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 平壤之戰

關燈
一、雙方作戰方針及部署 日本大本營為迅速獲得制海權,于宣戰的次日(8月2日)即命令聯合艦隊搜索并擊破中國北洋艦隊,以求年内實施其“作戰大方針”的重點——直隸平原決戰。

    不久,得知大批清軍将于平壤附近集中并相機南下,于是,日軍大本營已無暇等待其海戰的結果,乃命令第五師一團一的其餘部分立即赴朝。

    8月14日,日本大本營根據其聯合艦隊未能與北洋艦隊決戰,并為檢修艦隻而移泊朝鮮半島南端的長直路等情況,确認年内已無法實行直隸平原決戰的原定計劃,必須等到來年解凍之後再作考慮,于是重新制定冬季作戰方針,即:增派第三師一團一(先編成混成第五旅一團一)與已在漢城附近集結的第五師一團一合編為第一軍,以陸軍大将山縣有朋為司令官,執行北攻平壤,相機進攻奉天,吸引直隸清軍主力出援的任務;同時準備組建第二軍,以待機攻占遼東半島,為将來實施直隸平原決戰建立進軍基地。

     山縣有朋到達朝鮮(9月12日于仁川登陸)以前,在朝日軍由第五師一團一長陸軍中将野津道貫統率。

    9月2日,野津道貫等議定,以第五師一團一及第三師一團一之一部,共約一萬五千人,分四路進攻平壤。

    其部署是:陸軍少将大島義昌率混成第九旅一團一(步騎約五千、炮二十門)由漢城出發,沿大道指向平壤東南,從正面進攻,牽制清軍。

    野津道貫自率步兵第二十二聯隊、十二聯隊及騎兵、工兵、炮兵各一部(步騎約五千、炮十二門)繼後,渡大同江之下遊,進攻平壤西南。

    第十旅一團一長陸軍少将立見尚文率步兵第十二聯隊之第一大隊、第二十一聯隊之第二大隊及騎兵、炮兵各一部(步騎約二千、炮六門),自朔甯經新溪、遂安、祥原、江東,渡大同江進攻平壤東北,稱“朔甯支隊”。

    陸軍大佐佐藤正率步兵第十八聯隊及騎兵、炮兵、工兵各一部(步騎約三千、炮十二門)自朝鮮東北部的元山登陸(稱“元山支隊”),經文川、一陽一德、成川(今新成川南)、順安,繞攻平壤北部,截斷清軍後路。

     日軍根據這一分進合擊的作戰計劃,預定9月15日包圍平壤,發起總攻。

     早在8月上旬,清政一府派出的四支援軍先後抵達平壤。

    豐升阿、衛汝貴等以兵力不足、後路空虛為由,要求“先定守局,再圖進缺①。

    李鴻章也認為“非有勁旅三萬人,前後布置周密,難一操一勝算”,“目前隻能堅紮平壤,扼據形勝”②。

    盡避清廷急于要按原定方針向南進軍,多次電催李鴻章饬令各軍“相機進缺,“直指漢城”,李鴻章總是借故延宕,以緻前敵各軍既不南下進攻漢城,又不擇險據守,互為策應,“而以二十九營萬四千餘人聚平壤,置酒高會,日督勇丁并朝民于城内外築壘,環炮而守”③,坐待日軍來攻。

    8月下旬,葉志超抵達平壤。

    這個敗軍之将被任命為平壤各軍總統,“一軍皆驚”,進一步破壞了士氣。

    葉志超對于軍事更加漫無布置,身為前線統帥,不親自組織偵察,及時獲取準确的情報,主要依靠天津的電報通報,因而對前線敵人情況很不了解,隻知道日軍主要從中和大道來攻,而不知其從幾個方向同時包圍平壤。

    9月5日,葉志超與諸将議定,以一部兵力監視元山方向之敵,以主力南下迎擊自黃州北進之日軍。

    6、7兩日,部隊已按計劃出發。

    此時,葉志超得到日軍一部已抵成川的消息,因顧慮平壤後路發生危險,于是突然改變決心,急忙将部隊調回,倉卒作出防禦平壤的部署,而此時各路日軍已完成了對平壤的合圍。

     平壤是朝鮮的舊都,山環水抱,形勢險要,城牆高約十米,牆基厚約七米,南北綿亘十餘裡。

    大同江自城東至西南流過。

    城有六門:南為朱雀門,西南為靜海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