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戰争的爆發和雙方戰略方針

關燈
一、戰争的導火線 1894年春,朝鮮全羅道爆發農民起義。

    在東學一黨一的領導下,起義者舉起“盡滅權貴”、“逐滅洋倭”的革命旗幟,反對國内封建剝削,反對西方列強和日本軍國主義的侵略。

    6月1日,起義軍占領全羅道首府——全州,各地農民紛紛響應,起義勢力逐漸波及全國,朝鮮封建王朝驚恐萬狀。

     東學一黨一起義後,日本外務大臣陸奧宗光認為借口侵朝的良機已到,不可失之交臂。

    參謀本部次長川上一操一六也向内閣總理大臣伊藤博文建議:“東學一黨一勢甚猖獗,韓兵不能鎮壓,目下趨勢必向清國請求援兵,清國政一府必容納此種請求。

    我國如欲保護在韓臣民,維持帝國均勢,殊有出兵之必要。

    ”① 中國方面,李鴻章開始并不主張出兵朝鮮,但當時清朝政一府派駐朝鮮的商務大臣袁世凱積極主張派兵“助剿”,并援引日本駐朝使館譯員鄭永邦所說“貴政一府何不速代韓戡”,“我政一府必無他意”②等語,鼓動李鴻章派兵赴朝。

    這樣做正好上了日本侵略者的圈套,因為中國一旦出兵,日本便有了出兵的借口,進而把清朝政一府拖入預設的戰争陷阱中去。

     6月4日,李鴻章接到朝鮮政一府關于“酌遣數隊,速來代剿”①的正式請求,随即命北洋海軍提督丁汝昌派“濟遠”、“揚威”二艦赴仁川、漢城護商(連同已在仁川的“平遠”号共計三艦),并命直隸提督葉志超率同太原鎮總兵聶士成,統兵二千餘人,由海道赴朝。

    6月6日,聶士成所率前鋒九百人搭乘招商局輪船“圖南”号自大沽出發,8日抵牙山口後,換乘駁船,9日于白石浦登陸,進駐牙山。

    葉志超自率後隊一千五百餘人,搭乘“海晏”、“海定”号,6月8日自山海關出發,于11日抵達朝鮮,登陸後,與聶部合屯牙山縣。

    在派兵赴朝的同時,按照中日天津條約的規定,由中國駐日公使汪鳳藻将出兵情況通知日本外務部,并表明一旦完成鎮壓東學一黨一起義後,随即班師回國。

     在中國派兵赴朝之前,日本内閣會議已于6月2日作出決定,以保護使館和僑民的名義出兵朝鮮,并立即下達秘密動員令。

    日本侵略者決定采取先發制人的政策,命正在休假的駐朝公使大一鳥圭介返回朝鮮,由海軍陸戰隊四百餘人以“護送”公使為名,直入漢城。

    接着,又悍然派出一個混成旅一團一(以駐廣島的第五師一團一第九旅一團一為基礎,計有第十一和第二十一兩個步兵聯隊、一個騎兵中隊、一個野戰炮兵大隊、一個工兵中隊,以及辎重隊、衛生隊和兩個野戰醫院,共八千餘人),由陸軍少将大島義昌率領赴朝,占據漢城至仁川一帶戰略要地。

    海軍則派出“松島”(常備艦隊司令伊東祐亨的旗艦)、“千代田”、“高雄”、“赤城”、“築紫”、“大和”、“八重山”和“吉野”等軍艦,控制海港釜山和仁川,監視海面,并布設水雷障礙等。

     在清軍既已前去朝鮮,日軍劍拔一弩一張,戰争迫在眉睫之際,李鴻章并未采取緊急措施,做好應戰部署,仍然寄希望于“以敵制敵”,徒勞地奔波于俄、英等國駐華公使之間,乞求歐美帝國主義列強出面“調停”,結果四處碰壁。

    他明知“日兵分駐漢、仁,已占先著”①,非但不與抗争,反而于7月初将在朝軍艦全部調回。

    這一行動,在戰略上是一大失策。

    因為放棄仁川,無異于給日軍提一供了由海道進犯中國的前進基地,并使牙山清軍處于孤立無援的嚴重地位。

     日本方面,挑一起戰争是其既定方針。

    當清朝政一府以“韓亂”已息,要求根據中日天津條約同時撤兵時,日本政一府不僅不同意,反而無理提出于涉朝鮮内政的所謂“改革方案”,故意制造糾紛。

    同時,日本政一府又以默許英、俄等國的在華利益為條件,換取了列強在中日兩國沖突中采取有利于日本的“中立”立常7月14日,日本政一府見其一陰一謀外交得逞,而且軍事上已占先着,便照會請政一府,斷然拒絕中日雙方同時從朝鮮撤兵的建議,反誣中國政一府“有意滋事”,聲言“嗣後因此即有不測之變,我政一府不任其責”②,企圖把中日開戰的責任歸咎于清政一府。

    實際上,陸奧宗光早在7月12日即已電告日本駐朝公使大一鳥圭介:“目前有采取斷然處置之必要,……不妨利用任何借口,立即開始實際行動。

    ”③随後,日本海軍主力艦艇于佐世保軍港集結,成立聯合艦隊(由常備艦隊和西海艦隊合編而成,伊東祐亨任司令官),下分本隊和第一、第二遊擊隊。

    7月23日,日軍闖入朝鮮王宮,非法囚禁朝鮮國王李熙及闵妃,誘脅大院君李昰應主持國事,并強迫朝鮮宣布廢除過去同中國所簽訂的一切條約。

    25日,日軍在豐島附近偷襲中國艦船,并進犯牙山清軍,正式挑一起侵略中國的戰争。

     二、戰争的序幕 (一)豐島海戰 由于日本侵略者蓄意挑釁,清廷不得不責令李鴻章速籌戰備。

    7月16日,光緒帝又電谕李鴻章“斷不可意存畏葸”,并嚴厲指出:“若顧慮不前,徒事延宕,馴緻贻誤事機,