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節 遼東半島之戰

關燈
一、遼東半島的戰略地位 遼東半島面臨黃海,不僅是日軍從海上進攻東北的唯一方向,更重要的是它與山東半島遙望相對,共同封鎖着渤海海峽,因而是保衛京津的重要門戶,戰略地位極為重要。

     位于遼東半島南端的旅順口,地勢險要,又是控制渤海海峽的鎖鑰。

    其地東有黃金山,西有老虎尾,互相環抱,雄峙口門。

    口門内水域寬廣,港闊六百餘米,水深六米左右,可錨泊艦艇三十餘艘。

    平均氣溫為攝氏十度左右,嚴冬不凍。

     清王朝鑒于旅順的戰略地位和易守難攻的良好地形,決定在此構築船塢、炮台、廠房、倉庫和電報局等軍事設施,作為北洋艦隊的基地。

    自1880年開始修建,1890年基本完工,曆時十年之久,費銀數千萬兩。

    建于東岸的大船塢,是旅順軍港的主體工程之一。

    李鴻章奏稱:“北洋創辦海軍,曆年添購鐵甲鋼快等船,規模略具。

    從前并無修船巨塢,遇有修理要工,必須駛赴日本、香港各洋廠,諸多不便。

    自旅順造辦石船塢,各戰艦均可就近修理,無須借資外國,緩急可恃,洵為海軍根本至計。

    ”① 旅順口炮台林立,至甲午戰争時,東西海岸新舊炮台共計十二座,安設各種海岸炮七十餘門,另有依山建築的陸路炮台十七座,大小火炮近八十門。

    總兵黃仕林和張光前各統親慶軍四營,分駐于東西海岸炮台。

    四川提督宋慶統毅軍九營一哨,專防旅順。

     與旅順口互為犄角的大連灣,也建有炮台、倉庫、火藥庫、水師學堂等。

    甲午戰争爆發時,大連計有海岸炮台五座、陸路炮台一座,共有大小火炮近四十門,由提督劉盛休統銘軍十二營駐守。

     宋慶和劉盛休所部由北洋大臣直轄。

    為便于節制,在旅順設有北洋前敵營務處,由道員龔照玙負責。

     具有堅固設防的旅順口,是日軍從渤海灣登陸,遂行直隸平原決戰方針的嚴重障礙。

     二、雙方作戰方針及部署 (一)日軍方面 黃海海戰之後,日軍大本營為在來年進行直隸平原決戰,決定按照其冬季作戰方針,首先實施遼東半島的登陸戰役,奪取旅順、大連。

    9月21日起,大本營即着手組建由第一師一團一、第二師一團一(預備隊,後未參戰)和第十二混成旅一團一(第六師一團一的一半)編成的第二軍,以陸軍大将大山岩為司令官。

    為了蔭蔽攻占遼東半島的企圖,大本營命令第一軍在鴨綠江東岸義州一帶集結,以牽制對岸清軍,屆時向九連城(今丹東市東北二十五裡)發起進攻,掩護第二軍的登陸作戰。

     (二)清軍方面 1、清軍戰略方針的轉變 為阻遏日寇向中國本土進攻,李鴻章提出了“嚴防渤海以固京畿之藩籬,力保沈一陽一以顧東省之根本”的方針,同時強調,必須“多籌巨饷,多練一精一兵,内外同心,南北合勢,全力專注,持之以久,而不責旦夕之功,庶不堕彼速戰術成之詭計。

    ”①李鴻章還要求指派大臣專門督辦奉天軍務。

    清廷采納了李鴻章的建議,随即令宋慶幫辦北洋軍務,由旅順馳赴九連城一帶,督率前敵各軍合力嚴守鴨綠江西岸。

    不久,又将從平壤潰退過江的葉志超、衛汝貴撤職,所部交由聶士成統帶。

     清廷采納李鴻章的上述建議,意味着由海守陸攻的戰略方針轉變為戰略防禦的方針。

    按照這一方針,清廷命北洋艦隊盡快修複受傷各艦,不時巡弋于大連、旅順、威海之間,扼守渤海灣門戶;為力保沈一陽一,以東三省軍隊之大部集結于沈一陽一、遼一陽一之間,并增強第一線兵力;為保衛北京,在天津、大沽間,山海關與秦皇島間,以及通州(今通縣)附近,厚集外省兵力。

     2、鴨綠江沿線的防禦部署 清軍以九連城一帶為主防禦陣地。

    九連城南依鴨綠江,東枕叆河。

    叆河東面的虎山,是屏障九連城的要塞。

    再東至安平河口,逾安平河而東為蘇甸,再東為長甸。

    九連城以西為安東縣(今丹東市),再西為大東溝,更西為大孤山(今孤山)。

     在這一沿江地帶,清軍部署分中、東、西三段: 中段:幫辦北洋軍務宋慶率親兵四百人,設司令部于九連城北面的葦子溝;總兵劉盛休率所部銘軍專防九連城;總兵聶士成率牙山軍駐守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