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節 山東半島之戰
關燈
小
中
大
雷,多掘地溝為要。
”①這是一個消極自保的錯誤方針。
而丁汝昌在執行時更加消極,他連在台炮射擊範圍内傍岸擊敵也沒有去做。
戴宗骞鑒于“大連灣守兵不并力陸援,旅順諸軍不據南關嶺而株守營牆,均以失事”的教訓,要求采勸雖布近局,仍扼外險,甯力戰圖存,勿坐以待困”的戰守方針。
②然而,李鴻章還是堅持“仍以扼要埋伏地溝為妥”③的錯誤指導。
12月25日,李鴻章得知榮成灣龍須島有日艦和小火輪活動,才指示丁汝昌:“應速統現有師船赴龍須島、成山一帶巡探,如日船少,即設法驅逐;否則,聽其由後路包抄,則威危而兵船無駐足之地”④。
但丁汝昌沒有執行。
1895年1月13日,李鴻章接到光緒帝關于北洋海軍應“相機迎擊,以免坐困”的谕旨,又指示丁汝昌等:“查倭如犯威,必以陸隊由後路上岸抄截,而以兵船遊弋口外牽制我師,彼時兵輪當如何布置迎擊,水陸相依,庶無疏失,望與洋弁等悉心妥籌”。
①李鴻章根據光緒帝指示而作出的這一判斷,仍不為丁汝昌所重視,北洋艦隊始終蟄居威海港内,不敢與敵争鋒。
三、作戰經過(參見附圖十八) (一)榮成灣抗登陸戰鬥 1895年1月19日,集結于大連灣一帶的日本山東作戰軍在聯合艦隊二十五艘軍艦護航下,開始分批向榮成灣航進。
為了迷惑清軍,蔭蔽自榮成登陸的企圖,1月18日和19日,日艦“吉野”、“一浪一速”、“秋津洲”向登州(今蓬萊)連續轟擊。
坐鎮煙台的山東巡撫李秉衡果被日軍的佯動所迷惑,他在19日的奏報中說:“前榮成之成山島、甯海之金山寨均有倭船窺伺,昨登州又有倭船開炮一時之久。
由登州至威海、威海至成山,共五百餘裡,處處吃緊”②。
由于他不明敵軍将從何處登陸,于是采取應付态度,強調“明知兵分則力單,而地面太長,有不能不分之勢”③,結果處處兵力薄弱。
1月20日,日軍第二師一團一開始登陸。
這時,北洋艦隊尚堪一戰,本應出擊,但丁汝昌“震于倭艦聲勢,堅匿坐斃”④。
日軍在龍須島登陸時,駐島之清軍四哨用七五毫米口徑火炮轟沉日軍舢舨二隻。
日軍受挫後,集中艦炮火力猛轟岸上清軍,并仍以小火輪拖帶舢舨強行登陸。
清軍不支,向西敗退,日軍前鋒千餘人跟蹤追至榮成。
駐守榮成的一團一練紛紛逃散,城門大開。
閻得勝等四營清軍多系新兵,又少槍械,因而一觸即潰,榮成遂為日軍所據。
(二)威海南北兩岸炮台的陷落 日軍登陸之後,主持山東防務的李秉衡雖知日軍約近兩萬人已從榮成登陸,但仍然錯誤地認為,日軍“又難免不從西面乘隙上岸”①,因此,集結在威海、甯海、文登一帶的三十五營清軍仍然按兵不動,隻一抽一出總兵孫萬齡所率嵩武軍千餘人自舊館前往增援。
由于李秉衡未能集中兵力對從榮成方向登陸之敵進行反擊,使日軍得以在榮成從容地進行了兩天休整。
1月25日,日軍分左右(南北)兩路西犯威海:左路(南路)為第二師一團一,自榮成經橋頭、溫泉湯、虎山,指向威海,負責切斷南幫炮台清軍退路;右路(北路)為第六師一團一之第十一旅一團一,自榮成經三官廟、崮山後,直撲南幫炮台。
