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 平壤之戰
關燈
小
中
大
西北為七星門,北為玄武門,東為長慶門,東南為大同門。
長慶、大同二門緊一靠大同江。
玄武門跨牡丹台山修築。
由于牡丹台緊一靠城牆,因而成了守衛平壤的命脈所在。
清軍依城劃分各軍防區:城北方面,由左寶貴所部奉軍、豐升阿所部盛軍及江自康之仁字兩營防守;城西方面,由牙山軍(即葉志超原來所部)防守;城南方面,由衛汝貴所部盛軍及馬玉昆所部毅軍之一部防守;城東南大同江東岸,由馬玉昆所部毅軍防守,有浮橋一座溝通兩岸聯系。
葉志超坐鎮城内,居中調度。
二、作戰經過 9月13日,四路日軍均已一逼一近平壤,其中元山支隊已進至順安,切斷了清軍退往義州的後路。
14日清晨,日軍元山、朔甯兩支隊一齊發起攻擊,占領了城北山頂數壘。
左寶貴親自督隊争奪,未能取勝,便率部入城,用大炮轟擊敵人。
日軍堅伏不退。
當晚,葉志超主張棄城撤退,遭到左寶貴的堅決反對。
左寶貴派親兵監視葉志超,防止其逃跑。
15日拂曉前,日軍發起總攻。
大同江東岸的日軍混成第九旅一團一分三路進攻平壤城東南。
扼守大同江東岸的馬玉昆所部毅軍奮力抵抗,與敵展開肉一搏戰,自清晨激戰至午後,終于打退了東路日軍的進攻。
北路戰事也十分激烈。
日軍朔甯、元山兩個支隊又于當天拂曉發起進攻,左寶貴親自登玄武門指揮,士兵拚死拒敵。
戰至上午,日軍先後攻破玄武門外的五座堡壘,并向玄武門猛烈突擊。
左寶貴為了表示與城共存亡的決心,身穿黃馬褂,繼續指揮。
11時,左寶貴中炮陣亡,士氣大挫,玄武門遂被日軍攻占。
葉志超随即懸白旗乞降,并下令撤軍。
當時,馬玉昆部正與東路日軍相持于大同江東岸,偷襲平壤西南的日軍第五師一團一主力也被衛汝貴所部擊退,傷亡慘重。
正當東西兩路清軍準備乘勝出擊的時候,忽聞北路失利,并接到葉志超的撤軍命令,馬玉昆、衛汝貴隻得率部回城。
日軍準備宿營,未再前進。
當晚,葉志超率守軍乘夜暗倉皇逃出平壤。
日軍于城北山隘堵截,清軍傷亡二千餘人,被俘數百人。
途經順安,又遭日軍攔擊,死傷枕藉。
16日,葉志超等逃至安州,始與呂本元、聶士成等部會合。
安州距平壤九十公裡,北倚清川江,南有群山依托,城垣高大,是平壤以北的第一重鎮。
聶士成建議葉志超憑借安州有利地形,阻敵北犯。
葉志超不同意,繼續率軍向義州狂逃。
19日,李鴻章曾電告葉志超駐守義州,不準退往鴨綠江以西。
三天以後,李鴻章又認為與其株守義州孤城,不如全線撤回,于是,清軍于22—24日放棄了義州等戰略要地,退過鴨綠江。
平壤之所以輕易陷落,關鍵在于前敵總指揮不得其人。
葉志超于成歡之戰打響時,立即棄軍逃奔平壤;驚魂未定,又以謊報戰功而被任命為平壤各軍總統,由于不孚衆望,“各将領均不受節制”①。
他庸懦怯敵,既不敢驅軍南下,也沒有保衛平壤的決心,一經接戰,再次率先逃跑,緻使軍心大亂,“凡有大小炮四十尊,快炮并一毛一瑟槍萬數十杆,将弁私财,軍士糧饷,軍資、器一具、公文、密電,盡委之而去”②。
此外,清軍紀律甚差,不能與當地人民呼吸與共,也是平壤失守的重要原因之一。
本來,由于中朝兩國同遭日寇侵略,共同的命運把兩國軍民聯系在一起。
當清軍剛到平壤時,朝鮮人民夾道歡呼,以各種物資慰勞、供給清軍;朝鮮官員也盼望清軍多打勝仗,“其王京(漢城)自大院君以下,時密輸倭人消息于我,日盼我軍進趨漢城”③。
可是,清軍入朝後不但無所作為,而且侵害群衆利益,緻使朝鮮人民大失所望,不再盡力支援,這就大大影響了保衛平壤的作戰。
