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節 台灣軍民的艱苦抗日

關燈
幹,一團一結各路義軍,肩負起抗擊日寇的使命。

     鑒于台北陷落,台中空虛,台南孤立,劉永福作了如下部署:以知州劉成良(劉永福子)及提督陳羅、遊擊李英、都司柯壬貴等分别率部防守旗後(今高雄市)大坪山炮台及四草湖、白沙墩、安平等台南海口;台南内地的防守,則以副将袁錫中率部防後山埤南各處,參将吳世添率部巡守台南府城;各部勇營和各路義軍也分别派員聯絡和統帶,布防各地。

     當時,台灣西北部的新竹一帶義軍雲集。

    新竹附近各村莊,組織“民一團一”,公推生員徐骧為民一團一長;新竹北埔人姜紹租招募壯丁,組織義軍,駐守大湖口(今湖口);原淡水縣吏胡嘉猷率地方武裝駐新竹東北山海鎮一帶;苗栗縣官員吳湯興率數百人趕到新竹禦敵;原林朝棟部下傅德星也率兵二營防守新竹城。

     日近衛師一團一攻占台北後,兵力單薄,無法南侵,于是一抽一調侵占澎湖的比志島義輝混成支隊約三千一百多人協同近衛師一團一作戰。

    6月中旬,日軍分東西兩路南侵:東路循山路經三角湧(今三峽西南)、大科嵌(今大溪)、龍潭坡,西路沿大道經桃仔園(今桃園)、中坜、大湖口,合擊新竹。

    東路敵軍進入山海鎮附近的竹林時,胡嘉猷率義軍死拒,由于衆寡懸殊,被日軍包圍。

    當時,大科嵌人民正舉義起兵,徐骧率領的民一團一也已趕到龍潭坡,軍勢甚銳,于是三角湧、三峽莊一帶人民群起響應,對敵軍進行反包圍。

    日軍大佐櫻井等六十餘人被殲。

    台北日軍為探聽東路敵軍被圍情況而派出的二十名騎兵,也被殲滅,僅一人逃脫。

    最後,東路日軍殘部逃向大湖口,與西路日軍會合。

     西路日軍于6月13日進犯大湖口,遭到吳湯興、姜紹祖所部義軍的阻擊,退回中坜。

    19日,日軍再次進犯,又遭吳湯興義軍和徐骧民一團一的夾擊。

    但義軍饷械缺乏,不能久支,遂撤出大湖口。

    23日,日軍自大湖口攻新竹,義軍為避開敵人主力,事先已主動撤出新竹城。

     7月9日晚,義軍分三路反攻新竹:傅德星率部攻東門,管帶陳澄波率所部攻西門,吳湯興率主力攻南門,姜紹祖、徐骧則各率所部從間道先進。

    但義軍的反攻計劃被漢一奸一偵知,以緻日軍預先在新竹四郊設下伏兵。

    攻西門的陳澄波部遭敵伏擊敗退。

    吳湯興部攻南門不利,會合傅德星部,與據城東二三裡之十八尖山的敵軍展開激烈的争奪戰。

    義軍既無大炮,又缺子彈,因而十八尖山得而複失,終未能攻克。

    姜紹祖率部支援十八尖山戰鬥時,遭敵截擊,不幸被俘,後自一殺。

    義軍反攻新竹失敗後,退往苗栗以北的尖筆山部署防禦。

     8月初,日本大本營決定增調第二師一團一及白炮隊、工兵隊、要塞炮兵隊、憲兵隊等加強侵台日軍。

    其第二師一團一之混成第四旅一團一于8月9日在基隆上陸完畢。

    8月12日,日近衛師一團一長能久親王即率所部分路進攻尖筆山。

    義軍不支,撤出了尖筆山一線。

    這時,劉永福已派營務處吳彭年率黑旗軍一部(約七百人)北上助戰,未等趕到,苗栗已失。

    吳彭年會合徐骧等義軍退守大甲溪。

     大甲溪是一道天然的屏障。

    8月22日,日軍南犯。

    吳彭年率黑旗軍埋伏于大甲溪南岸,乘敵剛過溪岸不備,發起猛攻,敵兵大敗潰退。

    正當敵回逃半渡時,徐骧民軍伏兵又大呼而出,堵截敵軍。

    日軍大亂,紛紛落水,死傷甚衆。

    日寇大敗後,不久又增調兵力來攻。

    當時,吳彭年已率部回守彰化,大甲溪一帶由黑旗軍管帶袁錦清部與徐骧所率民一團一共同防守。

    由于日寇收買漢一奸一從後面偷襲,義軍被敵包圍。

    袁錦清力戰陣亡。

    徐骧率民一團一與敵死戰,沖出重圍,退往彰化,大甲溪一線遂落入敵手。

     大甲溪失守後,劉永福令各軍在彰化境内選擇大溪扼守,并據守八卦山,同時,派守備王德标統帶親兵七星營三百餘人前往增援。

    八卦山位于彰化城東二裡處,是縣城的屏障,形勢險要。

    8月27日,日寇自大肚進犯,分多路圍攻八卦山。

    雙方激戰一天,日軍仍不得進。

    夜晚,敵收買漢一奸一作向導,從山谷僻徑爬上八卦山。

    義軍與敵人白刃相接,展開了日軍侵台以來最大的一次肉一搏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