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節 中國戰敗的原因
關燈
小
中
大
待的消極方針。
本來,清軍雲集平壤,意在南北對進,夾攻漢城一帶日軍,而李鴻章等卻主張“先定守局,再圖進缺,一再抗拒光緒帝關于迅速進兵的谕令,緻使平壤清軍“束手以待敵人之攻”。
當然,四路援軍抵達平壤之際,牙山清軍已戰敗北走,南北夾擊的可能一性一不複存在;但當時日軍除大島混成旅一團一外,其餘部隊正在赴朝途中,清軍在朝兵力優于日軍,如能當機立斷,一面繼續增兵,一面長驅南下,在朝鮮人民的支援配合下,予日軍以重大打擊,不是不可能的。
日軍分路進犯平壤時,每路為數不多,清軍如能集中兵力,主動出擊,打敵一路,則減煞敵之進攻勢頭,甚至殲其一路,也不是不可能的。
對于清軍應主動出擊問題,連日本軍界人士也認為,當時日軍包圍攻擊平壤,殊為危險,如果清軍“拒止一方”,集中兵力向某路日軍“轉取飽勢,則可得逐次各個擊破之機會”。
①由于清軍将領消極怯戰,決心猶豫,以緻坐失戰機。
在遼東半島和山東半島抗登陸作戰中,清軍同樣實行單純守點、分兵把口的消極防禦方針。
日軍在花園口登陸并向金州方向前進,嚴重威脅旅大側後時,李鴻章仍令守軍“各守營盤”。
徐邦道等建議向皮子窩方向主動出擊,也遭到趙懷業的反對。
山東半島作戰時,戴宗骞鑒于“大連灣守兵不并力陸援,旅順諸軍不據南關嶺而株守營牆,均以失事”的教訓,建議采勸雖布近局,仍扼外險,甯力戰圖存,勿坐以待困”的積極戰法,無疑是可取的;然而,李鴻章不予采納,仍堅持其“扼要埋伏地溝”的消極方針,以緻造成被動挨打的局面,加上守衛要塞的将領大多畏葸無能,沒有與陣地共存亡的決心,因而要點也無法守祝清軍消極防禦的另一表現是,隻注重于分兵守點,沒有集中必要的預備隊,置于有利于對付敵之進攻的機動位置,以增強要點防禦的穩固一性一。
這種主觀指導上的錯誤,在兩次抗登陸作戰中都招緻了不可估量的嚴重損失。
三、軍事思想落後,組織指揮笨拙,遠不能适應近代作戰的需要 随着新的作戰工具的出現,“軍隊的整個内部組織就必然改變了,各個人借以組成軍隊并能作為軍隊行動的那些關系就改變了,各個軍隊相互間的關系也發生了變化。
”①明治維新以後的日本,對軍事制度逐步地進行了比較全面的改革,使之與軍事技術裝備的發展相适應。
而經過了幾十年洋務運動的清朝政一府,雖然也通過購買和仿制近代武器而改善了軍隊裝備,并多少進行了一些軍制方面的改革;但由于社會制度沒有任何根本一性一的變化,軍事制度也就不可能有實質一性一的進步。
由于同樣的原因,清軍軍事思想因循守舊,墨守成規,因而組織指揮笨拙,遠遠不能适應變化了的客觀形勢的需要。
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指揮不統一,不能協調陸海軍之間的動作,發揮整體力量。
在海陸軍聯合作戰條件下,隻有實施正确的不間斷的集中統一指揮,才能在統一的戰略意圖下協調前敵各軍的作戰行動,發揮整體威力。
日本軍國主義一貫重視軍隊的建設和集中統一指揮,甲午戰争前夕,又成立了直隸于天皇的戰時大本營,作為海陸軍的最高指揮機構,統籌和協調與戰争有關的重要事宜。
為了集中使用海軍力量,它建立了聯合艦隊,并調整了海軍頭目,以積極主張侵華的桦山資紀為海軍軍令部長,接替主張艦隊勸守勢運動”的原軍令部長中牟田倉之助。
在戰争過程中,其大本營能及時了解和分析前線軍情,基本做到了從雙方實際出發,實施不間斷的集中統一指揮。
清軍則不然。
由于帝後一黨一争不已,清廷實際上沒有一個真正的最高軍事指揮機關,戰争的組織指揮大權基本上一操一于李鴻章一人之手。
他在慈禧的支持和庇護下,對主戰派的意見和光緒帝的作戰谕旨或者一陽一奉一陰一違,或者置若罔聞,遷延不辦。
因此,非但最高當局始終不能協調一緻地統籌戰争全局,制定明确的戰略方針和作戰計劃,實施集中統一指揮,前敵各軍也大多由于李鴻章的“因循怠弛”,漫無布置,而互不統屬,往往各行其是,一盤散沙。
綜觀中日甲午戰争的全過程,清朝海軍與陸軍之間、陸軍各部之間,都不能進行密切配合。
如遼東半島和山東半島兩次抗登陸作戰中,北洋海軍既未進行認真的海上偵察和巡邏,沒有擾敵于上船、航渡、登陸等任何一個階段,又未能向自己軍隊的瀕海翼側進行策應,配合陸軍實施反登陸作戰,因而疊遭失敗。
陸路各軍的隸屬關系更是紊亂。
金州、旅大唇齒相依,但金州方面歸奉天指揮,旅大方面由天津指揮。
山東方面,全省防務由李秉衡負責,不受李鴻章的節制,而北洋所屬各軍又不歸
