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節 黃海海戰

關燈
一、豐島海戰以後雙方艦隊的行動 豐島海戰以前,日本政一府“預料陸戰可一操一勝券,但對海戰的勝敗如何尚抱疑慮”①。

    日艦豐島偷襲得逞,使日本海軍增強了戰勝中國海軍的信心,自那以後,聯合艦隊一直活動于朝鮮海域,一面掩護後續陸軍和軍械糧秣的海上運輸,一面聲援在朝日軍的陸路作戰。

    8月5日,聯合艦隊接到日本大本營關于搜索和擊破中國艦隊的命令,伊東祐亨随即于8月7日率艦隊從隔音島出發,駛往黃海西部海面,甚至闖到威海衛和旅順軍港,進行搜索和挑戰。

     北洋艦隊方面,7月25日的豐島海戰隻是稍有損失,對整個艦隊的戰鬥力并無多大影響。

    戰後第二天,李鴻章電令丁汝昌“即帶九船開往漢江洋面遊巡迎剿”。

    但同時又說:“惟須相機進退,能保全堅船為妥;仍盼速回。

    ”②丁汝昌于7月27日率隊由威海衛出發,由于受李鴻章“保全堅船”指示的束縛,不敢前往漢江口,僅至大同江口外即返回威海衛基地,以“未遇倭兵商各輪”敷衍了事。

    中日宣戰的當天(8月1日),李鴻章又電告丁汝昌:“總署催汝統鐵、快各船往仁川附近……相機截擊”。

    但又繼續強調:“速去速回,保全堅船為要。

    ”①于是,丁汝昌于出發前複電李鴻章,以無偵探快船、又少快炮等為由,言明不能去漢江口,隻宜“遠巡大同冰洋,遇敵痛剿;近顧北洋門戶,往來棱查”。

    李鴻章當即轉告總理衙門,稱丁所言“似系老成之見”。

    ②8月5日,清廷得知葉志超軍已經潰敗,預料日軍必将北攻平壤,于是令北洋艦隊專顧大同江口一帶海面的安全,以便由海路增援平壤。

    8月9日,丁汝昌第三次率隊出巡。

    第二天黎明,日艦二十餘艘突然出現于威海衛港外,遭到海岸各炮台的猛烈炮擊。

    當晚,日艦又竄至旅順口外,與城頭山炮台交相炮戰。

    清廷聞知威海、旅順一帶洋面有日艦活動,甚為驚駭,急令丁汝昌率北洋艦隊“速回北洋海面,跟蹤擊剿”③。

    8月23日,清廷進一步指示:“威海、大連灣、煙台、旅順等處,為北洋要隘,大沽門戶,海軍各艦應在此數處來往梭巡,嚴行扼守,不得遠離,勿令一船闌入”④。

    此後,北洋艦隊再未遠巡,不出北洋一步。

    這樣,日本海軍便完全控制了朝鮮仁川、大同江口等重要港口,占領了從海路進攻中國的有利前進基地。

     由于丁汝昌多次率隊出巡無功,受到朝野不少人的攻擊。

    8月26日,光緒帝下令将丁汝昌革職,但仍“戴罪自效”。

    李鴻章不得不上奏為丁汝昌辯護,同時乘機正式提出“保船制敵”的方針,進一步強調“海上交鋒,恐非勝算”,建議清廷放棄争奪制海權。

    他認為,“今日海軍力量,以之攻人則不足,以之自守尚有餘”,因而主張北洋艦隊“不必定與拚擊,但令遊弋渤海内外,作猛虎在山之勢”。

    ①從此,北洋艦隊更加陷入了消極自保的被動局面。

     二、海戰經過 9月上旬,清廷鑒于平壤将有大戰,拟派兵增援。

    為了及時到達前方,決定将駐防大連一帶的總兵劉盛休所部銘軍八營四千人由海道運至大東溝,然後轉由陸路赴朝。

    這樣,海軍掩護,責無旁貸。

    李鴻章乃令丁汝昌率艦隊護航。

    9月15日上午,丁汝昌率領北洋艦隊主力抵達大連灣。

    其編成如下表: 9月16日2時左右,銘軍搭乘招商局“新裕”、“圖南”等五艘輪船,在北洋艦隊的護衛下,由大連出發,午後抵大東溝。

    “平遠”、“廣丙”泊于港口,由“鎮南”、“鎮中”兩炮艇護送進港,“定遠”等十艦均泊于港外十二海裡之大鹿島東南。

    銘軍四千人連夜上岸,安全到達目的地。

    不過,此時平壤已失,銘軍無法起到應援的作用。

     日本聯合艦隊早想與北洋艦隊決一雌雄,當得知中國海軍将護送陸軍赴朝的消息後,便于9月14日午後由仁川港出發,15日到達大同江口。

    因不見有中國艦船,伊東祐亨命部分艦隻溯大同江支援第五師一團一進攻平壤,其餘艦隻暫泊于小一乳一纛角的東北。

    伊東祐亨判斷,北洋艦隊有可能護送陸軍往鴨綠江口一帶,于是不待全艦隊集中,立率軍艦十二艘,于16日下午出發,向黃海北部的海洋島方向航進,17日晨抵達該島附近。

    其戰鬥序列如下表: 9月17日上午10時30分左右,北洋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