孫萬齡部于1月22日到達橋頭,收集了從榮成敗退的閻得勝部。
次日,戴宗骞所派知府劉樹德率領的兩營綏軍亦抵橋頭一帶。
在清軍東進過程中,沿途人民自動支援,在風雪中幫助拉炮和運送糧草,并協助偵察敵情,修工事,抓特務,給清軍官兵以很大鼓舞。
26日起,孫、劉兩部清軍在橋頭附近奮勇阻擊南路日軍前鋒,使敵人接連兩天不得西進。
但北路日軍由于清軍阻擊不力,較快地進抵鮑家村、崮山後一帶,嚴重威脅着南幫炮台的安全。
28日,李秉衡命孫萬齡、戴宗骞夾攻北路日軍。
但是,戴宗骞違令不至,而閻得勝又不戰而退。
孫萬齡部孤軍力戰,終因衆寡不敵,退回橋頭。
此時,駐守橋頭的劉樹德所率綏軍竟被戴宗骞調回威海,孫萬齡左右無援,亦棄橋頭西去。
南路日軍遂占橋頭,并向溫泉湯方向一逼一進。
30日晨,南北兩路日軍分别進攻鳳林集東南高地和威海南岸堡壘群。
南幫炮台官兵英勇抵抗,給日寇以大量殺傷,并擊斃敵第十一旅一團一長大寺安純少将。
當日軍尚未一逼一近時,丁汝昌曾建議戴宗骞事急時卸掉南幫炮台的大炮炮闩,以免日軍利用,轟擊港内軍艦,但戴宗骞不同意。
後來果如丁汝昌所料,日軍從南幫炮台發炮轟擊港内艦船,使北洋海軍處于腹背受敵的窘境。
當南幫炮台戰鬥激烈時,鞏軍統領劉超佩臨陣脫逃,乘小輪渡奔北岸,南岸士兵各自為戰。
一部分官兵最後在港内軍艦火力支援下,由長峰以東沙灘突圍,退至威海衛。
日艦隊一部在南岸激烈陸戰時,曾一逼一近東口,但被日島清軍的猛烈炮火擊退。
30日下午,南幫炮台全部陷落。
南幫炮台失守後,駐守北岸的綏軍見南岸傷亡慘重,便望風潰退,劉樹德也倉皇逃命。
戴宗骞無奈
”①這是一個消極自保的錯誤方針。
而丁汝昌在執行時更加消極,他連在台炮射擊範圍内傍岸擊敵也沒有去做。
戴宗骞鑒于“大連灣守兵不并力陸援,旅順諸軍不據南關嶺而株守營牆,均以失事”的教訓,要求采勸雖布近局,仍扼外險,甯力戰圖存,勿坐以待困”的戰守方針。
②然而,李鴻章還是堅持“仍以扼要埋伏地溝為妥”③的錯誤指導。
12月25日,李鴻章得知榮成灣龍須島有日艦和小火輪活動,才指示丁汝昌:“應速統現有師船赴龍須島、成山一帶巡探,如日船少,即設法驅逐;否則,聽其由後路包抄,則威危而兵船無駐足之地”④。
但丁汝昌沒有執行。
1895年1月13日,李鴻章接到光緒帝關于北洋海軍應“相機迎擊,以免坐困”的谕旨,又指示丁汝昌等:“查倭如犯威,必以陸隊由後路上岸抄截,而以兵船遊弋口外牽制我師,彼時兵輪當如何布置迎擊,水陸相依,庶無疏失,望與洋弁等悉心妥籌”。
①李鴻章根據光緒帝指示而作出的這一判斷,仍不為丁汝昌所重視,北洋艦隊始終蟄居威海港内,不敢與敵争鋒。
三、作戰經過(參見附圖十八) (一)榮成灣抗登陸戰鬥 1895年1月19日,集結于大連灣一帶的日本山東作戰軍在聯合艦隊二十五艘軍艦護航下,開始分批向榮成灣航進。
為了迷惑清軍,蔭蔽自榮成登陸的企圖,1月18日和19日,日艦“吉野”、“一浪一速”、“秋津洲”向登州(今蓬萊)連續轟擊。
坐鎮煙台的山東巡撫李秉衡果被日軍的佯動所迷惑,他在19日的奏報中說:“前榮成之成山島、甯海之金山寨均有倭船窺伺,昨登州又有倭船開炮一時之久。