長慶、大同二門緊一靠大同江。
玄武門跨牡丹台山修築。
由于牡丹台緊一靠城牆,因而成了守衛平壤的命脈所在。
清軍依城劃分各軍防區:城北方面,由左寶貴所部奉軍、豐升阿所部盛軍及江自康之仁字兩營防守;城西方面,由牙山軍(即葉志超原來所部)防守;城南方面,由衛汝貴所部盛軍及馬玉昆所部毅軍之一部防守;城東南大同江東岸,由馬玉昆所部毅軍防守,有浮橋一座溝通兩岸聯系。
葉志超坐鎮城内,居中調度。
二、作戰經過 9月13日,四路日軍均已一逼一近平壤,其中元山支隊已進至順安,切斷了清軍退往義州的後路。
14日清晨,日軍元山、朔甯兩支隊一齊發起攻擊,占領了城北山頂數壘。
左寶貴親自督隊争奪,未能取勝,便率部入城,用大炮轟擊敵人。
日軍堅伏不退。
當晚,葉志超主張棄城撤退,遭到左寶貴的堅決反對。
左寶貴派親兵監視葉志超,防止其逃跑。
15日拂曉前,日軍發起總攻。
大同江東岸的日軍混成第九旅一團一分三路進攻平壤城東南。
扼守大同江東岸的馬玉昆所部毅軍奮力抵抗,與敵展開肉一搏戰,自清晨激戰至午後,終于打退了東路日軍的進攻。
北路戰事也十分激烈。
日軍朔甯、元山兩個支隊又于當天拂曉發起進攻,左寶貴親自登玄武門指揮,士兵拚死拒敵。
戰至上午,日軍先後攻破玄武門外的五座堡壘,并向玄武門猛烈突擊。
左寶貴為了表示與城共存亡的決心,身穿黃馬褂,繼續指揮。
11時,左寶貴中炮陣亡,士氣大挫,玄武門遂被日軍攻占。
葉志超随即懸白旗乞降,并下令撤軍。
當時,馬玉昆部正與東路日軍相持于大同江東岸,偷襲平壤西南的日軍第五師一團一主力也被衛汝貴所部擊退,傷亡慘重。
正當東西兩路清軍準備乘勝出擊的時候,忽聞北路失利,并接到葉志超的撤軍命令,馬玉昆、衛汝貴隻得率部回城。
日軍準備宿營,未再前進。
當晚,葉志超率守軍乘夜暗倉皇逃出平壤。
日軍于城北山隘堵截,清軍傷亡二千餘人,被俘數百人。
途經順安,又遭日軍攔擊,死傷枕藉。
16日,葉志超等逃至安州,始與呂本元、聶士成等部會合。
安州距平壤九十公裡,北倚清川江,南有群山依托,城垣高大,是平壤以北的第一重鎮。
聶士成建議葉志超憑借安州有利地形,阻敵北犯。
葉志超不同意,繼續率軍向義州狂逃。
19日,李鴻章曾電告葉志超駐守義州,不準退往鴨綠江以西。
三天以後,李鴻章又認為與其株守義州孤城,不如全線撤回,于是,清軍于22—24日放棄了義州等戰略要地,退過鴨綠江。
平壤之所以輕易陷落,關鍵在于前敵總指揮不得其人。
葉志超于成歡之戰打響時,立即棄軍逃奔平壤;驚魂未定,又以謊報戰功而被任命為平壤各軍總統,由于不孚衆望,“各将領均不受節制”①。
他庸懦怯敵,既不敢驅軍南下,也沒有保衛平壤的決心,一經接戰,再次率先逃跑,緻使軍心大亂,“凡有大小炮四十尊,快炮并一毛一瑟槍萬數十杆,将弁私财,軍士糧饷,軍資、器一具、公文、密電,盡委之而去”②。
此外,清軍紀律甚差,不能與當地人民呼吸與共,也是平壤失守的重要原因之一。
本來,由于中朝兩國同遭日寇侵略,共同的命運把兩國軍民聯系在一起。
當清軍剛到平壤時,朝鮮人民夾道歡呼,以各種物資慰勞、供給清軍;朝鮮官員也盼望清軍多打勝仗,“其王京(漢城)自大院君以下,時密輸倭人消息于我,日盼我軍進趨漢城”③。
可是,清軍入朝後不但無所作為,而且侵害群衆利益,緻使朝鮮人民大失所望,不再盡力支援,這就大大影響了保衛平壤的作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