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節 遼東清軍的潰敗
關燈
小
中
大
,清軍稍事抵抗,即退奔遼一陽一,海城為敵所占。
于是,遼一陽一、蓋平、營口(今營口市)、牛莊等處告急。
清廷更覺奉天省城勢危,急令依克唐阿、長順各率所部西援,以護遼一陽一,令宋慶率所部自蓋平北上,以護營口、牛莊,防敵西竄。
宋慶在蓋平聞日軍由岫岩長驅北進,已于12月10日親率毅、銘軍等二十餘營移駐于大石橋(今營口縣),拟救援海城。
但12日析木城陷落,13日海城又入敵手,宋慶便改變計劃,拟與北面諸軍取得聯絡之後,再共圖收複海城,于是将全軍二十餘營屯于距海城二十裡的缸瓦寨,未能趁敵立足未穩之際發起攻擊,喪失了戰機。
12月19日,海城日軍大股來襲,宋慶軍大敗,由缸瓦寨退往營口、田莊台一帶。
日軍攻占海城後,以孤軍(約六千人)入重地,頗覺力單,于是,野津道貫率第一軍司令部和軍預備隊由安東移駐岫岩(1895年1月5日到達),同時,請求第二軍分兵一部協攻蓋平,以便兩軍聲勢相通。
1895年1月初,日第一軍派遣第一師一團一之混成第一旅一團一①約八千人由普蘭店(今新金)北上。
當時,駐蓋平之清軍隻剩下章高元所部山東嵩武軍八營、徐邦道所部拱衛軍十一營、張光前所部親慶軍五營。
1月5日,徐邦道部奉宋慶之命移駐牛莊(以便聯絡遼一陽一清軍),蓋平兵力更單。
徐部出發不久,宋慶以日軍混成第一旅一團一逼一近蓋平,令其回援。
6日,徐部返抵藍旗廠(蓋平北面二十餘裡),宋慶又改變命令,令其開赴田莊台。
徐部又回師北上,剛過營口,宋慶仍令其回援蓋平,于是又折而南行。
這樣,徐邦道所部往返奔波于田莊台、營口、蓋平之間,四晝夜未得休息。
9日夜,徐部前鋒進至蓋平境時,日軍已撲攻蓋平。
扼守東門外鳳凰山的張光前部聞敵即潰,日軍一部乘勢攻入東門,然後出南門,繞至扼守南門外的章高元部之後。
章部不支,剛趕到戰場的徐邦道部也因疲憊過度,不堪任戰,于是各部齊退營口。
10日上午,蓋平陷落。
從此,日第一、二軍聲勢聯絡,遼東清軍進一步陷入被動。
三、清軍反攻海城失敗 自平壤之戰以後,清廷以淮軍不可恃,便起用湘軍舊将魏光焘、李光久等,令其募兵北援。
1895年1月,光緒帝又召湘軍首領兩江總督劉坤一入京,授為欽差大臣,令湖南巡撫吳大澂、淮軍總統宋慶共同幫辦劉坤一軍務。
1月14日,清廷以日軍既據海城,又陷蓋平,關外軍情更緊,乃令新授欽差大臣劉坤一迅赴山海關駐紮調度,節制關内外各軍。
并令自動請纓的吳大澂統率新疆布政使魏光焘所部新湘軍、總兵劉樹元所率撫标軍、吳元恺所率恺字軍等,“即日拔隊出關,分起進發,會合宋慶等軍,相機進剿”①,于是,宋慶于田莊台坐待援軍。
這時,奉命扼守遼一陽一的黑龍江将軍依克唐阿和吉林将軍長順深感責任重大,一緻認為,與其坐待日軍來攻,不如乘其占領未固之際,先發制勝,于是商定,以集結于騰鳌堡、鞍山站一帶的五十餘營約二萬人的兵力,“分左右兩路,步步前往,相機規海”①。
1月17日,依、長兩軍已前進至海城北面,距敵人前沿陣地僅二裡許。
西路(依軍)包抄至二台子,東路(長順軍)包抄至頭河堡,東西綿亘近三十裡。
日軍扼守城北歡喜山和雙龍山(山上均築有炮台),并有步、騎、炮兵列陣以待。
當清軍發起攻擊時,日軍步騎數千人在炮火掩護下蜂擁齊出。
清軍大半使用土槍,射程小,射速慢,加之“旗漢兵一團一心志不齊”,相持不久,西路依軍先退,東路長順軍繼之,第一次反攻海城遂告失敗。
1月22日,依、長兩軍又分左右兩路會攻海城。
依軍自長虎台向歡喜、雙龍二山之間的三裡橋突擊,為歡喜山日軍炮火所阻,又折而北,經沙河沿繞出歡喜山之西,拟攻海城之西北角。
長順軍則從頭河堡向海城東北的雙龍山發動進攻,終因日軍炮火猛烈而不得進。
下午,日軍發起反擊,依軍大量傷亡,經大富屯向西北方向退走。
東路長順軍亦退。
第二次反攻海城又歸失敗。
此後,山東半島軍事形勢日趨惡化,清廷主戰派為了從遼東戰場撈回一點面子,急欲乘日軍戰略重點南移之機,一舉收複海城。
2月7日,軍機處奉旨電谕長順和依克唐阿:“此時各軍俱到前敵,亟宜克期合剿。
著長順與依克唐阿同心協力,嚴饬諸将奮勇進戰,務期一舉攻拔,再向南路與宋慶會合,節節掃蕩,軍事當大有轉機矣。
”①依、長二将鑒于前兩次攻海失敗,深感兵力尚單,商請宋慶出兵會攻。