由登州至威海、威海至成山,共五百餘裡,處處吃緊”②。
由于他不明敵軍将從何處登陸,于是采取應付态度,強調“明知兵分則力單,而地面太長,有不能不分之勢”③,結果處處兵力薄弱。
1月20日,日軍第二師一團一開始登陸。
這時,北洋艦隊尚堪一戰,本應出擊,但丁汝昌“震于倭艦聲勢,堅匿坐斃”④。
日軍在龍須島登陸時,駐島之清軍四哨用七五毫米口徑火炮轟沉日軍舢舨二隻。
日軍受挫後,集中艦炮火力猛轟岸上清軍,并仍以小火輪拖帶舢舨強行登陸。
清軍不支,向西敗退,日軍前鋒千餘人跟蹤追至榮成。
駐守榮成的一團一練紛紛逃散,城門大開。
閻得勝等四營清軍多系新兵,又少槍械,因而一觸即潰,榮成遂為日軍所據。
(二)威海南北兩岸炮台的陷落 日軍登陸之後,主持山東防務的李秉衡雖知日軍約近兩萬人已從榮成登陸,但仍然錯誤地認為,日軍“又難免不從西面乘隙上岸”①,因此,集結在威海、甯海、文登一帶的三十五營清軍仍然按兵不動,隻一抽一出總兵孫萬齡所率嵩武軍千餘人自舊館前往增援。
由于李秉衡未能集中兵力對從榮成方向登陸之敵進行反擊,使日軍得以在榮成從容地進行了兩天休整。
1月25日,日軍分左右(南北)兩路西犯威海:左路(南路)為第二師一團一,自榮成經橋頭、溫泉湯、虎山,指向威海,負責切斷南幫炮台清軍退路;右路(北路)為第六師一團一之第十一旅一團一,自榮成經三官廟、崮山後,直撲南幫炮台。
孫萬齡部于1月22日到達橋頭,收集了從榮成敗退的閻得勝部。
次日,戴宗骞所派知府劉樹德率領的兩營綏軍亦抵橋頭一帶。
在清軍東進過程中,沿途人民自動支援,在風雪中幫助拉炮和運送糧草,并協助偵察敵情,修工事,抓特務,給清軍官兵以很大鼓舞。
26日起,孫、劉兩部清軍在橋頭附近奮勇阻擊南路日軍前鋒,使敵人接連兩天不得西進。
但北路日軍由于清軍阻擊不力,較快地進抵鮑家村、崮山後一帶,嚴重威脅着南幫炮台的安全。
28日,李秉衡命孫萬齡、戴宗骞夾攻北路日軍。
但是,戴宗骞違令不至,而閻得勝又不戰而退。
孫萬齡部孤軍力戰,終因衆寡不敵,退回橋頭。
此時,駐守橋頭的劉樹德所率綏軍竟被戴宗骞調回威海,孫萬齡左右無援,亦棄橋頭西去。
南路日軍遂占橋頭,并向溫泉湯方向一逼一進。
30日晨,南北兩路日軍分别進攻鳳林集東南高地和威海南岸堡壘群。
南幫炮台官兵英勇抵抗,給日寇以大量殺傷,并擊斃敵第十一旅一團一長大寺安純少将。
當日軍尚未一逼一近時,丁汝昌曾建議戴宗骞事急時卸掉南幫炮台的大炮炮闩,以免日軍利用,轟擊港内軍艦,但戴宗骞不同意。
後來果如丁汝昌所料,日軍從南幫炮台發炮轟擊港内艦船,使北洋海軍處于腹背受敵的窘境。
當南幫炮台戰鬥激烈時,鞏軍統領劉超佩臨陣脫逃,乘小輪渡奔北岸,南岸士兵各自為戰。
一部分官兵最後在港内軍艦火力支援下,由長峰以東沙灘突圍,退至威海衛。
日艦隊一部在南岸激烈陸戰時,曾一逼一近東口,但被日島清軍的猛烈炮火擊退。
30日下午,南幫炮台全部陷落。
南幫炮台失守後,駐守北岸的綏軍見南岸傷亡慘重,便望風潰退,劉樹德也倉皇逃命。
戴宗骞無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