看不清國際國内形勢,更看不到人民群衆中蘊藏着的抗日積極一性一,在敵人的軍事進攻和外交訛詐面前,迫不及待地期望媾和了事。

    經過反複争議,李鴻章于4月17日與日本政一府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

    條約規定:承認日本控制朝鮮;割讓遼東半島、台灣和澎湖列島;賠償軍費銀二億兩,分八次交清;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四個商埠,日船可以任意航行各口;允許日本在中國通商口岸建立工廠,裝運進口機器;允許日軍暫駐威海;定于5月8日在煙台換約。

     《馬關條約》關于割讓遼東半島的規定,激怒了俄國。

    俄國立即聯合德國和法國警告日本退還遼東半島,并限十五天内答複。

    在此之前,俄國已在東三省邊境屯駐了數萬軍隊,并有不斷增兵的态勢。

    這時,三國的軍艦也紛紛在日本附近遊弋,并下令保持戰備狀态。

    俄國所以不惜一戰而進行幹涉,主要是日本搶占了它準備搶占的地方。

    法國是俄國的盟國,同意與俄國進行武力幹涉,以表示對盟國的支持。

    德國則另有打算,它之所以參與幹涉,是為了在遠東加深英俄、日俄的矛盾,減輕俄法同盟在歐洲對德國東部的壓力,并借此機會在中國取得一個海軍基地。

    面對三國的幹涉,日本十分恐慌。

    因為它國内海陸軍軍備已很空虛,不僅對三個強國無法應付,即使單獨對俄作戰也無把握。

    這時,日本請求英、美出來反幹涉。

    英國表示不願得罪俄、德、法三國而保持中立。

    美國也不願陷入反幹涉的旋渦,隻表示可以協助日本向清朝政一府施加壓力,迫其迅速批準條約。

    日本政一府在此情況下被迫放棄對遼東半島的永久占領,但向清政一府又勒索了三千萬兩所謂“償金”。

     遼東半島表面上是“贖”回來了,但不久即被俄國以“租借”的名義霸占了主要港口旅順、大連。

    這是俄國妄圖霸占中國的一個嚴重步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