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節 台灣軍民的艱苦抗日

關燈
希典率領第二師一團一之第三旅一團一(約一萬二千餘人),于台灣南部的枋寮港登陸,經鳳山(今高雄縣)北指台南。

     台灣抗日義軍忍饑受餓,面對日寇的大舉進攻,仍進行了不屈不撓、英勇頑強的抵抗。

     10月初,自彰化出發的敵軍大舉南侵,各路抗日義軍英勇阻擊。

    戰鬥中,蕭三發陣亡,黃榮邦等受傷;敵軍也付出了重大代價,其近衛第二旅一團一長山根少将受了重傷,不久喪命。

     10月7日,敵軍開始進攻嘉義,被王德标部誘入城郊地雷區,半夜雷發,死傷數百人,能久親王也受重傷,不久死去。

    ①次日,敵軍集中巨炮猛攻嘉義城,協同王德标防守該城的民軍領袖徐骧親上城樓持刀指揮作戰,大量殺傷敵軍。

    義軍也傷亡甚衆。

    午後,敵人沖進城内,經過激烈巷戰,嘉義縣城失守,王德标、徐骧等率隊退守曾文溪。

    不久,日軍進一逼一曾文溪,炮火齊發,馬步并進。

    義軍既無炮隊、馬隊,又乏糧饷,但士氣激昂。

    徐骧奮勇當前,王德标等率隊跟進,在炮火連天中驅殺敵人。

    徐骧、王德标等先後英勇犧牲,為保衛祖國神聖領土流盡了最後一滴血。

     日南進軍司令官高島鞆之助于10月6日自基隆乘“東京丸”出發,8日到達澎湖,與已經到達該地的第二師一團一會合。

    10日,混成第四旅一團一在布袋嘴開始登陸。

    11日,第三旅一團一在枋寮開始登陸。

    敵人一踏上陸地,就遭到台南義軍和人民的拚死抵抗。

    侵略者供稱:當其混成第四旅一團一在布袋嘴登陸之後,“東西南北,到處無不戰鬥”。

    “良民奔竄四方,不與我親近,偵察敵情甚感不便”。

    ① 10月15日,日艦“吉野”、“秋津洲”、“一浪一速”、“八重山”、“大和”等炮轟旗後炮台,守将劉成良親自登台拒守。

    “一奸一民夜引倭由僻徑登岸,突入大營陷之,進圍炮台。

    ”②守台将士死傷枕藉,不得已乘間突圍,退守台南。

     16日,由枋寮登陸北進的日第三旅一團一占領鳳山,台南處于日寇南北夾攻的危險境地。

     18日,南北敵軍兵臨城下,台南城中糧食斷絕,守軍開始潰散。

    早在8月23日,日寇“台灣總督”桦山資紀曾托英國領事持書勸劉永福投降,遭到劉永福的嚴詞拒絕和駁斥。

    但時至10月中旬,劉永福面對嘉義等地相繼失守,抗日義軍領袖陸續犧牲,軍糧彈藥已告斷絕的困難局面,抗戰決心開始動搖,于是,向日方提出了厚待百姓、準許官兵内渡的“建議”,遭到日方拒絕。

    10月19日晚,劉永福在形勢十分危急的情況下,違背其“萬死不辭”的誓言,抛棄正在與日寇殊死搏鬥的抗日軍民,與其僚屬十人從安平乘英國商輪逃回了廈門。

     10月21日,敵軍進入台南城。

    11月,日軍在占領台灣所有重要城鎮之後,宣告“全台平定”。

    但是,台灣人民并沒有屈服,他們在與日寇“不共戴天”的誓言下,堅持了長達七年之久的遊擊戰。

    即使在1902年以後,台灣人民反抗日寇的鬥争也從未停止過。

     台灣一愛一國軍民抗擊日本侵略軍的戰争,實際上是中日甲午戰争的繼續,是中日甲牛戰争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雖然這次抗戰由于清朝政一府的賣國政策,最後歸于失敗,但是,它在中國近代戰争史上寫下了中國人民反抗外國侵略的光輝篇章,有其不可忽視的重要地位。

     台灣抗戰證明,人民群衆在戰争中的力量是不可低估的。

    在整個抗戰的過程中,台灣人民參加的踴躍,動員的廣泛,鬥争的英勇,戰果的顯著,都是前所未有的。

    他們雖然武器簡陋,缺乏訓練,但有着甯死不屈的決心。

    “日軍被困于‘有全台皆兵之勢’的猛烈的遊擊活動和瘧疾之中,投入了五萬兵力、兩萬六千名雜役人員以及聯合艦隊的大部分,對居民進行了無區别的屠一殺,結果反而加劇了居民的反抗。

    ”在不到五個月的時間裡,“付出了近衛師一團一長北白川宮能久親王以下四千八百名死亡和兩萬七千名負傷的巨大代價”。

    ①台灣軍民浴血奮戰,用鮮血和生命寫下了反抗外國侵略者的悲壯詩篇。

    被台灣軍民擊斃的日軍近衛師一團一長能久親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