本來,清軍雲集平壤,意在南北對進,夾攻漢城一帶日軍,而李鴻章等卻主張“先定守局,再圖進缺,一再抗拒光緒帝關于迅速進兵的谕令,緻使平壤清軍“束手以待敵人之攻”。
當然,四路援軍抵達平壤之際,牙山清軍已戰敗北走,南北夾擊的可能一性一不複存在;但當時日軍除大島混成旅一團一外,其餘部隊正在赴朝途中,清軍在朝兵力優于日軍,如能當機立斷,一面繼續增兵,一面長驅南下,在朝鮮人民的支援配合下,予日軍以重大打擊,不是不可能的。
日軍分路進犯平壤時,每路為數不多,清軍如能集中兵力,主動出擊,打敵一路,則減煞敵之進攻勢頭,甚至殲其一路,也不是不可能的。
對于清軍應主動出擊問題,連日本軍界人士也認為,當時日軍包圍攻擊平壤,殊為危險,如果清軍“拒止一方”,集中兵力向某路日軍“轉取飽勢,則可得逐次各個擊破之機會”。
①由于清軍将領消極怯戰,決心猶豫,以緻坐失戰機。
在遼東半島和山東半島抗登陸作戰中,清軍同樣實行單純守點、分兵把口的消極防禦方針。
日軍在花園口登陸并向金州方向前進,嚴重威脅旅大側後時,李鴻章仍令守軍“各守營盤”。
徐邦道等建議向皮子窩方向主動出擊,也遭到趙懷業的反對。
山東半島作戰時,戴宗骞鑒于“大連灣守兵不并力陸援,旅順諸軍不據南關嶺而株守營牆,均以失事”的教訓,建議采勸雖布近局,仍扼外險,甯力戰圖存,勿坐以待困”的積極戰法,無疑是可取的;然而,李鴻章不予采納,仍堅持其“扼要埋伏地溝”的消極方針,以緻造成被動挨打的局面,加上守衛要塞的将領大多畏葸無能,沒有與陣地共存亡的決心,因而要點也無法守祝清軍消極防禦的另一表現是,隻注重于分兵守點,沒有集中必要的預備隊,置于有利于對付敵之進攻的機動位置,以增強要點防禦的穩固一性一。
這種主觀指導上的錯誤,在兩次抗登陸作戰中都招緻了不可估量的嚴重損失。
三、軍事思想落後,組織指揮笨拙,遠不能适應近代作戰的需要 随着新的作戰工具的出現,“軍隊的整個内部組織就必然改變了,各個人借以組成軍隊并能作為軍隊行動的那些關系就改變了,各個軍隊相互間的關系也發生了變化。
”①明治維新以後的日本,對軍事制度逐步地進行了比較全面的改革,使之與軍事技術裝備的發展相适應。
而經過了幾十年洋務運動的清朝政一府,雖然也通過購買和仿制近代武器而改善了軍隊裝備,并多少進行了一些軍制方面的改革;但由于社會制度沒有任何根本一性一的變化,軍事制度也就不可能有實質一性一的進步。
由于同樣的原因,清軍軍事思想因循守舊,墨守成規,因而組織指揮笨拙,遠遠不能适應變化了的客觀形勢的需要。
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指揮不統一,不能協調陸海軍之間的動作,發揮整體力量。
在海陸軍聯合作戰條件下,隻有實施正确的不間斷的集中統一指揮,才能在統一的戰略意圖下協調前敵各軍的作戰行動,發揮整體威力。
日本軍國主義一貫重視軍隊的建設和集中統一指揮,甲午戰争前夕,又成立了直隸于天皇的戰時大本營,作為海陸軍的最高指揮機構,統籌和協調與戰争有關的重要事宜。
為了集中使用海軍力量,它建立了聯合艦隊,并調整了海軍頭目,以積極主張侵華的桦山資紀為海軍軍令部長,接替主張艦隊勸守勢運動”的原軍令部長中牟田倉之助。
在戰争過程中,其大本營能及時了解和分析前線軍情,基本做到了從雙方實際出發,實施不間斷的集中統一指揮。
清軍則不然。
由于帝後一黨一争不已,清廷實際上沒有一個真正的最高軍事指揮機關,戰争的組織指揮大權基本上一操一于李鴻章一人之手。
他在慈禧的支持和庇護下,對主戰派的意見和光緒帝的作戰谕旨或者一陽一奉一陰一違,或者置若罔聞,遷延不辦。
因此,非但最高當局始終不能協調一緻地統籌戰争全局,制定明确的戰略方針和作戰計劃,實施集中統一指揮,前敵各軍也大多由于李鴻章的“因循怠弛”,漫無布置,而互不統屬,往往各行其是,一盤散沙。
綜觀中日甲午戰争的全過程,清朝海軍與陸軍之間、陸軍各部之間,都不能進行密切配合。
如遼東半島和山東半島兩次抗登陸作戰中,北洋海軍既未進行認真的海上偵察和巡邏,沒有擾敵于上船、航渡、登陸等任何一個階段,又未能向自己軍隊的瀕海翼側進行策應,配合陸軍實施反登陸作戰,因而疊遭失敗。
陸路各軍的隸屬關系更是紊亂。
金州、旅大唇齒相依,但金州方面歸奉天指揮,旅大方面由天津指揮。
山東方面,全省防務由李秉衡負責,不受李鴻章的節制,而北洋所屬各軍又不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