2月11日,吳大
于是,遼一陽一、蓋平、營口(今營口市)、牛莊等處告急。
清廷更覺奉天省城勢危,急令依克唐阿、長順各率所部西援,以護遼一陽一,令宋慶率所部自蓋平北上,以護營口、牛莊,防敵西竄。
宋慶在蓋平聞日軍由岫岩長驅北進,已于12月10日親率毅、銘軍等二十餘營移駐于大石橋(今營口縣),拟救援海城。
但12日析木城陷落,13日海城又入敵手,宋慶便改變計劃,拟與北面諸軍取得聯絡之後,再共圖收複海城,于是将全軍二十餘營屯于距海城二十裡的缸瓦寨,未能趁敵立足未穩之際發起攻擊,喪失了戰機。
12月19日,海城日軍大股來襲,宋慶軍大敗,由缸瓦寨退往營口、田莊台一帶。
日軍攻占海城後,以孤軍(約六千人)入重地,頗覺力單,于是,野津道貫率第一軍司令部和軍預備隊由安東移駐岫岩(1895年1月5日到達),同時,請求第二軍分兵一部協攻蓋平,以便兩軍聲勢相通。
1895年1月初,日第一軍派遣第一師一團一之混成第一旅一團一①約八千人由普蘭店(今新金)北上。
當時,駐蓋平之清軍隻剩下章高元所部山東嵩武軍八營、徐邦道所部拱衛軍十一營、張光前所部親慶軍五營。
1月5日,徐邦道部奉宋慶之命移駐牛莊(以便聯絡遼一陽一清軍),蓋平兵力更單。
徐部出發不久,宋慶以日軍混成第一旅一團一逼一近蓋平,令其回援。
6日,徐部返抵藍旗廠(蓋平北面二十餘裡),宋慶又改變命令,令其開赴田莊台。
徐部又回師北上,剛過營口,宋慶仍令其回援蓋平,于是又折而南行。
這樣,徐邦道所部往返奔波于田莊台、營口、蓋平之間,四晝夜未得休息。
9日夜,徐部前鋒進至蓋平境時,日軍已撲攻蓋平。
扼守東門外鳳凰山的張光前部聞敵即潰,日軍一部乘勢攻入東門,然後出南門,繞至扼守南門外的章高元部之後。
章部不支,剛趕到戰場的徐邦道部也因疲憊過度,不堪任戰,于是各部齊退營口。
10日上午,蓋平陷落。
從此,日第一、二軍聲勢聯絡,遼東清軍進一步陷入被動。
三、清軍反攻海城失敗 自平壤之戰以後,清廷以淮軍不可恃,便起用湘軍舊将魏光焘、李光久等,令其募兵北援。
1895年1月,光緒帝又召湘軍首領兩江總督劉坤一入京,授為欽差大臣,令湖南巡撫吳大澂、淮軍總統宋慶共同幫辦劉坤一軍務。
1月14日,清廷以日軍既據海城,又陷蓋平,關外軍情更緊,乃令新授欽差大臣劉坤一迅赴山海關駐紮調度,節制關内外各軍。
并令自動請纓的吳大澂統率新疆布政使魏光焘所部新湘軍、總兵劉樹元所率撫标軍、吳元恺所率恺字軍等,“即日拔隊出關,分起進發,會合宋慶等軍,相機進剿”①,于是,宋慶于田莊台坐待援軍。
這時,奉命扼守遼一陽一的黑龍江将軍依克唐阿和吉林将軍長順深感責任重大,一緻認為,與其坐待日軍來攻,不如乘其占領未固之際,先發制勝,于是商定,以集結于騰鳌堡、鞍山站一帶的五十餘營約二萬人的兵力,“分左右兩路,步步前往,相機規海”①。
1月17日,依、長兩軍已前進至海城北面,距敵人前沿陣地僅二裡許。
西路(依軍)包抄至二台子,東路(長順軍)包抄至頭河堡,東西綿亘近三十裡。
日軍扼守城北歡喜山和雙龍山(山上均築有炮台),并有步、騎、炮兵列陣以待。
當清軍發起攻擊時,日軍步騎數千人在炮火掩護下蜂擁齊出。
清軍大半使用土槍,射程小,射速慢,加之“旗漢兵一團一心志不齊”,相持不久,西路依軍先退,東路長順軍繼之,第一次反攻海城遂告失敗。
1月22日,依、長兩軍又分左右兩路會攻海城。
依軍自長虎台向歡喜、雙龍二山之間的三裡橋突擊,為歡喜山日軍炮火所阻,又折而北,經沙河沿繞出歡喜山之西,拟攻海城之西北角。
長順軍則從頭河堡向海城東北的雙龍山發動進攻,終因日軍炮火猛烈而不得進。
下午,日軍發起反擊,依軍大量傷亡,經大富屯向西北方向退走。
東路長順軍亦退。
第二次反攻海城又歸失敗。
此後,山東半島軍事形勢日趨惡化,清廷主戰派為了從遼東戰場撈回一點面子,急欲乘日軍戰略重點南移之機,一舉收複海城。
2月7日,軍機處奉旨電谕長順和依克唐阿:“此時各軍俱到前敵,亟宜克期合剿。
著長順與依克唐阿同心協力,嚴饬諸将奮勇進戰,務期一舉攻拔,再向南路與宋慶會合,節節掃蕩,軍事當大有轉機矣。
”①依、長二将鑒于前兩次攻海失敗,深感兵力尚單,商請宋慶出兵會攻。
2月11日,吳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